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70509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19:03
处置器具包括:第2护套(12),其形成有能够相对于第1管腔抽出插入引导线的狭缝(12e);以及护套保持部,其形成具有狭缝(20c)和主开口(20d)的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0b),第2护套(12)的第1端部具有交叉为X字状的第1侧部切入面(12g)和第2侧部切入面(12h)、从端面(12k)与中心轴线(O12)平行地切入而形成的轴向切入面、被第1侧部切入面(12g)、第2侧部切入面(12h)以及轴向切入面包围且同与主开口(20d)重叠的位置的第1管腔相连通的开口部、以及片状部。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endoscope disposal instruments and endoscope disposal instruments

The disposal apparatus includes: second (12), the sheath is formed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lumen out inserted into the slits and guide lines (12e); and the sheath holding portion has a slit formed (20c) and (20d) the main opening guide line is inserted into the opening (20B), second (12). The first end with first cross side X - shaped cut surface (12g) and a second side surface (12h), starting from the end (12K) and the central axis (O12) parallel to the axial entr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t surface, first side cut surface (12g), a second side surface cut (12h) and the bread and the same with the axial cut around the main opening (20d), and the opening position of the overlapping sheet part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lum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本申请基于2015年4月1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083528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作为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公知有在顶端部具有处置部、从顶端部和处置部朝向基端侧延伸有多管腔护套的各种处置器具。作为这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例子,例如能够列举出向胆管插入进行使用的处置器具、用于使十二指肠乳头扩张的扩张球囊、以及在扩张球囊组合用于切开十二指肠乳头的切开刀而成的带刀扩张球囊等。这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沿着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引导线插入到患者的体内。供引导线贯穿的引导线管腔设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多管腔护套。用于将引导线从基端侧向引导线管腔插入的插入用开口设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插入方向上的基端侧(近端侧)。插入用开口例如设于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操作部的顶端部等。该插入用开口与形成在多管腔护套的引导线管腔的基端部侧方的开口部相连通。这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为了使向患者的体内插入的插入作业容易,有时构成为即使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顶端部与插入用开口之间的适当位置也能够相对于引导线管腔抽出插入引导线。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引导线管腔的长度方向在多管腔护套形成有宽度比引导线的外径窄且与引导线管腔相连通的狭缝。并且,宽度比引导线的外径宽的狭缝沿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在操作部的插入用开口的顶端侧。在这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从基端侧的插入用开口插入的引导线能够沿着引导线管腔贯穿。但是,操作人员能够使引导线穿过分别形成于操作部和多管腔护套的狭缝从多管腔护套的侧方向管腔外送出。因此,即使在患者的旁边也能够进行引导线的操作。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多管腔护套和操作部的顶端侧分别具有狭缝的处置器具。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879854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上述那样的以往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存在如下问题:随着多管腔管的管腔的数量增加,引导线难以插入。首先,参照图65~图68说明具备管腔的数量较少的多管腔护套的以往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图65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一例的多管腔管的基端部的示意的立体图。图66是同样表示引导线插入用开口附近的结构的示意的立体图。图67、图68是以往技术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一例的动作说明图。如图65、图66所示,以往技术的一例的处置器具201具备内嵌于基端侧的操作部主体220(参照图66)的顶端筒状部220a的多管腔护套212。第1管腔212a、第2管腔212b以及第3管腔212c这3个管腔沿多管腔护套212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形成在多管腔护套212的内部。第1管腔212a是供省略图示的引导线贯穿的通孔。第2管腔212b和第3管腔212c是比第1管腔212a小径的通孔。第2管腔212b和第3管腔212c与处置器具201的用途相应地例如能够供线状构件贯穿、或者使流体流通。在第1管腔212a上形成有沿着多管腔护套2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与第1管腔212a相连通的狭缝212e。狭缝212e的间隙宽度与省略图示的引导线的外形相比较窄。多管腔护套212的基端部通过切削第1管腔212a的侧壁部的一部分而形成有引导线的插入用开口212i。轴向切入面212f和侧部切入面212g形成在插入用开口212i的周围。轴向切入面212f是经过第1管腔212a的大致中心并从多管腔护套212的基端面212k(参照图65)沿长度方向切入而形成的平面。侧部切入面212g是从形成有狭缝212e的外周面朝向轴向切入面212f的切入方向上的顶端部沿与多管腔护套2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切入而形成的平面。如图66所示,多管腔护套212的基端部插入到操作部主体220的顶端筒状部220a,固定于操作部主体220。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形成于顶端筒状部220a。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配置在与多管腔护套212的插入用开口212i面对的位置。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是在多管腔护套212和顶端筒状部220a的轴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开口。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具有与插入用开口212i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程度的大小。贯穿至顶端筒状部220a的顶端的狭缝220c在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形成于长度方向上的顶端。狭缝220c在与多管腔护套212的狭缝212e重叠的位置与狭缝212e同轴地延伸。狭缝220c的间隙宽度比省略图示的引导线的外径宽,并且,比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窄。在顶端筒状部220a中,比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靠顶端侧的截面呈C字状,形成有外嵌于多管腔护套212的引导部220j。多管腔护套212的侧部切入面212g固定在引导部220j的长度方向上的成为中间部的位置。因此,如图67所示,引导部220j的基端侧(图示右侧)覆盖插入用开口212i直至比侧部切入面212g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参照图67、图68说明从处置器具201的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插入引导线230的作业。如图67所示,作业人员将引导线230从操作部主体220的侧方向引导线插入用开口220b插入,并插入到被引导部220j所覆盖的第1管腔212a。此时,在作业人员将引导线230的顶端部230a插入到引导部220j和轴向切入面212f之间时,如图68所示,利用引导部220j引导引导线230。在作业人员将引导线230进一步向顶端侧送出时,顶端部230a抵靠于侧部切入面212g。多管腔护套212中,管腔的数量较少,第1管腔212a的直径较大。因此,侧部切入面212g为圆弧状,侧部切入面212g的径向上的宽度小于引导线230的外径。因此,引导线230的顶端部230a以从侧部切入面212g向径向内侧伸出的状态仅一部分与侧部切入面212g相抵接。因此,在作业人员继续插入时,顶端部230a在侧部切入面212g上滑行移动,进入到第1管腔212a的内侧。在顶端部230a进入到第1管腔212a时,引导线230沿着第1管腔212a的内周面平滑地插入。这样,即使在引导线230向自处置器具201的第1管腔212a偏离的位置插入并卡挂于侧部切入面212g的状态下,作业人员也能够仅通过进一步推入引导线230来将引导线230插入到第1管腔212a。近年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多功能化、小型化得到发展,存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所使用的多管腔护套内的管腔数量增加、或者具有比供引导线贯穿的引导线管腔大径的管腔的情况。例如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是扩张球囊的情况下,需要供用于使球囊扩张的流体流过的球囊管腔。为了缩短球囊的收缩时间,球囊管腔需要尽可能增大内径。在该情况下,球囊管腔的内径有时会达到引导线管腔的内径以上。在这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由于引导线管腔为小径,因此,有时无法顺畅地插入引导线。关于这一点,参照图69~图73对使用具备追加了大径管腔的多管腔护套的以往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69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另一例的多管腔管的基端部的示意的立体图。图70是同样表示引导线插入用开口附近的结构的示意的立体图。图71是以往技术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另一例的动作说明图。图72是图71中的Z视角的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和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包括:多管腔护套,其形成有多个管腔和第1狭缝,上述多个管腔包含供引导线贯穿的引导线管腔,上述第1狭缝沿着所述引导线管腔的轴向延伸,上述第1狭缝能够相对于所述引导线管腔抽出插入所述引导线;以及护套保持部,其包含用于保持所述多管腔护套的第1端部的筒状部,该护套保持部形成有引导线插入用开口,该引导线插入用开口在所述筒状部的侧面从顶端侧按顺序具有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狭缝重叠且间隙比所述第1狭缝宽的第2狭缝和在从径向观察时开口宽度比所述第2狭缝宽的主开口,所述多管腔护套的所述第1端部具有:第1侧部切入面和第2侧部切入面,其在从所述多管腔护套的径向观察时,以所述第1狭缝为中心交叉为X字状,该第1侧部切入面和该第2侧部切入面从所述多管腔护套的外周面切入至所述引导线管腔的内部而形成;轴向切入面,其从所述多管腔护套的第1端部的轴向的端面侧至同所述第1侧部切入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侧部切入面的一部分交叉的位置与所述引导线管腔的中心轴线平行地切入而形成;开口部,其被在所述第1侧部切入面、所述第2侧部切入面以及所述轴向切入面中位于靠近所述第1端部的轴向端面的位置的部位包围,该开口部同形成在与所述主开口重叠的位置的所述引导线管腔相连通;第1片状部,其在外边缘具有所述第1侧部切入面和所述轴向切入面;以及第2片状部,其在外边缘具有所述第2侧部切入面和所述轴向切入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4.15 JP 2015-0835281.一种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其中,该内窥镜用处置器具包括:多管腔护套,其形成有多个管腔和第1狭缝,上述多个管腔包含供引导线贯穿的引导线管腔,上述第1狭缝沿着所述引导线管腔的轴向延伸,上述第1狭缝能够相对于所述引导线管腔抽出插入所述引导线;以及护套保持部,其包含用于保持所述多管腔护套的第1端部的筒状部,该护套保持部形成有引导线插入用开口,该引导线插入用开口在所述筒状部的侧面从顶端侧按顺序具有在从径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狭缝重叠且间隙比所述第1狭缝宽的第2狭缝和在从径向观察时开口宽度比所述第2狭缝宽的主开口,所述多管腔护套的所述第1端部具有:第1侧部切入面和第2侧部切入面,其在从所述多管腔护套的径向观察时,以所述第1狭缝为中心交叉为X字状,该第1侧部切入面和该第2侧部切入面从所述多管腔护套的外周面切入至所述引导线管腔的内部而形成;轴向切入面,其从所述多管腔护套的第1端部的轴向的端面侧至同所述第1侧部切入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侧部切入面的一部分交叉的位置与所述引导线管腔的中心轴线平行地切入而形成;开口部,其被在所述第1侧部切入面、所述第2侧部切入面以及所述轴向切入面中位于靠近所述第1端部的轴向端面的位置的部位包围,该开口部同形成在与所述主开口重叠的位置的所述引导线管腔相连通;第1片状部,其在外边缘具有所述第1侧部切入面和所述轴向切入面;以及第2片状部,其在外边缘具有所述第2侧部切入面和所述轴向切入面。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沼丰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