卡扣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3466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9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卡扣脱模机构,包括具有成型部的胶位镶件和与胶位镶件相连接的主动件,所述主动件上设有第一主动部和第二主动部,所述胶位镶件上设有与第一主动部相配合的第一被动部和用于与第二主动部相抵靠的第二被动部,所述主动件上安装有顶针和弹性元件,所述顶针的两端分别与胶位镶件和弹性元件相抵靠;所述主动件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脱模过程中,通过控制主动件向左移动,来带动胶位镶件先向内收缩、再向左移动,直至胶位镶件完全与产品脱离,此种脱模方式满足了受空间限制的脱模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Clasp stripping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uckle demoulding mechanism, including rubber inserts with the molding part and connected with rubber inserts of the driving part, the driv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driving part and a second active part, wherein the rubber inserts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driven part matched with the first phase of the initiative and for second of active against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the active passive, is installed on the thimble and the elastic element, both ends of the thimble respectively with rubber inserts and elastic element against the active member; laterally reciprocating movement. The utility model buckle demoulding mechanism in the demolding process, by controlling the active move to the left, to drive the rubber inserts inward contraction, and then move to the left, until the glue inserts and products from the mold completely, to meet the demand by way of releasing space limit. At the same tim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lamping mechanism in the utility model is simple and the production cost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扣脱模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模具中的卡扣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在利用模具加工具有卡扣结构的塑料产品时,其脱模过程中通常需先利用卡扣脱模机构使模具中的胶位镶件与塑料产品的卡扣先脱离,再进行后续产品的整体脱模。同时,在下一次的注塑加工过程中,需利用上述卡扣脱模机构带动胶位镶件复位至设定位置,以加工出塑料产品的卡扣结构。现有技术中用于实现上述脱模的机构整体结构大都较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卡扣脱模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卡扣脱模机构,包括具有成型部的胶位镶件和与胶位镶件相连接的主动件,所述主动件上设有第一主动部和第二主动部,所述胶位镶件上设有与第一主动部相配合的第一被动部和用于与第二主动部相抵靠的第二被动部,所述主动件上安装有顶针和弹性元件,所述顶针的两端分别与胶位镶件和弹性元件相抵靠;所述主动件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脱模过程中,主动件向左移动,第一主动部给第一被动部施加向内、且向左的力,且弹性元件给顶针及胶位镶件施加向右的力,胶位镶件向内收缩、直至与产品的卡扣脱离;主动件继续向左移动,且当第二主动部与第二被动部相抵靠后,第二主动部给第二被动部施加向左的力,主动件带动胶位镶件一起向左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动部为沿斜向延伸的T型槽,所述第一被动部为T型凸起,所述T型凸起嵌在T型槽中。进一步地,所述主动件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右侧壁构成所述第二主动部;所述第二被动部为限位螺钉。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位于T型槽的底部,所述限位螺钉安装在T型凸起上。进一步地,所述主动件包括传动块和与传动块固接的导向块,所述第一主动部和第二主动部位于导向块上,所述顶针和弹性元件安装在传动块上。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块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弹性元件位于定位孔中;所述顶针的左端设有与弹性元件相抵靠的凸台,且所述凸台位于定位孔中,所述定位孔的右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与凸台相抵靠。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块与导向块通过连接螺钉相固接。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进一步地,所述胶位镶件有多个,所述主动件上的第一主动部的数量与胶位镶件的数量相同,且全部第一主动部分别与全部胶位镶件上的第一被动部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成型部呈凹槽结构。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卡扣脱模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脱模过程中,通过控制主动件向左移动,来带动胶位镶件先向内收缩、再向左移动,直至胶位镶件完全与产品脱离,此种脱模方式满足了受空间限制的脱模需求。同时,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第一种脱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第二种脱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第三种脱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第一种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第二种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中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胶位镶件11成型部12第一被动部121T型凸起13第二被动部131限位螺钉14第一螺塞2主动件21第一主动部211T型槽22第二主动部23顶针231凸台24弹性元件25限位槽26传动块261定位孔262限位凸起263第二螺塞27导向块271连接凸起28连接螺钉3产品31卡扣32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将固定孔32的中心至外缘定义为内外方向;如图2所示,将纸面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卡扣脱模机构,包括具有成型部11的胶位镶件1和与胶位镶件1相连接的主动件2;主动件2上设有第一主动部21和第二主动部22,胶位镶件1上设有与第一主动部21相配合的第一被动部12和用于与第二主动部22相抵靠的第二被动部13;主动件2上安装有顶针23和弹性元件24,顶针23的两端分别与胶位镶件1和弹性元件24相抵靠;主动件2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脱模过程中,主动件2向左移动,第一主动部21给第一被动部12施加向内、且向左的力,由于此时弹性元件24给顶针23及胶位镶件1施加向右的力,胶位镶件1在左右方向上不产生位移,且胶位镶件1仅向内收缩、直至与产品3的卡扣31脱离,在该过程中主动件2相对于胶位镶件1向左移动;主动件2继续向左移动,且当第二主动部22与第二被动部13相抵靠后,第二主动部22给第二被动部13施加向左的力,主动件2带动胶位镶件1一起向左移动,直至本技术卡扣脱模机构整体与产品3的卡扣31脱离,以便于后续产品3整体从模具本体中脱离。而在合模过程中,主动件2向右移动,顶针23推动胶位镶件1一起向右移动,直至胶位镶件1的右端与模具本体相抵靠,由于此时模具本体给胶位镶件1施加向左的阻力,胶位镶件1停止向右移动;而主动件2继续向右移动,此时主动件2相对于胶位镶件1向右移动,弹性元件24收缩,且第一主动部21给第一被动部12施加向外、且向右的力,结合上述模具本体给铰位镶件施加向左的阻力,胶位镶件1在左右方向保持不动,而胶位镶件1将向外伸出,直至胶位镶件1伸出至设定位置,以便于后续利用胶位镶件1的成型部11注塑出卡扣31。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在上述脱模过程中,通过控制主动件2向左移动,来带动胶位镶件1先向内收缩、再向左移动,直至胶位镶件1完全与产品3脱离,此种脱模方式满足了受空间限制的脱模需求。同时,本技术中卡扣脱模机构整体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成型部11呈凹槽结构,从而在后续注塑过程中,利用该成型部11注塑出卡扣31。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动部21为沿斜向延伸的T型槽211。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被动部12为T型凸起121,该T型凸起121嵌在T型槽211中。在上述主动件2相对于胶位镶件1向左移动过程中,T型槽211将给T型凸起121施加斜向的力,即向左、且向内的力。而在上述主动件2相对于胶位镶件1向右移动过程中,T型槽211将给T型凸起121施加反向作用力,即向右、且向外的力。同时,如图2至图7、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件2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限位槽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卡扣脱模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卡扣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成型部(11)的胶位镶件(1)和与胶位镶件(1)相连接的主动件(2),所述主动件(2)上设有第一主动部(21)和第二主动部(22),所述胶位镶件(1)上设有与第一主动部(21)相配合的第一被动部(12)和用于与第二主动部(22)相抵靠的第二被动部(13),所述主动件(2)上安装有顶针(23)和弹性元件(24),所述顶针(23)的两端分别与胶位镶件(1)和弹性元件(24)相抵靠;所述主动件(2)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脱模过程中,主动件(2)向左移动,第一主动部(21)给第一被动部(12)施加向内、且向左的力,且弹性元件(24)给顶针(23)及胶位镶件(1)施加向右的力,胶位镶件(1)向内收缩、直至与产品(3)的卡扣(31)脱离;主动件(2)继续向左移动,且当第二主动部(22)与第二被动部(13)相抵靠后,第二主动部(22)给第二被动部(13)施加向左的力,主动件(2)带动胶位镶件(1)一起向左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扣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成型部(11)的胶位镶件(1)和与胶位镶件(1)相连接的主动件(2),所述主动件(2)上设有第一主动部(21)和第二主动部(22),所述胶位镶件(1)上设有与第一主动部(21)相配合的第一被动部(12)和用于与第二主动部(22)相抵靠的第二被动部(13),所述主动件(2)上安装有顶针(23)和弹性元件(24),所述顶针(23)的两端分别与胶位镶件(1)和弹性元件(24)相抵靠;所述主动件(2)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脱模过程中,主动件(2)向左移动,第一主动部(21)给第一被动部(12)施加向内、且向左的力,且弹性元件(24)给顶针(23)及胶位镶件(1)施加向右的力,胶位镶件(1)向内收缩、直至与产品(3)的卡扣(31)脱离;主动件(2)继续向左移动,且当第二主动部(22)与第二被动部(13)相抵靠后,第二主动部(22)给第二被动部(13)施加向左的力,主动件(2)带动胶位镶件(1)一起向左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卡扣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部(21)为沿斜向延伸的T型槽(211),所述第一被动部(12)为T型凸起(121),所述T型凸起(121)嵌在T型槽(211)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卡扣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2)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限位槽(25),所述限位槽(25)的右侧壁构成所述第二主动部(22);所述第二被动部(13)为限位螺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小林寿奇奇虞臣春王桂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信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