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701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铣刀,包括刀体、设置在所述刀体一端的第一切削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切削部的第二切削部;所述刀体具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切削部及所述第二切削部在所述刀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部与所述第二切削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一切削刃,各所述第一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均沿所述中心轴线呈螺旋形延,若干条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一排屑槽;各所述第二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分别沿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螺旋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铣刀是将两段结构相同的切削部设置在同一刀体上,减少换刀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Milling cutt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illing cutter, which comprises a cutter body and a cutter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end of the first cutting part,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utting part of the cutting part second; the knife body has a central axis, a central axis of the first cutting part and the cutting part in the second the knife body is arranged adjacent to the structure; the first cutting part and the cutting part second of the same; the first cutting part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first cutting edge, each of the first cutting edge on the tool body end circumferential equidistantly spaced, and along the center axis spiral extension, the first chip is formed between a plurality of the first cutting edge; each of the second week end at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cutter body to equidistantly spaced along the cutting edge direction of spiral helical extension. The milling cutter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arranged on the same cutter body with the same two sections of the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utting time and improving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铣刀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刀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铣刀。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今机械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工中苛刻的产品精度,和不断提升的加工效率都是当今机械加工中的两大难题。现有的刀具使用寿命短,换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时间,加工效率低下;且当今机械加工中的新型材料越来越多,所以提高加工效率,增强刀具的使用寿命是目前各方研究和关注的主要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的铣刀,该铣刀是将两段结构相同的切削部设置在同一刀体上,减少换刀时间,提高加工效率。一种铣刀,包括刀体、设置在所述刀体一端的第一切削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切削部的第二切削部;所述刀体具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切削部及所述第二切削部在所述刀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部与所述第二切削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一切削刃,各所述第一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均沿所述中心轴线呈螺旋形延,若干条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一排屑槽;所述第一切削刃包括主切削面、连接所述主切削面的第一副切削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副切削面的第二副切削面;所述第二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二切削刃,各所述第二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分别沿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切削刃的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切削刃的螺旋角度等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角度;若干条所述第二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二排屑槽,所述第一排屑槽与所述第二排屑槽连通;所述第二切削刃包括主切削刃、连接所述切削刃的第一副切削刃、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副切削刃的第二副切削刃。上述铣刀通过将结构作用相同的第一切削部及第二切削部设置在同一刀体上,第一切削部受损后,可直接使用第二切削部;或在第二切削部受损后,可直接使用第一切削部,减少了换刀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因为重新对刀而造成的误差累积,提高了加工精度;同时提高了该刀体的使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将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上的受力分解为多个局部受力,有效防止在切削时铣刀与工件产生振动颤抖等异常情况,减少了第一切削刃及第二切削刃的磨损,使用寿命延长;且有效地增加了主切削面及主切削刃的抗裂功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切削面与所述第一副切削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主切削面的刃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副切削面的刃带宽;所述第一副切削面与所述第二副切削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一副切削面的刃带宽小于所述第二副切削面的刃带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切削刃与所述第一副切削刃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主切削刃的刃带宽小于所述第一副切削刃的刃带宽;所述第一副切削刃与所述第二副切削刃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一副切削刃的刃带宽小于所述第二副切削刃的刃带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削刃与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设置有过渡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削刃的条数为四;所述第二切削刃的条数为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刀体远离所述第一切削部及所述第二切削部的一端设有倒角,该倒角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的夹角为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刀体、所述第一切削部及所述第二切削部为一体成型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铣刀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铣刀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刀体-10,倒角-11;第一切削部-20,第一切削刃-21,第一排屑槽-22,主切削面-23,第一副切削面-24,第二副切削面-25;第二切削部-30,第二切削刃-31,第二排屑槽-32,主切削刃-33,第一副切削刃-34,第二副切削刃-35,过渡刃-36。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考图1及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铣刀,包括刀体10、设置在刀体10一端的第一切削部20、以及连接第一切削部20的第二切削部30。刀体10呈圆柱体状,具有中心轴线a;刀体10远离第一切削部20及第二切削部30的一端用于连接数控机床的主轴;刀体10远离第一切削部20及第二切削部30的一端设有倒角11,便于提拿和运输,避免刮伤使用者或其他与该铣刀接触的部件,该倒角11与中心轴线方向的夹角为45°。第一切削部20及第二切削部30与刀体10具有共同的中心轴线a;第一切削部20及第二切削部30在刀体10的中心轴线a方向上相邻设置,且第一切削部2沿中心轴线a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二切削部30沿中心轴线a方向的长度。第一切削部20、第二切削部30及刀体10为一体成型设置,从而使得该铣刀的结构较为紧凑,有助于实现铣刀的小型化设计,从而满足小尺寸零部件的切削加工要求。第一切削部20与第二切削部30的结构及作用均相同,即第一切削部20受损后,可直接使用第二切削部30;或在第二切削部30受损后,可直接使用第一切削部20,减少了换刀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刀体10上设置相同作用的第一切削部20及第二切削部30,提高了该刀体10的使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一切削部20包括若干条第一切削刃21,第一切削刃21大致为圆弧形设置,各第一切削刃21在刀体10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均沿中心轴线a呈螺旋形延伸;若干条第一切削刃21之间形成第一排屑槽22,以供切削加工时能及时排出切屑并有效地散发热量。第一切削刃21包括主切削面23、连接主切削面23的第一副切削面24、以及连接第一副切削面24的第二副切削面25;主切削面23与第一副切削面24形成一定的夹角,主切削面23的刃带宽远小于第一副切削面24的刃带宽;第一副切削面24与第二副切削面25形成一定的夹角,第一副切削面24的刃带宽远小于第二副切削面25的刃带宽。主切削面23为主导切削作用,第一副切削面24及第二副切削面25为辅助切削作用,保证了在切削过程中的连续性,也有效的保证了将主切削面23的切削力向第一副切削面24及第二副切削面25转移,使得主切削面23的切削刃始终保持锋利和强度,有效地提高了切削效率;将第一切削刃21上的受力分解为多个局部受力,有效防止在切削时第一切削刃21与工件产生振动颤抖等异常情况,减少了第一切削刃21的磨损,使第一切削刃21使用寿命延长;且有效地增加了主切削面23的抗裂功能,在加工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削刃21的条数为四。第二切削部30包括若干条第二切削刃31,第二切削刃31大致为圆弧形设置,各第二切削刃31在刀体10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分别沿第一切削刃21的螺旋方向螺旋延伸;且第二切削刃31的螺旋方向与第一切削刃21的螺旋方向相同,第二切削刃31的螺旋角度等于第一切削刃21的螺旋角度;第二切削刃31与第一切削刃21之间设置有过渡刃36。若干条第二切削刃31之间形成第二排屑槽32,以供切削加工时能及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铣刀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铣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刀体、设置在所述刀体一端的第一切削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切削部的第二切削部;所述刀体具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切削部及所述第二切削部在所述刀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部与所述第二切削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一切削刃,各所述第一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均沿所述中心轴线呈螺旋形延;若干条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一排屑槽;所述第一切削刃包括主切削面、连接所述主切削面的第一副切削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副切削面的第二副切削面;所述第二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二切削刃,各所述第二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分别沿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切削刃的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切削刃的螺旋角度等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角度;若干条所述第二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二排屑槽,所述第一排屑槽与所述第二排屑槽连通;所述第二切削刃包括主切削刃、连接所述切削刃的第一副切削刃、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副切削刃的第二副切削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铣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刀体、设置在所述刀体一端的第一切削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切削部的第二切削部;所述刀体具有中心轴线,所述第一切削部及所述第二切削部在所述刀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切削部与所述第二切削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一切削刃,各所述第一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并均沿所述中心轴线呈螺旋形延;若干条所述第一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一排屑槽;所述第一切削刃包括主切削面、连接所述主切削面的第一副切削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副切削面的第二副切削面;所述第二切削部包括若干条第二切削刃,各所述第二切削刃在所述刀体的端面周向上等距离间隔设置,分别沿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螺旋延伸,所述第二切削刃的螺旋方向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方向相同,所述第二切削刃的螺旋角度等于所述第一切削刃的螺旋角度;若干条所述第二切削刃之间形成第二排屑槽,所述第一排屑槽与所述第二排屑槽连通;所述第二切削刃包括主切削刃、连接所述切削刃的第一副切削刃、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副切削刃的第二副切削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鹏杨后继左港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富兰地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