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271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摇摆墙设置于两个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基础底座上,其中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基础底座;阻尼装置设置于摇摆墙与立体框架之间,加强网设置于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立体框架,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将摇摆墙和立体框架结合,能够有效控制墙体结构变形,控制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模式,抑制柱铰机制等局部破坏机制的出现,避免建筑结构因地震等的不确定性可能引起的结构破坏模式的随机性,并使建筑墙体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更加易于预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框架结构及防震墙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
技术介绍
住宅建设中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问题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住宅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涉及到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我国近400亿m2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m2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占总能耗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传统建筑地结构形式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不能有效控制建筑结构地变形模式,抗震效果差。在地震中,传统建筑的框架结构遭到破坏后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建筑的抗震结构不能有效起到抗震效果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所述摇摆墙设置于两个所述立体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框架结构及防震墙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所述摇摆墙设置于两个所述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上,其中所述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基础底座;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摇摆墙与所述立体框架之间,所述加强网设置于所述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立体框架,所述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所述摇摆墙设置于两个所述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上,其中所述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基础底座;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摇摆墙与所述立体框架之间,所述加强网设置于所述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立体框架,所述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网包括第二钢条与第一钢条,所述第二钢条与所述第一钢条之间相交成网状体,且所述网状体的间隙中穿设有碳纤维束;所述第二钢条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钢条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开口向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钢条的下半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钢条的上半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束由若干条碳纤维单丝缠绕结合而成,且所述碳纤维单丝的表面涂覆有聚乙烯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包括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阻尼组件和阻尼块;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呈“X”形交叉设置,且在交叉点部位由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摇摆墙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摇摆墙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滑块上;所述第一杆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所述铰接件滑动的第一长圆孔和第二长圆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崇双张欣王玉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精正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