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9233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和空调,通过在换热器支架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且流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大于流入第二换热部中的制冷剂流量。使得换热器在换热效率高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处进行大剂量的制冷剂换热,在管热效率低的第二换热部处进行小剂量的制冷剂换热,使得各换热部从回气口输出的制冷气体温度基本相当,提供了稳定的换热性能,同时也保证了空调的舒适性,满足了人们对空调换热性能的要求,提升了用户体验。

A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through the heat exchanger bracket, down from the first heat exchanger a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second heat and third heat, the refrigerant flow and heat flow into the first part and the third heat exchange part is larger than second into the refrigerant flow in the heat. The heat exchanger in high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of the first heat exchange portion and the third portion of the heat high dose of refrigerant heat, the small dose of low heat efficiency in tube heat exchanger second part refrigerant heat, the heat from the refrigerant gas temperature return port output is provided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but also to ensure the comfort of air conditioning, to meet the people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air conditioning requirements,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的稳定性能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发严格,因此使换热器具有稳定的换热性能至关重要。当前,换热器通常会将流入的制冷剂分成两路进行热交换,然而,由于换热器性能会受接收到的风量大小的影响,在换热器接收到风量比较大的部分,换热效率很高,在其接收到风量比较小的部分,换热效率则较低。常用的为换热器提供风量的风轮为轴流风轮,轴流风轮与换热器的设置结构参见图1,轴流风轮设置于换热器侧面相对位置,为换热器提供风量,而轴流风轮在运行时,受其结构影响,会导致换热器上下部分接收的风量大而中间部分接收的风量小,因此,在换热器的两路中,换热效率并不稳定,从两路分别输出的制冷气体(制冷剂在换热器中吸热气化成为制冷气体)温度并不十分接近,这样也影响了空调的舒适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空调换热性能的要求,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及空调,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当前换热器结构,换热性能不稳定,舒适性较差,无法满足人们对空调换热性能的要求,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支架,以及在所述换热器架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具有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用于引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引入口、将所述制冷剂进行吸热处理得到制冷气体的换热管组件、以及将所述制冷气体输出的回气口;且通过所述制冷剂引入口使得流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大于流入所述第二换热部中的制冷剂流量。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调,所述室内机和室外机中的至少一个包含有上述换热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通过在换热器支架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具有制冷剂引入口、换热管组件和回气口。其中,制冷剂引入口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用于引入制冷剂;换热管组件将引入的制冷剂进行吸热处理得到制冷气体;回气口将制冷气体输出。并且,通过制冷剂引入口使得流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大于流入第二换热部中的制冷剂流量。这样,通过制冷剂引入口对流入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进行限定,使得换热器在风量大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处进行大剂量的制冷剂换热,在风量小的第二换热部处进行小剂量的制冷剂换热,使得各换热部从回气口输出的制冷气体温度基本相当,提供了稳定的换热性能,同时也保证了空调的舒适性,满足了人们对空调换热性能的要求,提升了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中轴流风轮与换热器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换热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分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的换热器的一个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的换热器的另一个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一种具体的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为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和空调的舒适度,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的换热器结构,参见图2,包括:换热器支21,以及在换热器支架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参见图1,轴流风轮在向换热器提供风量时,受其设置位置以及自身结构的影响,其为换热器上部和下部提供的风量大,而中部提供的风量小。这样,即使得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处于接收到风量大的位置,而第二换热部则处于接收到风量较小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包括制冷剂引入口、换热管组件22和回气口。其中,制冷剂引入口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用于引入制冷剂;换热管组件将引入的制冷剂进行吸热处理得到制冷气体;回气口将制冷气体输出。事实上,一个换热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换热管组件22,一个换热管组件即至少具有一个制冷剂引入口和一个回气口。应当理解的是,换热管组件22可以由一根或多根U管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制冷剂引入口的设置,使得流入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大于流入第二换热部中的制冷剂流量。这样,第二换热部接收到的风量小,其换热效率低,则使其对较少剂量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气化;而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接收到的风量大,其换热效率高,则使其对较大剂量的制冷剂进行蒸发气化,从而使得各换热部从回气口输出的制冷气体温度基本相当,提供稳定的换热性能,同时保证舒适性。具体的,可以设置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个数大于第二换热部的引入口个数,例如,设置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有3个,而第二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只有一个,应当理解的是,此时各制冷剂引入口的内径尺寸应当相近或相同,以保证通过每个制冷剂引入口引入的制冷剂流量相差不大或相同。具体的,还可以设置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个数相同,但设置第二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的内径小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内径。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设有分流管,分流管设置于制冷剂输出设备和制冷剂引入口之间。其一端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各制冷剂引入口连接。分流管的一种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3所示,包括接入管31、器筒32和多个制冷剂输出管33。其中,器筒32包括流入端321和分流端322,接入管31一端与器筒32的流入端321连接,另一端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而各制冷剂输出管323一端与器筒32的分流端322连接,另一端则与各制冷剂引入口连接。这样,参见图4,制冷剂输出设备输出的制冷剂通过接入管31流入器筒32内,在器筒32内贮存后,分别流入三个制冷剂输出管33实现分流,并经由三个制冷剂引入口分别引入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中进行吸热处理,从而蒸发气化。应当理解的是,分流管3中与第二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对应连接的制冷剂输出管33的内径可以设置的小于其余制冷剂输出管33的内径。应当理解的是,分流管3的制冷剂输出管33的个数可以与制冷剂引入口个数相等。应当理解的是,图3和图4仅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各换热部均仅有一个制冷剂引入口时的分流器结构和换热器连接结构,不代表本技术仅适用该种分流器。同时,图3和图4中仅以三个制冷剂输出管为例进行了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与器筒分流端连接的制冷剂输出管的数量。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一个回气管,回气管包括制冷气体流入端和制冷气体输出端;回气管的制冷气体流入端分别与各回气口连接。可以参见图5,图5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回气口为三个时的换热器的连接结构。可见,存在三条回气支管51分别与三个回气口连接,构成了回气管5的制冷气体流入端,之后三条回气支管51通过一汇流管52汇流于回气总管53处,回气总管53即构成了回气管5的制冷气体输出端。此时,经由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处理得到的制冷气体分别通过各回气口流入三条回气支管51中,并在汇流管52处汇流,再经由回气总管53输出。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支架,以及在所述换热器支架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具有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用于引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引入口、将所述制冷剂进行吸热处理得到制冷气体的换热管组件、以及将所述制冷气体输出的回气口;且通过所述制冷剂引入口使得流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大于流入所述第二换热部中的制冷剂流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支架,以及在所述换热器支架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具有与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用于引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引入口、将所述制冷剂进行吸热处理得到制冷气体的换热管组件、以及将所述制冷气体输出的回气口;且通过所述制冷剂引入口使得流入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流量大于流入所述第二换热部中的制冷剂流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个数大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引入口个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个数相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制冷剂引入口内径。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制冷剂输出设备和所述制冷剂引入口之间的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制冷剂输出设备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张俊芳阚杰曾斌异林灿洪朱国远刘金斗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