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5573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9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测试设备,特别是一种维护更换方便的顶针结构。它包括顶针底座、顶针以及弹簧,从顶针底座上端面沿轴向方向向下端面开设有圆形通孔,在顶针底座下端面设置有与该圆形通孔连通的弧形通孔;顶针上端设置有尺寸与圆形通孔适配的接触体,下端设置有与弧形通孔适配的弧形槽;弹簧安装在弧形槽中,且两端分别与接触体和顶针底座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顶针结构,通过顶针底座、顶针、弹簧以及弧形通孔等的配合,组装时,将弹簧安装在弧形槽中,然后将顶针从圆形通孔插入,使得弹簧的一端与接触体接触,另一端与顶针底座接触,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需要更换的时候只需要反方向引退弧形槽,取下弹簧即可,安装拆卸相当方便。

Thimbl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lectronic test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the structure of a convenient and convenient thimble. It includes a base, a spring and a thimble thimble, thimble from the upper end surface of the base downwards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end surface is provided with circular holes, the thimbl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circular arc end of the through hole communicated with the through hole; the thimble is arranged at the upper part of contact body size and a round hole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end of adaptation, and arc the arc slot adapter; spring is installed in the arc groove, and two end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tact body and base with thimble. The thimbl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base, the thimble, thimble and spring arc through holes with the assembly, the spring is installed in the arc groove, and the thimble is inserted from the circular holes, the end and the contact of the contact spring,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thimble base contact arc groove extends through the arc need to replace the hole; when you only need to reverse direction out arc groove, remove the spring can, quite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dis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测试设备,特别是一种维护更换方便的顶针结构。
技术介绍
在电子技术当中,对于一些精密电子部分需要导通测试,这个时候需要用到顶针,一个顶针连接一个电极或者导通端子,对准电子产品的需要测试部件,通过推送接触的方式实现导通,然后进行测试;顶针一般都配合有弹簧,保持顶针的接触体始终向外伸张,测试时,接触体与测试部位接触,在弹簧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充分接触,提高导电性能。现有技术中顶针存在以下缺点:一、都是使用车工工艺,生产成本高及组装成品顶针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一旦顶针损坏不易维修;二、由于顶针的接触体的接触面积小,顶针通过大电流时损耗较大,使得测试准确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测试准确度高、维护更换方便的顶针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是:顶针结构,包括顶针底座、顶针以及弹簧,从所述的顶针底座上端面沿轴向方向向下端面开设有圆形通孔,在顶针底座下端面设置有与该圆形通孔连通的弧形通孔;所述的顶针上端设置有尺寸与圆形通孔适配的接触体,下端设置有与弧形通孔适配的弧形槽;所述的弹簧安装在弧形槽中,且两端分别与接触体和顶针底座配合。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弯曲折叠能力的倒钩,该倒钩展开时能与顶针底座抵触使弧形槽不能退出顶针底座,折叠时能随弧形槽自由穿过弧形通孔。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倒钩与弧形槽一体化设计。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的一端端部圆滑设计。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接触体横截面为圆环形从断开后形成的两个端点向内弯曲的形状。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接触体的端面为锯齿状。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锯齿状的锯齿深度为0.1mm~0.3mm,锯齿宽度为0.1mm~0.3mm。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锯齿深度为0.2mm,锯齿宽度为0.2mm。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顶针的个数为一个以上,所述的圆形通孔和弧形通孔为相应的个数。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顶针的个数为三个,所述的圆形通孔和弧形通孔相应地为三个。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顶针结构,通过顶针底座、顶针、弹簧以及弧形通孔等的配合,组装时,将弹簧安装在弧形槽中,然后将顶针从圆形通孔插入,使得弹簧的一端与接触体接触,另一端与顶针底座接触,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需要更换的时候只需要反方向引退弧形槽,取下弹簧即可,安装拆卸相当方便。由于所述的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弯曲折叠能力的倒钩,该倒钩展开时能与顶针底座抵触使弧形槽不能退出顶针底座,折叠时能随弧形槽自由穿过弧形通孔;组装时倒钩随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此时展开倒钩,使得倒钩与顶针底座抵触,在弹簧的配合下不能脱落;当需要拆卸更换时,只需将倒钩折叠使之能够随弧形槽从弧形通孔退出即可,这样设计以后使得顶针向上端和下端两个极端方向的位移都受到限制,即向上端位移受到倒钩的限制,向下端的位移受到弧形通孔的限制,防止了顶针脱落,提高了可靠性。由于所述的倒钩与弧形槽一体化设计,可以方便成型,节约成本。由于所述的弧形槽伸出弧形通孔的一端端部圆滑设计,在顶针的伸缩过程中可以减少与其他部件的碰撞损伤,延长使用寿命。由于所述的接触体横截面为圆环形从断开后形成的两个端点向内弯曲的形状,这样设计以后,增加了接触面积和接触强度,使得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提高,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由于所述的接触体的端面为锯齿状,锯齿状的设计增强了接触强度,减小了在接触过程中端部受力挤压变形情况,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顶针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m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顶针结构的顶针底座的底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顶针底座;2—顶针;3—弹簧;4—接触体;5—弧形槽;6—倒钩;7—弧形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面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顶针结构,包括顶针底座1、顶针2以及弹簧3,从所述的顶针底座1上端面沿轴向方向向下端面开设有圆形通孔,在顶针底座1下端面设置有与该圆形通孔连通的弧形通孔7;所述的顶针2上端设置有尺寸与圆形通孔适配的接触体4,下端设置有与弧形通孔7适配的弧形槽5;所述的弹簧3安装在弧形槽5中,且两端分别与接触体4和顶针底座1配合。本技术的顶针结构,通过顶针底座1、顶针2、弹簧3以及弧形通孔等的配合,组装时,将弹簧安装在弧形槽中,然后将顶针2从圆形通孔插入,使得弹簧3的一端与接触体4接触,另一端与顶针底座1接触,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7;需要更换的时候只需要反方向引退弧形槽,取下弹簧3即可,安装拆卸相当方便。实施例2: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7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弯曲折叠能力的倒钩6,该倒钩6展开时能与顶针底座1抵触使弧形槽5不能退出顶针底座1,折叠时能随弧形槽5自由穿过弧形通孔7。由于所述的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7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弯曲折叠能力的倒钩6,该倒钩6展开时能与顶针底座1抵触使弧形槽5不能从弧形通孔7退出顶针底座1,折叠时能随弧形槽5自由穿过弧形通孔7;组装时倒钩6随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7,此时展开倒钩6,使得倒钩6与顶针底座1抵触,在弹簧3的配合下不能脱落;当需要拆卸更换时,只需将倒钩6折叠使之能够随弧形槽5从弧形通孔7退出即可,这样设计以后使得顶针2向上端和下端两个极端方向的位移都受到限制,即向上端位移受到倒钩6的限制,向下端的位移受到弧形通孔7的限制,防止了顶针2脱落,提高了可靠性。实施例3: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倒钩6与弧形槽5一体化设计。由于所述的倒钩6与弧形槽5一体化设计,可以方便成型,节约成本。在制作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冲压的方式,在弧形槽5上形成一个U型的冲压线,即形成了倒钩6,相当方便。实施例4:作为优选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7的一端端部圆滑设计。由于所述的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顶针结构

【技术保护点】
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针底座(1)、顶针(2)以及弹簧(3),从所述的顶针底座(1)上端面沿轴向方向向下端面开设有圆形通孔,在顶针底座(1)下端面设置有与该圆形通孔连通的弧形通孔(7);所述的顶针(2)上端设置有尺寸与圆形通孔适配的接触体(4),下端设置有与弧形通孔(7)适配的弧形槽(5);所述的弹簧(3)安装在弧形槽(5)中,且两端分别与接触体(4)和顶针底座(1)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针底座(1)、顶针(2)以及弹簧(3),从所述的顶针底座(1)上端面沿轴向方向向下端面开设有圆形通孔,在顶针底座(1)下端面设置有与该圆形通孔连通的弧形通孔(7);所述的顶针(2)上端设置有尺寸与圆形通孔适配的接触体(4),下端设置有与弧形通孔(7)适配的弧形槽(5);所述的弹簧(3)安装在弧形槽(5)中,且两端分别与接触体(4)和顶针底座(1)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槽(5)伸出弧形通孔(7)的一端设置有具有弯曲折叠能力的倒钩(6),该倒钩(6)展开时能与顶针底座(1)抵触使弧形槽(5)不能退出顶针底座(1),折叠时能随弧形槽(5)自由穿过弧形通孔(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倒钩(6)与弧形槽(5)一体化设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针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中蔡羽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德合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