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泵后护板及浆液循环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0627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火力发电机组脱硫系统吸收塔浆液循环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泵后护板及浆液循环泵。循环泵包括泵壳、叶轮和后护板,其中,所述后护板和泵壳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其中,所述后护板包括后护板基体,所述后护板基体朝向叶轮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加厚填充层,所述加厚填充层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小于等于45°。该后护板易磨损部位得到加强,对设备离心泵的正常运行不构成影响,相反会大大降低叶轮旋转产生的涡流对护板的磨损程度,节省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泵后护板及浆液循环泵
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机组脱硫系统吸收塔浆液循环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循环泵后护板及浆液循环泵。
技术介绍
脱硫系统浆液循环泵作为脱硫系统重要设备之一,具有运行效率高、占地面小、的特点,在脱硫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有脱硫浆液循环泵均设计为单级离心式水泵,为轴向水平吸入,轴向垂直向上辐流的流体运动,泵壳均采用带有蜗线型的蜗壳、吸进口防磨板、后护板组成。因循环泵运行中,叶轮产生的离心力,在后护板局部会产生高压区,浆液中的颗粒会对合金后护板局部产生严重的磨损,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后护板将会发生后护板磨穿,直至发生漏浆,后护板报废。如果还想继续使用该循环泵,则需重新更换新的后护板或对损坏后护板进行修复,否则循环泵不能使用。现有技术中针对后护板磨损后,如何再利用问题,开展了原尺寸SiC修复作业。然而,后护板的特征是容易受循泵运行中产生的涡流影响,并且影响较大,会继续对修复后的后护板局部造成不规则的磨损,直至磨穿。所以修复后的后护板运行一段时间后需再次修复。这种易磨损的后护板需要经过一次次的修复,无疑增加了成本,并且影响循环泵的工作效率。如果对损坏后的后护板进行直接更换,一段时间后,后护板还是会被磨损,需要更换新的后护板,则同样会增加成本。基于以上描述,亟需一种新的循环泵后护板及浆液循环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收塔浆液循环泵运行中后护板容易涡流的影响,进而对后护板局部造成不规则的磨损,直至局部磨穿发生漏浆,造成后护板报废,增加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泵后护板,该后护板易磨损部位得到加强,对设备离心泵的正常运行不构成影响,相反会大大降低叶轮旋转产生的涡流对后护板的磨损程度,提高了后护板的使用寿命,节省了成本。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浆液循环泵,该循环泵具有以上所述后护板,提高了循环泵的寿命,节省了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泵后护板,所述循环泵包括泵壳、叶轮和后护板,其中,所述后护板和泵壳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所述后护板包括后护板基体,所述后护板基体朝向叶轮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加厚填充层,所述加厚填充层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小于等于45°。作为优选,所述加厚填充层的填充材料为SIC。作为优选,所述加厚填充层的厚度在5~60mm之间。作为优选,所述后护板基体与加厚填充层之间设置有底料层。作为优选,所述底料层的厚度在0.5~1mm之间。作为优选,所述底料层的材料为树脂。一种循环泵,包括泵壳、密封环、叶轮、后护板、机械密封和轴承部件;其中,所述后护板和泵壳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所述泵轴及叶轮由所述轴承部件支撑;其中,所述后护板为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后护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后护板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由于本方案提供的后护板包括后护板基体,所述后护板基体朝向叶轮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加厚填充层,所述加厚填充层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小于等于45°。所以该后护板易磨损部位得到加强,对设备离心泵的正常运行不构成影响,相反会大大降低叶轮旋转产生的涡流对后护板的磨损程度,节省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循环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循环泵后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循环泵后护板修复方法流程图。附图标记,1-泵壳;2-叶轮;3-后护板;31-后护板基体;32-加厚填充层;34-倒角;35-底料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一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泵,如图1所示,该循环泵包括泵壳1、密封环、叶轮2、后护板3、机械密封和轴承部件;其中,所述后护板3和泵壳1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2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所述泵轴及叶轮2由所述轴承部件支撑;其中,所述后护板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后护板3。实施例二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循环泵后护板,所述循环泵包括泵壳1、叶轮2和后护板3,其中,所述后护板3和泵壳1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2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其中,所述后护板3包括后护板基体31,经对叶轮2、后护板3配合间尺寸进行测量,所述后护板基体31朝向叶轮2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加厚填充层32,所述加厚填充层32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34,所述倒角34的角度小于等于45°。该后护板3易磨损部位得到加强,对设备离心泵的正常运行不构成影响,相反会大大降低叶轮2旋转产生的涡流对后护板3的磨损程度,节省了成本。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厚填充层32的填充材料为SIC。但填充材料并不局限于SIC,还可以为其他材料。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加厚填充层32的厚度根据护板磨损情况而定,一般厚度在5~60mm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范围。于本实施例中,为增加后护板基体31的粘接紧固性,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后护板基体31与加厚填充层32之间设置有底料层35。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料层35的厚度在0.5~1mm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范围。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料层35的材料为树脂。但并不局限于此材料。实施例三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泵后护板修复方法,所述循环泵包括泵壳1、叶轮2和后护板3,其中,所述后护板3和泵壳1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2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采用该修护方法修护后的后护板3朝向叶轮2的一侧面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7,所述倒角7的角度小于等于45°。如图3所示,所述修复方法包括步骤:S1、对后护板3的磨损部位进行打磨、清洗;S2、对后护板3打磨、清洗后的磨损部位涂底料,形成底料层;S3、在底料层上端进行加厚填充处理,形成加厚填充层;S4、减小后护板3上的倒角角度。具体的,循环泵后护板3修复过程中,要求制作对磨损部位打磨、清洗干净,涂底料以增加其粘接紧固性,再用填充料填充并作加厚处理,将原90°倒角过渡为平缓的倒角,该结构改变可破损循环泵叶轮2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涡流,以降低涡流对修复部位的磨损,极大的提高了修复后的使用周期,提高了后护板3的使用寿命,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修复所产生的费用约为购买备品费用的1/5~1/4,同时也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3中,使用SIC对底料层上端进行填充加厚处理。但并不局限于使用SIC对底料层上端进行填充加厚处理,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进行填充加厚处理。于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方案,在步骤S5中,将原90°倒角改变为等于45°的过渡倒角。但所述倒角的角度并不局限于45°,也可以小于4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循环泵后护板及浆液循环泵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泵后护板,所述循环泵包括泵壳、叶轮和后护板,其中,所述后护板和泵壳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护板包括后护板基体,所述后护板基体朝向叶轮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加厚填充层,所述加厚填充层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小于等于4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泵后护板,所述循环泵包括泵壳、叶轮和后护板,其中,所述后护板和泵壳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泵腔,所述叶轮通过一泵轴和一叶轮螺母安装在泵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护板包括后护板基体,所述后护板基体朝向叶轮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加厚填充层,所述加厚填充层的边缘位置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角度小于等于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泵后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填充层的填充材料为SIC。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泵后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厚填充层的厚度在5~60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增冯刚张现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国电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