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1005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两侧连接,形成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所述介质流道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每个所述凸起部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的端面为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板管式换热件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上的凸起部,扩大了板管式换热件的表面积,借助凸起部的扰流作用,可增加介质流道内的介质流动的湍流程度,降低传热边界层厚度,增强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节能减排,治理雾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加热炉烟气的余热回收,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此领域内,管式和板式结构的换热器占据着主导地位,上述两种换热器在间壁式换热领域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已有学者将上述两种换热器进行组合,提出了板管式换热器,以便能够综合利用两种换热器的优点;中国技术专利《板管式换热装置》,申请号为:CN02206592.X,其中,描述了将带有波纹结构的板管换热板片间隔重叠连接构成介质流道,板管换热片可以是两板片构成,也可以是一固定的整体结构,在板管换热片内部形成了管状流道,在板管换热片的外部形成了类似板式换热器的板间流道,但此结构的制造工艺繁琐,规模性生产受到很大的制约;中国技术专利《一种换热器》,申请号为:CN201420705896.9,其中,描述了一种包括扁管结构的板管换热器,此种板管结构虽然简单,但板管缺乏扰流结构,难以诱发流体的湍流流动,同时此结构的强度较差,压力较大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板管式换热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两侧连接,形成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所述介质流道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每个所述凸起部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的端面为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若干个凸起部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若干个凸起部均为平行设置。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凸起部的间隔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每个凸起部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的其中一个端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每个凸起部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的该端面的倾斜方向为非平行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与所述介质流道其中一个端面之间的较小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与所述介质流道的该端面之间的较小的夹角。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与所述介质流道其中一个端面之间的锐角的取值范围是5°至65°。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内壁均为光滑面。进一步地,所述板管式换热件为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板体弯折部,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二板体弯折部,两个所述第一板体弯折部分别与相应的所述第二板体弯折部连接,分别形成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为条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框架和与所述框架连接的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叠置的所述的板管式换热件,相邻的两个所述板管式换热件中,其中一个所述板管式换热件的第一换热板的凸起部与另一个所述板管式换热件的第二换热板的凸起部接触。如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中,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是正对设置的两个平板,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形成了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板管式换热件是实现冷热流体间壁式换热的基本结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所述介质流道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扩大了板管式换热件的表面积,借助凸起部的扰流作用,可增加介质流道内的介质流动的湍流程度,降低传热边界层厚度,增强换热效果;板管式换热件安装于换热器中时为层叠设置,凸起部增加了板管式换热件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较高的载荷,适用于更苛刻的工况;本技术的板管式换热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该板管式换热件的换热器,结合了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双重优点,既具有管式换热器的耐压、耐温的特点,同时又兼顾了板式换热器内介质的湍流程度高,传热效果好的优势,扩展了本换热器的应用领域。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板管式换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板管式换热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1第一换热板102第二换热板110凸起部120换热部130连接部210第一过渡部220第二过渡部300介质流道400框架500换热芯体α第一换热板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与介质流道其中一个端面之间的锐角β第二换热板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与介质流道的该端面之间的锐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板管式换热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板101和第二换热板102,第一换热板101的其中一侧通过第一过渡部210与第二换热板102的其中一侧连接,第一换热板101的另一侧通过第二过渡部220与第二换热板102的另一侧连接,形成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300;第一换热板101和第二换热板102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介质流道300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110,每个凸起部110相对于介质流道300的端面为倾斜设置。本实施例的板管式换热件中,第一换热板101和第二换热板102是正对设置的两个平板,第一换热板101、第二换热板102、第一过渡部210和第二过渡部220形成了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300,板管式换热件是实现冷热流体间壁式换热的基本结构,本实施例的板管式换热件使用时,多个板管式换热件层叠设置,两个需要进行热交换的介质,其中一种介质通入介质流道300中,多个叠置的板管式换热件之间通另外一种介质,两种介质的流动方向是正交的,实现了热交换;第一换热板101和第二换热板102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介质流道300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110,在扩大了板管式换热件的表面积的同时,降低了传热边界层厚度,也增强了换热效果;由于每个凸起部110相对于介质流道300的端面为倾斜设置,凸起部110就形成斜波纹状,凸起部110破坏了介质流道300内部平直的管状流动,强化传热,借助凸起部110的扰流作用,可增加介质流动的湍流程度,增强换热效果;板管式换热件安装于换热器中时,为层叠设置,凸起部110增加了板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板管式换热件以及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管式换热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板(101)和第二换热板(102),所述第一换热板(101)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过渡部(210)和第二过渡部(220)与所述第二换热板(102)的两侧连接,形成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300);所述第一换热板(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102)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110);每个所述凸起部(110)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端面为倾斜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管式换热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板(101)和第二换热板(102),所述第一换热板(101)的两侧分别通过第一过渡部(210)和第二过渡部(220)与所述第二换热板(102)的两侧连接,形成两端贯通且周向闭合的介质流道(300);所述第一换热板(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102)上若干处的板壁均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内部向外部凸出,构成凸起部(110);每个所述凸起部(110)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端面为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管式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01)上的若干个凸起部(110)和所述第二换热板(102)上的若干个凸起部(110)均为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管式换热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凸起部(110)的间隔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管式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01)上的每个凸起部(110)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其中一个端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换热板(102)上的每个凸起部(110)相对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该端面的倾斜方向为非平行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管式换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01)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110)与所述介质流道(300)其中一个端面之间的较小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换热板(102)上的任意一个凸起部(110)与所述介质流道(300)的该端面之间的较小的夹角。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举李官耿言隆隋皓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板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