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7532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芯子及两电容引脚,所述电容芯子由位于内侧的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及位于外侧的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叠加卷绕形成,所述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第一介质薄膜层及设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内侧中部的第一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一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留边,所述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第二介质薄膜层及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内侧的第二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二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留边,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的宽度为19.5m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的宽度为5mm‑10mm,所述两电容引脚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
本技术涉及电容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
技术介绍
目前,通用的CL11有感箔式电容器主要应用在节能灯领域,外形为扁形,本体尺寸公差±1mm,外形和尺寸精度均无法满足国外启辉器生产装配的自动化要求,自动上料困难。同时,国外启辉器专用的有感箔式电容器要求具有高绝缘性能并能抗高脉冲电压1500VAC/3000VDC冲击,而且电容引线需要能承受20N的拉力测试。另外,CL11有感式电容器的介质薄膜层于电极铝箔层两侧的留边为1.5mm-3mm,造成爬电距离过小而无法保证通过实际应用中抗高压脉冲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能够提升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承受尖峰脉冲电压的能力同时满足自动上料设备对精度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芯子及两电容引脚,所述电容芯子由位于内侧的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及位于外侧的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叠加后卷绕形成,所述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第一介质薄膜层及设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内侧中部的第一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一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所述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对应的第二介质薄膜层及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内侧的与第一电极铝箔层对应的第二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二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的宽度为19.5m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的宽度在5mm-10mm之间,所述两电容引脚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的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的宽度为19.5m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的宽度在5mm-10mm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留边大幅增加,有效提升了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承受尖峰脉冲电压的能力。另外,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在卷绕完成后并不需要进行压扁工序,可直接进行真空含浸环氧树脂绝缘包封,从而可以满足自动上料设备对精度的要求,也简化了生产工序,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较佳地,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及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的聚酯薄膜的厚度为11.5u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的厚度为6um,藉由上述尺寸选择,可有效保证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的尺寸精度在±0.2mm以内,而且,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的宽度19.5mm大于目前此类电容的介质薄膜最大宽度14mm,从而使所述引脚2的焊接长度较长,增大了所述引脚的抗拉力能力。较佳地,所述各留边的宽度设置在4mm-7.5mm之间,远大于现有CL11高压电容的的留边,有效保障了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承受尖峰脉冲电压的能力。可选地,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铝箔层的宽度为5mm、8mm或10mm。较佳地,所述两电容引脚采用镀锡铜包钢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正在卷绕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的平铺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包括电容芯子1及两电容引脚2,其中,所述电容芯子1由位于内侧的第一层叠薄膜组件10及位于外侧的第二层叠薄膜组件20叠加后卷绕形成,所述第一层叠薄膜组件10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第一介质薄膜层11及设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11内侧中部的第一电极铝箔层12,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11于所述第一电极铝箔层12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110,所述第二层叠薄膜组件20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11对应的第二介质薄膜层21及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21内侧的与第一电极铝箔层12对应的第二电极铝箔层22,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21于所述第二电极铝箔层22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210,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11、21的宽度远大于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的宽度,所述两电容引脚2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的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11、21的宽度为19.5m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的宽度在5mm-10mm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留边110、210大幅增加,有效提升了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承受尖峰脉冲电压的能力。另外,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在卷绕完成后并不需要进行压扁工序,可直接进行真空含浸环氧树脂绝缘包封,从而可以满足自动上料设备对精度的要求,也简化了生产工序,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续参阅图1及图2,较佳地,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11及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21的聚酯薄膜的厚度为11.5u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的厚度为6um,藉由上述尺寸选择,可有效保证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的尺寸精度在±0.2mm以内,而且,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11、21的宽度19.5mm大于目前此类电容的介质薄膜最大宽度14mm,从而使所述两电容引脚2的焊接长度较长,增大了所述两电容引脚2的抗拉力能力;所述各留边110、210的宽度设置在4mm-7.5mm之间,远大于现有CL11高压电容的1.5mm-2mm的留边,有效保障了所述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承受尖峰脉冲电压的能力。可选地,所述第一及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的宽度为5mm、8mm或10mm。较佳地,所述两电容引脚2采用镀锡铜包钢线并通过专用的焊接设备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12、22以作为外电极引出。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芯子及两电容引脚,所述电容芯子由位于内侧的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及位于外侧的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叠加后卷绕形成,所述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第一介质薄膜层及设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内侧中部的第一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一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所述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对应的第二介质薄膜层及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内侧的与第一电极铝箔层对应的第二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二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的宽度为19.5mm,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的宽度在5mm‑10mm之间,所述两电容引脚分别焊接至所述第一、第二电极铝箔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感箔式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容芯子及两电容引脚,所述电容芯子由位于内侧的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及位于外侧的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叠加后卷绕形成,所述第一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第一介质薄膜层及设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内侧中部的第一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一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所述第二层叠薄膜组件包括由两条聚酯薄膜叠加形成的与所述第一介质薄膜层对应的第二介质薄膜层及位于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内侧的与第一电极铝箔层对应的第二电极铝箔层,所述第二介质薄膜层于所述第二电极铝箔层两侧分别形成有留边,所述第一、第二介质薄膜层的宽度为19.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竞泽徐滢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国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