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563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9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光学板及反射单元,其中,光源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上的发光组件,发光组件于基板上为点状光源排列;光学板接收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并将点状光源排列转换为面状光源;反射单元位于光源与光学板之间,反射单元具有位于发光组件前方的下表面、环绕下表面的反射表面,及面向光学板的上表面;其中,下表面具有贯通至上表面的中央穿孔,反射表面具有靠近发光组件的第一端,及靠近光学板的第二端;其中,第二端位于第一端外侧,且第二端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端与基板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The backlight module includes a light source, an optical plate and a reflection unit, wherein light source has a substrate and a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arranged on the substrate,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on the substrate arranged for point light source; optical plate emit light receiving component, and the point light source arranged into a planar light source; the reflection plate between the light source and the optical unit is located the reflective unit has a light-emitting component, the front surface, the reflecting surface around the lower surface, and the optical plate on the surface; among them, under the surface has a first surface through central perforation, reflection surface has a first end near the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 and the second optical plate near the end; the end of second in the first the outer side of the end, and between the second end and the substrate is greater tha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end and the substrate distance.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backligh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出光效果均匀化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所以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必须配置背光模块(backlightmodule)以提供面光源,以使液晶显示面板能达到显示的目的。一般来说,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随着液晶显示器逐渐朝向大尺寸的趋势发展,目前已经有人将直下式背光模块切割成M*N个区块,并且依据每一区块的影像内容,而对每一区块所对应的背光源亮度进行调整,即区域点亮(localdimming)技术,以提高画面的对比度(contrastratio),或者可以称为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Range(HDR)。然而,目前采用区域点亮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所存在的缺点是,当产品厚度愈来愈薄时,直下式背光模块的LED与扩散板之间的混光距离就会愈来愈短,造成LED上方容易产生明显亮点,整体外观的均匀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光效果均匀化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于是,本技术背光模块,包括光源、光学板及反射单元,其中,所述光源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上的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于所述基板上为点状光源排列;所述光学板接收所述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并将点状光源排列转换为面状光源;所述反射单元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光学板之间,所述反射单元具有位于所述发光组件前方的下表面、环绕所述下表面的反射表面,及面向所述光学板的上表面;其中,所述下表面具有贯通至所述上表面的中央穿孔,所述反射表面具有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第一端,及靠近所述光学板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外侧,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述背光模块,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块的前方的显示面板。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视图。图2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视图。图3示出图2中的反射单元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图2中的反射单元,予以倒放的立体放大示意图。图5示出图2中的反射单元的仰视示意图。图6示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下文将列举较佳实施例并参考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背光模块1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光源12、光学板14及反射单元16,其中,所述光源12具有基板121以及设置于基板121上的发光组件122,所述发光组件122于所述基板121上为点状光源排列。所述光学板14接收所述发光组件122所发出的光线,并将点状光源排列转换为面状光源。所述反射单元16位于所述光源12与所述光学板14之间,所述反射单元16具有位于所述发光组件122前方的下表面161、环绕所述下表面161的反射表面162,及面向所述光学板14的上表面163;其中,所述反射表面162具有靠近所述发光组件122的第一端164,及靠近所述光学板14的第二端165;其中,所述第二端165位于所述第一端164外侧,且所述第二端165与所述基板12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164与所述基板121之间的距离,因此,所述反射表面162是一个从所述第一端164向上倾斜到所述第二端165的倾斜表面。所述光源12的所述发光组件122具有发光面123,呈平面状,且所述发光面123面向所述反射单元16的下表面161。所述发光组件122的发光面123与所述反射单元16的所述下表面161之间形成有间隔距离。由于第一实施例主要是利用所述反射单元16架设在所述发光组件122上方,因此,所述发光组件122所发射出来的大角度侧向出光,就会被所述反射表面162反射而从相邻的所述发光组件122之间射出,藉此能够解决相邻的所述发光组件122之间容易过暗的问题,避免所述发光组件122正上方容易过亮的困扰,使得整体出光效果得以均匀分布。如图2-5所示,本技术背光模块10的第二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反射单元16还具有支撑部166,位于所述反射表面162且架设于所述基板121上,因此,所述反射单元16可以固定于所述基板121上,确保所述发光组件122与所述反射单元16互相对齐,提高光耦合效果。此外,所述反射单元16的所述上表面163是凹陷状,所述发光组件122的所述发光面123面积等于所述反射单元16的所述下表面161面积,此设计是因为所述发光组件122具有特定的发光角度,通常是120度,所以所述发光组件122会向外发射光线,超过90度的范围被所述反射表面162所反射而向外传递,至于90度以内的光线则可以最大化的被所述下表面161所反射。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所述发光组件122正上方(也就是所述发光组件122的90度以内的光线)完全被所述下表面161遮蔽而无法射出光线,导致此区域过暗,本实施例另外又在所述下表面161具有贯通至所述上表面163的中央穿孔167,所述反射单元16还具有辅助穿孔168,由所述反射表面162贯通至所述上表面163。所述反射单元16的所述辅助穿孔168相对于所述中央穿孔167呈放射状排列。因此,所述中央穿孔167就可以让所述发光组件122的90度以内的光线部分穿透过,所述辅助穿孔168则可以让所述发光组件122的超过90度的光线部分穿透过,同时两方面补强所述发光组件122正上方与周围区域的辉度,避免过暗的状况,进一步达到整体出光均匀的效果。较佳的,所述反射单元16的所述辅助穿孔168随着相对于所述中央穿孔167的距离而愈大。此设计是考虑到所述发光组件122对于超过90度、距离所述发光组件122中心位置愈远的光线,辉度会愈来愈弱,因此,利用距离愈远,孔洞愈大的设计,来让更多光线可以通过,以适当补足所述反射表面162正上方辉度,避免过暗的状况,进一步达到整体出光均匀的效果。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所述背光模块10,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块10的前方的显示面板20。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出光效果均匀化的背光模块10及显示设备,利用所述反射单元16架设在所述发光组件122上方,因此,所述发光组件122所发射出来的大角度侧向出光,就会被所述反射表面162反射而从相邻的所述发光组件122之间射出,藉此能够解决相邻的所述发光组件122之间容易过暗的问题,避免所述发光组件122正上方容易过亮的困扰,使得整体出光效果得以均匀分布。虽然本技术通过前述的实施例进行如上公开,然而其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可作出许多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符号说明10~背光模块;12~光源;14~光学板;16~反射单元;20~显示面板;121~基板;122~发光组件;123~发光面;161~下表面;162~反射表面;163~上表面;164~第一端;165~第二端;166~支撑部;167~中央穿孔;168~辅助穿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于所述基板上为点状光源排列;光学板,接收所述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并将所述点状光源排列转换为面状光源;以及反射单元,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光学板之间,所述反射单元具有位于所述发光组件前方的下表面、环绕所述下表面的反射表面,及面向所述光学板的上表面;其中,所述下表面具有贯通至所述上表面的中央穿孔,所述反射表面具有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光学板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外侧,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于所述基板上为点状光源排列;光学板,接收所述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并将所述点状光源排列转换为面状光源;以及反射单元,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光学板之间,所述反射单元具有位于所述发光组件前方的下表面、环绕所述下表面的反射表面,及面向所述光学板的上表面;其中,所述下表面具有贯通至所述上表面的中央穿孔,所述反射表面具有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光学板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外侧,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基板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具有支撑部,位于所述反射表面且架设于所述基板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的所述上表面是凹陷状。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蔚轩戴忠勇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