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8190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3 0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本发明专利技术相对与传统超结RC‑IGBT结构,主要在底部集电区引入集电极槽结构。新器件正向导通且未进入双极模式时,P型条会耗尽集电极槽底部的N漂移区,从而挤占电子电流路径且降低有效电子浓度,从而增大集电极区附近电子电流的分布电阻,使得新器件能在较小元胞尺寸下消除器件snapback效应。新器件关断时,集电极槽结构起到等效缓冲层作用,保证器件能承受高耐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传统超结RC‑IGBT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更小元胞尺寸下消除snapback效应,同时具有更快的关断速度,反向二极管模式下电流分布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涉及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ReverseConducting-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逆导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技术介绍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兼具了MOSFET输入阻抗高和驱动简单的优点,以及BJT器件电流密度高和低导通压降的优势,已成为现代电力电子电路应用中的核心电子元器件之一。因其在高压大电流领域内独特的优势,IGBT器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智能电网、家用电器、工业、医学、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因为IGBT反向工作时等效为一个开基区PNP三极管,并没有像VDMOS那样的体二极管,因此没有续流能力。在应用电路中,IGBT旁都会有一个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作为续流保护,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但是这样会增加IGBT模块中器件个数、模块的体积及生产成本,而且封装过程中焊点数增加也会影响器件的可靠性,金属连线等产生的寄生效应也会器件的整体性能。文献(HidekiTakahashi,AyaYamamoto,ShinjiAono,TadaharuMinato,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包括自上而下的MOS元胞结构、N型漂移区(6)和集电极结构;所述MOS元胞结构包括槽栅和P型阱区(3),P型阱区(3)位于N型漂移区(6)上表面;所述槽栅包括第一绝缘层(41)和位于第一绝缘层(41)中的第一导电材料(51),第一导电材料(51)的引出端为栅电极(G);所述槽栅贯穿所述P型阱区(3)延伸入所述N型漂移区(6)中;所述P型阱区(3)上表面具有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且N+发射极区(1)与绝缘层(41)接触,P+体接触区(2)位于N+发射极区(1)两侧,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E);所述集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集电极槽的超结逆导型IGBT,包括自上而下的MOS元胞结构、N型漂移区(6)和集电极结构;所述MOS元胞结构包括槽栅和P型阱区(3),P型阱区(3)位于N型漂移区(6)上表面;所述槽栅包括第一绝缘层(41)和位于第一绝缘层(41)中的第一导电材料(51),第一导电材料(51)的引出端为栅电极(G);所述槽栅贯穿所述P型阱区(3)延伸入所述N型漂移区(6)中;所述P型阱区(3)上表面具有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且N+发射极区(1)与绝缘层(41)接触,P+体接触区(2)位于N+发射极区(1)两侧,N+发射极区(1)和P+体接触区(2)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E);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多个集电极槽、P+集电区(7)和N+集电区(8);所述集电极槽包括第二绝缘层(42)和位于第二绝缘层(4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52),第二导电材料(52)的引出端为第二集电极(CT),所述集电极槽深入到N型漂移区(6);所述P+集电区(7)和所述N+集电区(8)由所述集电极槽隔开,所述P+集电区(7)被述集电极槽分隔为多段,所述P+集电区(7)的总长度大于所述N+集电区(8)的长度,并且所述P+集电区(7)和所述N+集电区(8)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蓉魏杰黄琳华邓高强孙涛赵哲言刘庆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