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俊专利>正文

煤气发生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779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热工行业二次燃烧设备,特别是一种煤气发生炉。它由加煤器、拨火孔、炉体、炉顶、煤气出口、炉栅、落渣口、出渣口、水封槽、炉底等构成。炉壁下脚呈斜形;塔形炉栅固定安装在炉体下部,其塔底外径与炉壁下脚内侧最小距离为300mm;环形水封槽其断面呈梯形,其槽底部呈斜坡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无需配套的辅助设备,对煤种适应性强,容易操作,造气过程中热损小,是一种适应工作环境强的节能降耗型煤气发生炉。(*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煤气发生炉本技术涉及用于热工行业二次燃烧设备,特别是一种煤气发生炉。国内现有多种类型煤气发生炉,多为机械化或自动化组装式发生炉,一般用于热工行业建立煤气站,或为其它行业提供煤气做为生产原料,设备复杂,辅助设备庞大,投资也相应可观。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无需辅助设备、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对煤种适应性强、易操作、节能型煤气发生炉。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加煤器、拨火孔、炉体、炉顶、煤气出口、炉栅、落渣口、出渣口、水封槽、炉底等构成。炉壁下脚呈斜形;塔形炉栅固定安装在炉体下部,其塔底外径与炉壁下脚内侧最小距离为300mm;环形水封槽其断面呈梯形,其槽底部呈斜坡状。本技术与现有煤气发生炉相比,整体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脱离了庞大的辅助设备,利用简单的人工操作代替了复杂的机械化或自动化设备,具有投资少、占地面积小、适应工作环境强等优点,特别适应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和热工行业比例小的无条件建立煤气站的企业应用。另外本技术的炉体采用耐火材料和混凝土浇铸,炉底采用水封布置,因此保温效果好、物理热损大大降低,节能降耗25%。依据煤的气化原理,改过去高压造气为低压造气,在同等条件下提供了充分的反应、还原时间,因此气化彻底,提高了煤气热值,炉内煤气最高热值1350大卡/m3。附图图面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由加煤器1、拨火孔2、炉体3、炉顶4、煤气出口5、炉栅6、落渣口8、出渣口9、风气进管10、水封槽11、炉底12构成。本技术的炉体3、炉顶4、炉底12均采用普通耐火材料及混凝土砌筑而成,并尽可能增加砌筑厚度,加强保温,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气过程中的热损失。炉壁7下脚由过去的直形改为斜形,该结构起限制炉灰下落角度作用。塔形炉栅6固定安装在炉体3下部,其塔底外径与炉壁7下脚内侧最小距离为300mm,该间隔构成落渣口8。本技术采用加大外径的固定式塔形炉栅6布风,并配合设置在炉顶4的可旋转的加煤器1,使发生炉内灰、火、炭、煤四层厚度达到了充分气化、灰渣无炭黑且均匀造气的目的。本技术的环形水封槽11横断面呈梯形,其槽底部呈斜坡状,炉壁7外侧面与水封槽11内侧面之间隔构成出渣口9。该结构的合理设置,便于人工操作,并适应灰、火、炭、煤四层造气过程自然下落,出灰采用水封池达到了煤气不外溢、湿式除灰的目的。本技术的拨火孔2设置在炉顶部,煤气出口5设置在炉壁7上部,水封槽11与炉底12之间设置风气进管10,该风气进管10直通塔形炉栅6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煤气发生炉,包括加煤器(1)、拨火孔(2)、炉体(3)、炉顶(4)、煤气出口(5)、炉栅(6)、落渣口(8)、出渣口(9)、水封槽(11)、炉底(12),其特征在于:a、炉壁(7)下脚呈斜形;b、塔形炉栅(6)固定安装在炉体(3 )下部,其塔底外径与炉壁(7)下脚内侧最小距离为300mm;c、环形水封槽(11)其断面呈梯形,其槽底部呈斜坡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煤气发生炉,包括加煤器(1)、拨火孔(2)、炉体(3)、炉顶(4)、煤气出口(5)、炉栅(6)、落渣口(8)、出渣口(9)、水封槽(11)、炉底(12),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杨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