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985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1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弯曲部,抑制通路阻力的上升,并且具有高耐压性的双层管。用作搭载于车辆上的制冷循环(1)的内部热交换器(5),具有外管(20)、配置于外管的内侧的内管(30),在外管和内管的被弯曲的弯曲部(C),在径向上,内管与外管不接触,或在一个位置接触,内管的弯曲外侧部分形成有凸状以及/或凹状,并且具有规定长度的肋(R1、R2、R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搭载于车辆的制冷循环的内部热交换器使用的双层管。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制冷循环的制冷效率,作为使高压的介质与低压的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公知的是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公开的双层管。这些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双层管具有外管和插入该外管的内管,在外管与内管之间流通的高压的介质与在内管流通的低压的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内管向外管的插入通过插入比外管的内径小的外径的内管来进行,在车辆的振动向双层管传递时等,外管与内管分别振动,使外管与内管接触,可能产生噪声或者外管、内管发生损伤。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双层管构成为具有配置在直管部与该直管部的两侧的弯曲部。在直管部,内管的外表面(外周)与外管的内表面(内周)接触,或者内管的外表面仅与外管的内表面的一方接触,而在弯曲部,外管与内管的截面形状扁平化,外管的内周面与内管的外周面在径向的多个方向上抵接。通过如上所述的双层管的结构,进行外管与内管的固定。但是,为了既使外管与内管抵接,又扁平化,供高压的介质流通的外管与内管之间的流路也通过弯曲工序变形。尤其是,使外管以及内管的弯曲的外侧分别延长,成为接近紧密结合的形态,会有不能够充分确保流路的问题。在此,在专利文献2中,在直管部,内管的外表面(外周)与外管的内表面(内周)在径向上多个位置接触而固定,另一方面,在双层管的弯曲部,在外管、内管设置足够的空间,即便通过弯曲而扁平化,也不抵接,或者即便抵接,也在径向的一个位置抵接。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供高压介质流通的外管以及内管之间的流路,能够抑制通路阻力上升。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224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3525号公报在高压的介质在外管与内管之间流通时,相对于外管,在使其向径向鼓出的方向上,相对于内管,在使其向径向压破的方向上施加有压力。其结果是,就外管而言,无论截面形状是何种形状,由于介质压力而产生的变形方式都是正圆方向,容易确保耐压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内管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弯曲部也被扁平化,因此利用高压的介质的压力而扁平化的部分被压坏,会有难以确保足够耐压强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管,该双层管在弯曲部,抑制通路阻力的上升,并且具备高耐压性。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10)用作搭载于车辆的制冷循环(1)的内部热交换器(5),具有外管(20)、配置于所述外管的内侧的内管(30),在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弯曲的弯曲部(C),在径向上,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不接触,或在一个位置接触,所述内管的弯曲外侧部分形成有凸状以及/或凹状,并且具有规定长度的肋(R1、R2、R3)(第一方面)。在外管与内管之间流通高压的制冷剂,在内管的内部流通低压的制冷剂,而进行热交换。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中,优选所述肋向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方面)。能够使肋承接压坏内管的方向的压力,再向内管传递,能够增强耐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中,优选所述肋相对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向倾斜方向延伸(第三方面)。能够使肋承接压坏内管方向的压力,再向内管传递,并且能够在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将压力分散,能够加强耐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中,优选所述肋是相对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以螺旋状延的第一槽(S1)的一部分(第四方面)。能够使内管承接压坏内管的方向的压力,再向内管传递,并且能够在内管的延伸方向上更可靠地分散压力,能够加强耐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中,优选所述内管在所述外管与该内管未弯曲的直管部,具有相对于该内管的延伸方向以螺旋状延伸的第二槽(S2),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螺旋的卷绕方向相同(第五方面)。通过使在直管部的高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即螺旋的旋转方向和在弯曲部的高压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即螺旋的旋转方向相同,能够抑制通路阻力的上升。由此,在弯曲部,在径向上,由于内管与前外管不接触,或者在一个位置接触,因此确保了外管与内管之间足够的通路,防止通路阻力的上升。并且,内管的弯曲外侧部分形成有凸状以及/或凹状,并且具有规定长度的肋,因此相对于压坏内管的方向的压力,能够加强耐力。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中,优选所述肋沿着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延伸(第六方面)。能够使肋承接压坏内管方向的压力,能够在内管的延伸方向上将压力分散,能够加强耐力。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中,优选所述内管形成有多个所述肋或所述第一槽(第七方面)。能够相对于压坏内管的方向的压力,进一步加强耐力。专利技术的效果利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双层管,防止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通路阻力的上升,并且能够相对于压坏内管的方向的压力,加强耐力。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双层管作为内部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双层管的示意剖视图。图3说明实施例1的弯曲部,图3(a)是从图2的向视A观察的图,图3(b)是图2的范围C的剖视图,图3(c)是图2的X-X剖视图。图4说明实施例2的弯曲部,图4(a)是与从图2的向视A观察的图对应的图,图4(b)是与图2的范围C对应的剖视图,图4(c)是与图2的X-X剖视图对应的剖视图。图5说明实施例3的弯曲部,图5(a)与从图2的向视A观察的图对应的图,图5(b)是与图2的范围C对应的剖视图,图5(c)是与图2的X-X剖视图对应的剖视图。图6说明实施例4的弯曲部,图6(a)是与从图2的向视A观察的图对应的图,图6(b)是与图2的范围C对应的剖视图,图6(c)是与图2的X-X剖视图对应的剖视图。图7是说明以往技术的双层管的示意剖视图。图8说明以往技术的弯曲部,图8(a)是图7的Y-Y剖视图,图8(b)是表示由于高压制冷剂破损的状态的双层管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制冷循环2压缩机3冷凝器4气液分离器5内部热交换器6膨胀装置7蒸发器10双层管20外管21高压制冷剂导入配管22入口孔23出口孔24高压制冷剂导出配管25密封部26密封部30内管51高压制冷剂通路52低压制冷剂通路61、62、63、64、65、66、67配管100双层管200外管300内管B1、B2、B1′、B2′直管部C,C′弯曲部D破损部R1肋R2肋R3肋S1螺旋槽(螺旋状的第一槽)S2螺旋槽(螺旋状的第二槽)LR1肋长度LR2肋长度LR3肋长度LIN内管的宽度Ph高压制冷剂的压力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此外,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附图标记想通过的构成要素表示彼此相同的部件。只要能够达成本专利技术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各种方式变更。在图1中,表示具有下述双层管10的制冷循环1的一例。该制冷循环1搭载于车辆,构成未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实施例制冷循环1配置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2、对被该压缩机2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凝器3、对被该冷凝器3冷却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而仅取出液状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4、对液状制冷剂进行减压而膨胀的膨胀装置6、使被该膨胀装置6减压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7。并且,该制冷循环1配置有内部热交换器5,该内部热交换器5具备供从气液分离器4向膨胀装置6的制冷剂流通的高压制冷剂通路51;供从蒸发器7朝向压缩机2的制冷剂流通的低压制冷剂通路52。通过配置内部热交换器5,降低在蒸发器7流动的制冷剂的热函,能够增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双层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管(10),其用作搭载于车辆上的制冷循环(1)的内部热交换器(5),所述双层管(10)的特征在于,具有:外管(20)、配置于所述外管的内侧的内管(30),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被弯曲的弯曲部(C),在径向上,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不接触,或在一个位置接触,所述内管的弯曲外侧部分形成有肋(R1、R2、R3),该肋(R1、R2、R3)为凸状以及/或凹状,并且具有规定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27 JP 2016-0897901.一种双层管(10),其用作搭载于车辆上的制冷循环(1)的内部热交换器(5),所述双层管(10)的特征在于,具有:外管(20)、配置于所述外管的内侧的内管(30),在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被弯曲的弯曲部(C),在径向上,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不接触,或在一个位置接触,所述内管的弯曲外侧部分形成有肋(R1、R2、R3),该肋(R1、R2、R3)为凸状以及/或凹状,并且具有规定长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肋(R1)向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3.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东刚梶塚弘高林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