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80362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6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弃流井,弃流井内壁设有一第一环状抵挡板,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和弃流井内壁连接在一起,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向弃流井内部延伸,第一环状抵挡板上设有一第二环状抵挡板,第二环状抵挡板套设在一与弃流井同轴设置的套管上,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抵接弃流井内壁,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延伸出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且与套管外周壁保持一定的间隙,套管的外周壁设有一第三环状抵挡板,第三环状挡板设置在第二环状挡板上,套管内设有一与套管同轴设置的浮球杆,浮球杆的一端延伸出套管的顶部并连接有一浮球,浮球杆的另一端延伸出弃流口并连接有一用于封堵弃流口的第一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实现了雨水弃流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雨水收集
,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雨水弃流装置是用在雨水收集系统中的,其主要用于在进行收集屋面、硬化地面、草坪及其他可以收集雨水的收集介质中的雨水时,由于刚开始的雨水通常都会含有杂质,如鸟粪、纸屑、杂尘及油污等易污染物,所以对于刚开始的初期的部分雨水需要通过弃流装置或弃流井抛弃掉,便于收集后面干净的雨水,也就是说,通过雨水弃流装置把初期雨水收集起来并排放掉,从而达到保证后续收集的雨水为干净的雨水的目的。但目前,现有的雨水收集装置,大多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合理控制弃流量,同时在收集过程中也可能导致出现一直在弃水的问题,从而容易导致雨水弃流和收集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并且有利于实现雨水弃流功能的装置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有利于实现雨水弃流功能的雨水弃流装置。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弃流井,所述弃流井的内壁为圆柱面,所述弃流井一侧的上端设有一进水口,所述弃流井另一侧的中部设有一出水口,所述弃流井内壁设有一第一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和所述弃流井内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向所述弃流井内部延伸,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上设有一第二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套设在一与所述弃流井同轴设置的套管上,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抵接所述弃流井内壁,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延伸出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且与所述套管外周壁保持一定的间隙,所述弃流井的底部设有一与所述套管对应设置的弃流口,所述套管的外周壁设有一第三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三环状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挡板上,所述第三环状挡板的内周缘和所述套管的外周壁连接,所述第三环状挡板的外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上,所述套管内设有一与所述套管同轴设置的浮球杆,所述浮球杆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套管的顶部并连接有一浮球,所述浮球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弃流口并连接有一用于封堵所述弃流口的第一阀门,所述弃流井的底部设有一排水管,所述弃流口设置在所述排水管内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一环状抵达板相对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条;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三环状抵挡板相对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相对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条。进一步地,所述弃流井的内部还设有两对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两支撑板的一端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弃流井的内壁上,所述两支撑板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底部且分别靠近所述套管外周壁。进一步地,所述弃流井内设有位于所述弃流井上部的第一导流板及位于所述弃流井下部且与所述第一导流板间隔设置的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顶部固定在所述弃流井的顶部,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底部伸向所述弃流井的底部,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弃流井的底部,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顶部伸向所述弃流井的顶部,所述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将所述弃流井分成第一弃流井体和第二弃流井体,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形成一用于将所述第一弃流井体的雨水导流到第二弃流井体中的导流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板靠近所述弃流井底部的一端设有一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板前后两侧面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靠近所述套管的一侧的上边缘设有一合页及一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通过所述合页连接在所述导流孔上边缘且所述第二阀门自然垂下并遮挡所述导流孔,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导流板相对的侧面设有一弹簧安装孔,所述弹簧安装孔设有一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弹簧安装孔中,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导流孔的上边缘。进一步地,所述合页包括一与所述导流孔的上边缘连接的上合页片、一与所述第二阀门连接的下合页片及用于连接上合页片和下合页片的转动轴,所述上合页片和下合页片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雨水弃流装置,其通过将第二环状抵挡板设在第一环状抵挡板上,第三环状抵挡板设在第二环状抵挡板上,套管套设在第二环状抵挡板中,套管内设有一与套管同轴设置的浮球杆,浮球杆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套管的顶部并连接有一浮球,浮球杆的另一端延伸出弃流口并连接有一用于封堵弃流口的第一阀门,这样,当雨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弃流井,当开始弃流时水量较小且含有杂物,含有杂物的雨水从套管排出,后期水流较大时为干净水源,水压压下浮球下降堵住套管,后通过出水管出水,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实现雨水弃流功能。本技术提供的雨水弃流装置,由于弃流井通过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的配合分成第一弃流井体、第二弃流井体,并且第一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之间形成用于将第一弃流井体的雨水导流到第二弃流井体的导流口,这样,可使得进入弃流井的后期的雨水在第二弃流井体中得到进一步沉淀,从而可对雨水中的泥沙等进行多级沉淀,可在雨水的不间断流动下实现对其及时的有效过滤处理,从而可提高雨水弃流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弃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雨水弃流装置其一合页及一第二阀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弃流井1,所述弃流井1的内壁为圆柱面,所述弃流井1一侧的上端设有一进水口11,所述弃流井另一侧的中部设有一出水口12,所述弃流井1内壁设有一第一环状抵挡板5,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5的外周缘和所述弃流井1内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5的内周缘向所述弃流井1内部延伸,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5上设有一第二环状抵挡板6,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6套设在一与所述弃流井1同轴设置的套管7上,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6的外周缘抵接所述弃流井1内壁,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6的内周缘延伸出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5的内周缘且与所述套管7外周壁保持一定的间隙,所述弃流井1的底部设有一与所述套管7对应设置的弃流口13,所述套管7的外周壁设有一第三环状抵挡板8,所述第三环状挡板8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挡板6上,所述第三环状挡板8的内周缘和所述套管7的外周壁连接,所述第三环状挡板8的外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6上,所述套管7内设有一与所述套管7同轴设置的浮球杆4,所述浮球杆4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套管7的顶部并连接有一浮球41,所述浮球杆4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弃流口13并连接有一用于封堵所述弃流口13的第一阀门42,所述弃流井1的底部设有一排水管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弃流井,所述弃流井的内壁为圆柱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井一侧的上端设有一进水口,所述弃流井另一侧的中部设有一出水口,所述弃流井内壁设有一第一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和所述弃流井内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向所述弃流井内部延伸,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上设有一第二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套设在一与所述弃流井同轴设置的套管上,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抵接所述弃流井内壁,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延伸出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且与所述套管外周壁保持一定的间隙,所述弃流井的底部设有一与所述套管对应设置的弃流口,所述套管的外周壁设有一第三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三环状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挡板上,所述第三环状挡板的内周缘和所述套管的外周壁连接,所述第三环状挡板的外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上,所述套管内设有一与所述套管同轴设置的浮球杆,所述浮球杆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套管的顶部并连接有一浮球,所述浮球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弃流口并连接有一用于封堵所述弃流口的第一阀门,所述弃流井的底部设有一排水管,所述弃流口设置在所述排水管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一竖直设置的弃流井,所述弃流井的内壁为圆柱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井一侧的上端设有一进水口,所述弃流井另一侧的中部设有一出水口,所述弃流井内壁设有一第一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和所述弃流井内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向所述弃流井内部延伸,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上设有一第二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套设在一与所述弃流井同轴设置的套管上,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外周缘抵接所述弃流井内壁,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延伸出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的内周缘且与所述套管外周壁保持一定的间隙,所述弃流井的底部设有一与所述套管对应设置的弃流口,所述套管的外周壁设有一第三环状抵挡板,所述第三环状挡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环状挡板上,所述第三环状挡板的内周缘和所述套管的外周壁连接,所述第三环状挡板的外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上,所述套管内设有一与所述套管同轴设置的浮球杆,所述浮球杆的一端延伸出所述套管的顶部并连接有一浮球,所述浮球杆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弃流口并连接有一用于封堵所述弃流口的第一阀门,所述弃流井的底部设有一排水管,所述弃流口设置在所述排水管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一环状抵达板相对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卡条;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三环状抵挡板相对的侧面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环状抵挡板与所述第二环状抵挡板相对的侧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敬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天利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