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271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摇摆墙设置于两个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基础底座上,其中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基础底座;阻尼装置设置于摇摆墙与立体框架之间,加强网设置于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立体框架,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将摇摆墙和立体框架结合,能够有效控制墙体结构变形,控制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模式,抑制柱铰机制等局部破坏机制的出现,避免建筑结构因地震等的不确定性可能引起的结构破坏模式的随机性,并使建筑墙体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更加易于预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框架结构及防震墙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
技术介绍
住宅建设中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问题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住宅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涉及到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我国近400亿m2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m2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占总能耗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传统建筑地结构形式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不能有效控制建筑结构地变形模式,抗震效果差。在地震中,传统建筑的框架结构遭到破坏后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建筑的抗震结构不能有效起到抗震效果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所述摇摆墙设置于两个所述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上,其中所述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基础底座;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摇摆墙与所述立体框架之间,所述加强网设置于所述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立体框架,所述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网包括第二钢条与第一钢条,所述第二钢条与所述第一钢条之间相交成网状体,且所述网状体的间隙中穿设有碳纤维束;所述第二钢条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钢条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开口向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钢条的下半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钢条的上半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凹槽。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碳纤维束由若干条碳纤维单丝缠绕结合而成,且所述碳纤维单丝的表面涂覆有聚乙烯树脂。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装置包括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阻尼组件和阻尼块;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呈“X”形交叉设置,且在交叉点部位由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摇摆墙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摇摆墙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滑块上;所述第一杆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所述铰接件滑动的第一长圆孔和第二长圆孔;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分别为球形,且所述立体框架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的滑靴。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块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设置有液体容器,液体容器内设置有剪切缓冲液和若干软钢剪切板,所述软钢剪切板设置于所述剪切缓冲液中并固定焊接于左侧板或右侧板。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立体框架包括前后对称设置的长方形的框体,前后设置的所述框体之间通过连接梁连接;所述框体的每个直角部设置有加强肋板。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肋板包括主肋板和支撑肋板,所述支撑肋板垂直于所述主肋板;所述主肋板的两端安装于所述框体的角部且与该角部构成三角形区域;所述支撑肋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主肋板,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角部。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摇摆墙的底部通过铰接件安装于所述基础底座;所述基础底座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铰接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置于与所述铰接件配合的铰接座;在所述安装槽内的所述铰接座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块。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防震墙,包括轻质墙板和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一种所述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所述立体框架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轻质墙板的预埋件,所述轻质墙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预埋件匹配的连接件。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轻质墙板与所述框架结构的连接处设有粘结砂浆并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及防震墙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应用于抗震建筑,主要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和基础底座,摇摆墙能够以底部为支点发生转动。摇摆墙与立体框架之间的阻尼装置有效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纵向预应力筋在震动中能够保持弹性,当地震结束时,摇摆墙能够在预应力作用下回到原始位置,为建筑结构在震后的修复带来巨大的便利。而摇摆墙前后两侧设置的加强网连接于立体框架,当摇摆墙产生转动时,为其提供一定的位移限定,且加强网的网状结构能有效分散摇摆墙接收到的冲击,吸收一部分的能量,进一步地提高建筑在地震中的抗破坏能力。综上,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框架结构及防震墙,将摇摆墙和立体框架结合,摇摆墙与立体框架的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墙体结构变形,控制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模式,抑制柱铰机制等局部破坏机制的出现,避免建筑结构因地震等的不确定性可能引起的结构破坏模式的随机性,并使建筑墙体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更加易于预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图标:1-摇摆墙;2-立体框架;21-加强肋板;22-加强辅肋;23-连接梁;24-“V”型剪力墙;3-基础底座;41-阻尼组件;42-阻尼块;5-加强网;6-轻质墙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参照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框架结构,包括:摇摆墙1、立体框架2、阻尼装置、加强网5和基础底座3,摇摆墙1设置于两个立体框架2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基础底座3上,其中摇摆墙1的底端铰接于基础底座3;阻尼装置设置于摇摆墙1与立体框架2之间,加强网5设置于摇摆墙1的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框架结构及防震墙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所述摇摆墙设置于两个所述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上,其中所述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基础底座;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摇摆墙与所述立体框架之间,所述加强网设置于所述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立体框架,所述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摇摆墙、立体框架、阻尼装置、加强网和基础底座,所述摇摆墙设置于两个所述立体框架之间,且三者并排设置在所述基础底座上,其中所述摇摆墙的底端铰接于所述基础底座;所述阻尼装置设置于所述摇摆墙与所述立体框架之间,所述加强网设置于所述摇摆墙的侧面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立体框架,所述摇摆墙的内部设置有纵向预应力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网包括第二钢条与第一钢条,所述第二钢条与所述第一钢条之间相交成网状体,且所述网状体的间隙中穿设有碳纤维束;所述第二钢条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钢条上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开口向上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钢条的下半部分嵌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钢条的上半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束由若干条碳纤维单丝缠绕结合而成,且所述碳纤维单丝的表面涂覆有聚乙烯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装置包括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阻尼组件和阻尼块;所述阻尼组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呈“X”形交叉设置,且在交叉点部位由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摇摆墙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摇摆墙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滑块上;所述第一杆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所述铰接件滑动的第一长圆孔和第二长圆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崇双张欣王玉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精正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