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1192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5 1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昆虫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所述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包括盒盖和不透明的盒体,盒体的底部设有透气孔,盒体上部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块,支撑块上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端面设有封口膜,封口膜上设有第二隔板,封口膜、盒体的内壁和第二隔板间形成食物置腔,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叶片状的开口,盒盖盖设在盒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仿生设计的饲养盒有利于叶蝉的栖息并诱导叶蝉主动取食,食物来源与虫体分离,简化了操作,能够做到规模饲养。

A bionic feeding box bred in the house of the family leafhopp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kind of bionic Cicadellidae insect indoor feeding feeding box, wherein the bionics of the Cicadellidae indoor feeding feeding box, the box body comprises a box cover and a ventilation hole is opaque, the bottom of the box body, the inner wall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box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supporting block. The supporting block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affle, the first baffle is arranged on the end face of the sealing film, sealing film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plate sealing film, the inner wall of the box body second is formed between the baffle and the food cavity open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ition plate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blade shape, the cover in the box body.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bionic design feeding box is beneficial to the habitat of leafhoppers, and induces the leafhopper to actively feed, the food source is separated from the worm body, and the operation is simplified, so that the scale can be rai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
本技术涉及昆虫的生物防治
,特别涉及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
技术介绍
茶小绿叶蝉属于半翅目,叶蝉科(Cicadellidae)。茶小绿叶蝉的寄主范围广,除茶树外,还危害大豆、花生、猪屎豆、十字花科蔬菜、桃、梨、桑、棉、烟等许多作物,以及马唐等多种杂草。该虫趋嫩性强,栖息、取食、产卵均在芽梢嫩叶,严重影响寄主的生长发育,且一年发生8-12代左右,由于世代发生极为重叠,现有药物防治已难以为继,已成为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的重点攻关对象。小绿叶蝉生长发育与温度关系密切。越冬成虫一般于3月当气温升至10℃以上时,即活动取食并逐渐孕卵繁殖,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常数(K\日度)分别为:卵期9.30±1.84(℃)、121.03±13.90(日度),若虫期10.31±3.15(℃)、K=174.41±36.03(日度),整个世代10.82±1.16(℃)、291.07±21.26(日度)。小绿叶蝉田间发生的适宜旬均温为17-28℃、相对湿度为70%-85%。该虫卵期一般5-9天,春、秋季低温是长达12-19天,若虫共5龄,一般7-10天,春、秋季低温是长达15-18天,成虫期2-21天,雌虫比雄虫长,越冬代成虫寿命长达150天左右。小绿叶蝉的营养生理、毒理与杀虫活性物质生物测定、天敌扩繁等等研究是该虫综合治理的关键,科研用虫需要采集活虫,然而,由于该虫细弱、活泼,易受惊潜逃,喜阴怕湿,难以田间大量采集获得健康活虫。该虫的室内饲养是研究能否进行的关键技术,为了解决该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利用新鲜芽梢饲养固然可以,但需要很大的饲养空间,而且面临在更换离体芽梢时虫体与不新鲜芽梢难以分离或树上芽梢因持续频繁取食导致的营养供应不足等难题,利用液体饲料饲养则遇到了叶蝉不能适应食料形态和生境改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技术一种仿生处理有利于诱导叶蝉科昆虫主动取食的仿生饲养盒,实现叶蝉的人工饲养,同时使得食料与虫体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仿生处理有利于诱导叶蝉科昆虫主动取食的仿生饲养盒。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包括盒盖和不透明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透气孔,所述盒体上部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端面设有封口膜,所述封口膜上设有第二隔板,所述封口膜、盒体的内壁和第二隔板间形成食物置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叶片状的开口,所述盒盖盖设在盒体上。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的长度为2-4cm、宽度为1-2cm,所述开口的面积总和为第二隔板或第一隔板的面积的一半以内。进一步的,还包括套接环,所述盒体包括连通的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和下盒体间通过套接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盒盖上设有卡槽,所述盒体上设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凸起,所述盒盖通过卡槽与凸起的相适配固定在盒体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板与盒体上端的内壁间设有橡胶垫圈。进一步的,所述盒盖上设有注液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盒体为叶蝉科昆虫提供生活空间,叶片状的开口为叶蝉科昆虫提供仿寄主植物叶片的饲养口,可通过将盒盖设置成绿色滤光或是为仿生饲养盒内提供绿光,形成一个仿生叶片处理的叶蝉科昆虫的栖息场所,因叶蝉科昆虫具有趋光习性,有利于诱导叶蝉科昆虫进行主动向叶片状的开口处进行取食;食物来源与虫体分离,简化了操作,能够做到规模饲养,同时更方便于对叶蝉科昆虫的收集利用;仿生饲养盒结构简单、易于制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盒盖;2-盒体;3-透气孔;4-支撑块;5-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套接环;8-橡胶垫圈;9-卡槽;10-注液孔;21-上盒体;22-下盒体;23-凸起;51-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仿生设计的仿生饲养盒有利于诱导叶蝉科昆虫主动取食;实现饲料与虫体的分离,有利于对虫体的收集利用。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的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包括盒盖1和不透明的盒体2,所述盒体2的底部设有透气孔3,所述盒体2上部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块4,所述支撑块4上设有第一隔板5,所述第一隔板5上端面设有封口膜,所述封口膜上设有第二隔板6,所述封口膜、盒体2的内壁和第二隔板6间形成食物置腔,所述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6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叶片状的开口51,所述盒盖1盖设在盒体2上。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将第一隔板5架设在支撑块4上,第一隔板5的上端面设有封口膜,在封口膜上设置第二隔板6,封口膜、盒体2的内壁和第二隔板6间形成一个容置食物的食物置腔,弹性材料制成的封口膜,在被刺破微小孔后能自动恢复,不会使食物置腔内低液压的食物渗出,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6相对位置上设置的叶片状开口51除了能滤光,还能使食物形成仿生的叶片形状;盒盖1固定在盒体2上,通过设置盒盖1上进入仿生饲养盒内的光为绿光,或是将盒盖1设置成透明的,然后调整食物的颜色为绿色,实现叶片状食物的仿生。取1000g寄主植物的芽梢,加水打浆,破碎至芽梢的颗粒度为20目以上,用120目纱布过滤,过滤后定容至750ml,向定容后的滤液中加入防腐剂,即得到液体饲料;将液体饲料注射进食物置腔内作为饲养叶蝉科昆虫的食物;向盒体2内放入龄期一致的叶蝉科昆虫若虫,放入的数量根据叶片状开口51的面积按10-15头/cm2计算,将盒盖1盖住;把仿生饲养盒放在饲养室内,保持室温17-28℃、相对湿度70%-85%;定时观察叶蝉科昆虫若虫的生长状况,并确保液体饲料充足。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盒体为叶蝉科昆虫提供生活空间,叶片状的开口为叶蝉科昆虫提供仿寄主植物叶片的饲养口,可通过将盒盖设置成绿色滤光或是为仿生饲养盒内提供绿光,形成一个仿生叶片处理的叶蝉科昆虫的栖息场所,因叶蝉科昆虫具有趋光习性,有利于诱导叶蝉科昆虫进行主动向叶片状的开口处进行取食;食物来源与虫体分离,简化了操作,能够做到规模饲养,同时更方便于对叶蝉科昆虫的收集利用;仿生饲养盒结构简单、易于制取。进一步的,所述开口51的长度为2-4cm、宽度为1-2cm,所述开口51的面积总和为第二隔板6或第一隔板5的面积的一半以内。由上述描述可知,开口的尺寸与叶蝉科昆虫的寄主植物的叶片尺寸相近,起到仿生的作用,开口的面积总和设置使得仿生饲养盒内具有一定的光照,也保证了食物的充足供应。进一步的,还包括套接环7,所述盒体2包括连通的上盒体21和下盒体22,所述上盒体21和下盒体22间通过套接环7固定连接。由上述描述可知,实现上盒体与下盒体间的可拆装设置,以套接环固定连接的形式简单且易于操作;设置上盒体和下盒体,先在上盒体上放入饲料后再将叶蝉科昆虫从下盒体内放入盒体内,避免叶蝉科昆虫在饲料放入过程中逃离盒体。进一步的,所述盒盖1上设有卡槽9,所述盒体2上设有与卡槽9相适配的凸起2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盖和不透明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透气孔,所述盒体上部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端面设有封口膜,所述封口膜上设有第二隔板,所述封口膜、盒体的内壁和第二隔板间形成食物置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叶片状的开口,所述盒盖盖设在盒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盖和不透明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透气孔,所述盒体上部的内壁上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端面设有封口膜,所述封口膜上设有第二隔板,所述封口膜、盒体的内壁和第二隔板间形成食物置腔,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叶片状的开口,所述盒盖盖设在盒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蝉科昆虫室内饲养的仿生饲养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长度为2-4cm、宽度为1-2cm,所述开口的面积总和为第二隔板或第一隔板的面积的一半以内。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明森刘丰静吴光远李慧玲张辉王庆森王定锋李良德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