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8777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04:04
一种车辆,其具备以非接触的方式从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56)接受电力的线圈(22)、和底面,其中,线圈(22)以包围线圈(22)的卷绕轴(O1)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线圈(22)以如下方式而形成,即,当从车辆的上方观察卷绕轴(O1)和底面(76)时,位于底面(76)内的卷绕轴(O1)的长度短于车辆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vehicle

A vehicle, it has to contact the transmission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outside (56) received power coil (22), an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coil (22) to surround the coil (22) winding axis (O1) around the way formed coil (22) as follows the way and form, namely, when the winding shaft from the above observation vehicle (O1) and bottom (76), located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winding shaft (76) (O1) is shorter than the length of the vehicle in the direction of leng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本申请为,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1280073069.6、申请日为2012年05月09日、专利技术名称为车辆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从关心环境的观点出发,使用蓄电池等的电力来对驱动轮进行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汽车备受瞩目。尤其近年来,在上述那种搭载了蓄电池的电动车辆中,能够不使用火花塞等而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备受瞩目。例如,日本特开2011-97671号公报所记载的非接触电力供给装置具备搭载于车辆上的二次线圈、和配置于车辆的外部且与高频电源相连接的一次线圈。一次线圈以俯视观察时成为横长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且一次线圈以一次线圈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式而配置。第二线圈以俯视观察第二线圈时成为纵长形状的方式而形成,并以第二线圈的长度方向与车辆的前进方向一致的方式而配置。日本特开2010-172084号公报所记载的非接触电力供给装置具备被卷绕在一次侧核芯上的一次侧线圈、和被卷绕在二次侧核芯上的二次侧线圈。二次侧核芯以及二次侧线圈被搭载于车辆的后端部侧。二次侧核芯通过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板状核芯而形成。日本特开2011-49230号公报所记载的非接触电力供给装置具备设置于地上侧的供电部、设置于车辆侧的受电部和设置于车辆上的二次侧屏蔽板。受电部包括铁氧体板、和被卷绕在该铁氧体板上的线圈,供电部也包括铁氧体板、和被卷绕在该铁氧体板上的线圈。受电部的铁氧体板或和供电部的铁氧体板均被设为相同的形状,各个铁氧体板以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方式而形成。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76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7208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492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情况下,在车辆上搭载有各种各样的车辆搭载设备。因此,根据搭载于车辆上的线圈的搭载方式,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车辆搭载设备在电力传送时从形成于线圈的周围的电磁场受到较大的影响。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这种课题而被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该车辆能够抑制在电力传送时,车辆搭载设备从搭载在车辆上的线圈的周围所形成的电磁场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具备以非接触的方式从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接受电力的线圈、和底面。所述线圈以包围线圈的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线圈以如下方式而配置,即,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卷绕轴和底面时,位于底面内的卷绕轴的长度短于车辆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优选为,所述线圈以使卷绕轴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配置。优选为,还具备对收纳所述乘员的乘员收纳室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门。所述线圈被设置于,与门相比靠前进方向前方侧或靠前进方向后方侧中的至少一方。优选为,还具备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所述线圈以使卷绕轴穿过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的方式被配置。优选为,还具备连接有供给能量的供给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被设置于车辆的侧面中位于第一车轮的上方的部分、和位于第二车轮的上方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上。优选为,所述线圈被设置于底面侧。优选为,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线圈时,穿过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穿过线圈。优选为,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在卷绕轴的延伸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优选为,所述线圈包括:第三线圈,其以包围第一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第四线圈,其以包围第一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与第三线圈隔开间隔而配置;第五线圈,其以包围第二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第六线圈,其以包围第二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与第五线圈隔开间隔而配置。当从所述车辆的上方观察第一卷绕轴、第二卷绕轴和底面时,位于底面内的第一卷绕轴的长度、和位于底面内的第二卷绕轴的长度均短于车辆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优选为,具有包括所述线圈在内的受电部。所述输电部的固有频率与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优选为,具有包括所述线圈在内的受电部。所述受电部和输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优选为,具有包括所述线圈在内的受电部。所述受电部通过被形成在受电部与输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进行振动的磁场、和被形成在受电部与输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进行振动的电场中的至少一方而从输电部接受电力。优选为,具备以非接触的方式从设置于外部的所述输电部接受电力的第一线圈以及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以包围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所述第二线圈以包围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排列。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能够抑制电力传送时车辆搭载设备从搭载在车辆上的线圈的周围所形成的电磁场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受电装置、输电装置和电力传送系统的模式图。图2为表示电动车辆10的左侧的侧面的侧视图。图3为表示电动车辆10的右侧的侧面的侧视图。图4为电动车辆10的主视图。图5为电动车辆10的后视图。图6为电动车辆10的俯视图。图7为电动车辆10的仰视图。图8为表示受电装置11的剖视图。图9为受电装置11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表示固定部件27以及铁氧体磁心21的分解立体图。图11为表示第二线圈22的立体图。图12为俯视观察第二线圈22的俯视图。图13为表示使受电部20和输电部56对置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为在从电动车辆10的铅直方向上方观察电动车辆10时,模式化地表示受电部20(第二线圈22)、供油部77和充电部78的配置的俯视图。图15为表示电力传送系统的模拟模型的模式图。图16为表示输电部93以及受电部96的固有频率的偏差与电力传送效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7为表示在使固有频率f0固定了的状态下,使气隙AG发生了变化时的电力传送效率、与被供给至第一线圈58的电流的频率f3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图18为表示卷绕轴O1的延伸方向上的磁场的分布的图表。图19为表示与卷绕轴O1垂直的方向上的磁场的分布的图表。图20为表示卷绕轴O1的延伸方向上的电场的分布的图表。图21为表示与卷绕轴O1垂直的方向上的电场的分布的图表。图22为模式化地表示作为比较例的电动车辆10的俯视图。图2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第一改变例的右侧视图。图2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第二改变例的右侧视图。图2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左侧视图。图26为电动车辆10的右侧视图。图27为模式化地表示电动车辆10的俯视图。图28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俯视图。图29为表示受电部20的俯视图。图30为图29所示的XXX-XXX线处的剖视图。图31为表示受电部20以及输电部56的立体图。图32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26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俯视图。图33为模式化地表示受电部20的俯视图。图34为模式化地表示受电部20和输电部56的立体图。图35为模式化地表示受电部20和输电部56的立体图。图36为表示受电部20的改变例的俯视图。图37为表示在图36所示的受电部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具备:线圈,其以非接触的方式而从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接受电力;第一车轮及第二车轮,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其中,所述线圈以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所述线圈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车轮及所述第二车轮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具备:线圈,其以非接触的方式而从设置于外部的输电部接受电力;第一车轮及第二车轮,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其中,所述线圈以包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卷绕轴的周围的方式而形成,所述线圈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车轮及所述第二车轮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还具备充电部,所述充电部与设置于外部的充电插头连接,所述充电部被配置于,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相比靠后方,所述线圈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真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