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治国专利>正文

人力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626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12 13:50
人力插秧机,包括机架,机架底端设有橇形滑板,机架中部设有置秧盘,所述机架靠近操作者一侧设有上横架,还包括插架、取秧夹、插架夹取控制杆、插架下插控制杆、载秧板,所述插架设有多个插秧夹,插架通过一对弹簧安装于机架上,所述取秧夹设有第一手柄和由弹簧控制的夹头,所述载秧板是翻转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山区小田块农户使用,单人操作,插秧效率高,与人工手插相比,可提高功效三倍以上。

Human transplanter

Human transplanter,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bottom end is provided with a skid slide frame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ray, the frame near the side of the operator is provided with a transverse frame, including inserting frame, seedling clip, clip insertion frame control rod, a control rod, a seedling carrying plate inserted under the frame, the frame is inserted a plurality of transplanting clip insertion frame by a pair of spring is installed on the machine frame, the seedling clamp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handle and the chuck is controlled by the spring, the seedling carrying plate is tilt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use, suitable for mountain farmers to use small plots, single operation, seedling transplanting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the artificial hand, the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by more than three tim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力插秧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力插秧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插秧机,大多是有动力驱动的机构。现有人力插秧机很难实现供秧、取秧、插秧的连续动作,且功效低,有的虽能完成供秧、分秧、插秧的功能,但其结构复杂、造价高、体积大,使用很不方便,插秧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人力插秧机。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机架,机架底端设有橇形滑板,机架中部设有置秧盘,所述机架靠近操作者一侧设有上横架,还包括插架、取秧夹、插架夹取控制杆、插架下插控制杆、载秧板;所述插架设有多个插秧夹,插秧夹包括定夹片和动夹片,插架通过一对弹簧安装于机架上,插架两侧的架体通过一对限位滑槽装配于机架上;所述取秧夹设有第一手柄和由弹簧控制的夹头,夹头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取秧夹通过一对线绳悬挂于上横架上;所述插架夹取控制杆的两端套设于机架上的一对轴套内,插架夹取控制杆设有第二手柄和多个拨片,拨片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所述拨片设于动夹片一侧并与动夹片配合;所述插架下插控制杆包括铰接端和第三手柄,铰接端与机架铰接,下压第三手柄可控制插架下插;所述置秧盘设有与多个分盘,分盘设置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所述载秧板是翻转式结构,载秧板通过一对带扭簧的铰链铰接于机架上,自由状态下载秧板成水平状态。其原理是采用单人人力操作完成整个工作步骤,不需动力。其操作步骤如下:1、先移秧苗入置秧盘,各个分盘分别整齐排成纵行;2、手握取秧夹向前拾取秧苗,每个夹头夹取1苗,后移取秧夹,将一组秧苗放入对应插秧夹开口下侧的载秧板上;3、握住第二手柄将插架夹取控制杆左移,拨片推动对应动夹片动作,插秧夹将一组秧苗夹持住;4、下压第三手柄,插架下插,插秧夹夹住一组秧苗下移入泥,同时推动载秧板翻转至一侧;5、松开第三手柄,插架受弹簧弹力上升至初始状态,载秧板回复至水平状态,一个工作循环结束,完成一排秧苗下插。6、向前推动机架至下一排秧苗的入田位置,可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如此循环往复。置秧盘内一个纵行的秧苗用完后,把相邻纵行的秧苗挪至取秧夹的对应夹取位置,可继续工作。入盘秧苗要求:水育秧需做切根处理,保证根长在3厘米以内;旱育秧不用处理。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山区小田块农户使用,单人操作,插秧效率高,与人工手插相比,可提高功效三倍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1的右视结构)。图3是图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取秧夹结构示意图。图中:机架1,橇形滑板2,置秧盘3,上横架4,插秧夹5,插架6,取秧夹7,插架夹取控制杆8,插架下插控制杆9,载秧板10,定夹片11,动夹片12,限位滑槽13,第一手柄14,轴套15内,第二手柄16,拨片17,铰接端18,第三手柄19,铰链20。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包括机架1,机架1底端设有橇形滑板2,机架1中部设有置秧盘3,所述机架1靠近操作者一侧设有上横架4,还包括插架6、取秧夹7、插架夹取控制杆8、插架下插控制杆9、载秧板10;所述插架6设有多个插秧夹5,插秧夹5包括定夹片11和动夹片12,插架6通过一对弹簧安装于机架1上,插架6两侧的架体通过一对限位滑槽13装配于机架1上(一种实施例是:插架6上端通过一对弹簧悬挂于上横架4上;也可以是:插架6在一对限位滑槽13上装配可回位的弹簧);所述取秧夹7设有第一手柄14和由弹簧控制的夹头,夹头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取秧夹7通过一对线绳悬挂于上横架4上;所述插架夹取控制杆8的两端套设于机架1上的一对轴套15内,插架夹取控制杆8设有第二手柄16和多个拨片17,拨片17数量与插秧夹5数量一致,所述拨片17设于动夹片12一侧并与动夹片12配合;所述插架下插控制杆9包括铰接端18和第三手柄19,铰接端18与机架1铰接,下压第三手柄19可控制插架6下插;所述置秧盘3设有与多个分盘,分盘设置数量与插秧夹5数量一致;所述载秧板10是翻转式结构,载秧板10通过一对带扭簧的铰链20铰接于机架1上,自由状态下载秧板10成水平状态。其原理是采用单人人力操作完成整个工作步骤,不需动力。其操作步骤如下:1、先移秧苗入置秧盘3,各个分盘分别整齐排成纵行;2、手握取秧夹7向前拾取秧苗,每个夹头夹取1苗,然后移取秧夹7,将一组秧苗放入对应插秧夹5开口下侧的载秧板10上;3、握住第二手柄16将插架夹取控制杆8左移,拨片17推动对应动夹片12动作,插秧夹5将一组秧苗夹持住;4、下压第三手柄19,插架6下插,插秧夹5夹住一组秧苗下移入泥,同时推动载秧板10翻转至一侧;5、松开第三手柄19,插架6受弹簧弹力上升至初始状态,载秧板10回复至水平状态,一个工作循环结束,完成一排秧苗下插。6、向前推动机架1至下一排秧苗的入田位置,可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如此循环往复。置秧盘3内一个纵行的秧苗用完后,把相邻纵行的秧苗挪至取秧夹7的对应夹取位置,可继续工作。如图1、图2、图4所示,一种改进是,所述取秧夹7设置数量4个或5个。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它同类结构的等效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人力插秧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力插秧机,包括机架,机架底端设有橇形滑板,机架中部设有置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靠近操作者一侧设有上横架,还包括插架、取秧夹、插架夹取控制杆、插架下插控制杆、载秧板;所述插架设有多个插秧夹,插秧夹包括定夹片和动夹片,插架通过一对弹簧安装于机架上,插架两侧的架体通过一对限位滑槽装配于机架上;所述取秧夹设有第一手柄和由弹簧控制的夹头,夹头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取秧夹通过一对线绳悬挂于上横架上;所述插架夹取控制杆的两端套设于机架上的一对轴套内,插架夹取控制杆设有第二手柄和多个拨片,拨片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所述拨片设于动夹片一侧并与动夹片配合;所述插架下插控制杆包括铰接端和第三手柄,铰接端与机架铰接,下压第三手柄可控制插架下插;所述置秧盘设有与多个分盘,分盘设置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所述载秧板是翻转式结构,载秧板通过一对带扭簧的铰链铰接于机架上,自由状态下载秧板成水平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力插秧机,包括机架,机架底端设有橇形滑板,机架中部设有置秧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靠近操作者一侧设有上横架,还包括插架、取秧夹、插架夹取控制杆、插架下插控制杆、载秧板;所述插架设有多个插秧夹,插秧夹包括定夹片和动夹片,插架通过一对弹簧安装于机架上,插架两侧的架体通过一对限位滑槽装配于机架上;所述取秧夹设有第一手柄和由弹簧控制的夹头,夹头数量与插秧夹数量一致,取秧夹通过一对线绳悬挂于上横架上;所述插架夹取控制杆的两端套设于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治国
申请(专利权)人:杨治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