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6812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运送元件的取放装置来吸附元件的拾取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拾取器,包括:杆(200),内部形成真空压起作用的吸入通道(210),并且一端结合吸附元件(10)的吸附部(220);上下驱动部(100),用于以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杆(200);大气压形成部(400),在所述吸入通道(210)解除真空压时,在所述吸附部(220)形成大气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拾取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在运送元件的取放装置来吸附元件的拾取器。
技术介绍
一般地说,拾取器作为设置在取放装置来吸附元件的工具,具有:内部形成起真空压作用的吸入通道,并在一端结合吸附元件的吸附部的杆;用于以上下方向移动杆的上下驱动部;其中,取放装置是在拾取元件之后运送并安装到固定的安装位置。所述上下驱动部作为用空气压运行的结构,由提供使空气压起作用的空间的气缸以及通过空气压在气缸内部滑动的活塞构成。然后,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上下驱动部的活塞与杆,据此通过活塞在气缸内部滑动,杆以上下方向移动。另一方面,现有的拾取器在拾取位置拾取元件时,在吸附部形成真空压(即,负压)来拾取元件,并且在吸附部消除真空压,进而在装载位置装载元件。尤其是,对于现有的拾取器,为了在装载位置迅速装载元件,一般是在吸附部形成正压。但是,诸如LED元件,随着元件的尺寸的超小化,在现有的拾取器中在吸附元件的吸附部形成正压的情况下,存在元件飞散或者妨碍以良好的状态在装载位置装载元件的问题。另外,正压输送至拾取器的吸附头需要预定的时间,因此无法应对迅速处理元件的趋势,因此存在在提高装置的处理速度上存在局限性的问题。具体地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拾取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杆(200),内部形成有真空压作用的吸入通道(210),并且在一端结合有吸附元件(10)的吸附部(220);以及上下驱动部(100),用于以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杆(200);其中,所述上下驱动部(100)包括:第一主体部(110),可拆卸地结合于支撑结构物,并且以上下方向可移动地结合所述杆(200);第二主体部(120),与所述杆(200)固定结合,通过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电动驱动以上下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杆(20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至少以上侧方向以及下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以及电动驱动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以及第二主体部(12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11 KR 10-2015-0033628;2016.01.28 KR 10-2011.一种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杆(200),内部形成有真空压作用的吸入通道(210),并且在一端结合有吸附元件(10)的吸附部(220);以及上下驱动部(100),用于以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杆(200);其中,所述上下驱动部(100)包括:第一主体部(110),可拆卸地结合于支撑结构物,并且以上下方向可移动地结合所述杆(200);第二主体部(120),与所述杆(200)固定结合,通过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电动驱动以上下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杆(20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至少以上侧方向以及下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以及电动驱动部,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以及第二主体部(120)中的一个,并且驱动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至少以上侧方向以及下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10)具有直角六面体形状,以上下方向贯通结合所述杆(200),以使所述杆(200)能够以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二主体(120)具有薄形直角六面体形状,以对应于第一主体部(100)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形成有固定结合部(121),进而以上下固定结合所述杆(200),其中在俯视所述固定结合部(121)时,形成“U”形狭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移动部包括一个以上的引导部件(130),所述引导部件(130)与所述杆(200)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固定结合于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并且以上下方向可移动地结合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10)。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部包括直线电机、压电元件、电磁以及VCM中的一个。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部包括:电磁部(510),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110),通过施加电力来产生磁力;以及磁力反应部件(520),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在电磁部(510)产生磁力时,为使所述第一主体部(110)以及第二主体部(120)之间的引力起作用而作用于磁力。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部包括:第一电动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以上侧方向的移动;以及第二电动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以下侧方向的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杆(200)只以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以上侧方向以及下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移动;所述上下驱动部包括一个以上的弹性部件(150),所述弹性部件(150)用于移动所述第二主体部(120)对所述第一主体部(110)的反方向移动。9.一种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杆(200),内部形成有真空压起作用的吸入通道(210),并且一端结合有吸附元件(10)的吸附部(220);上下驱动部(100),用于以上下方向移动所述杆(200);大气压形成部(400),在所述吸入通道(210)解除真空压时,在所述吸附部(220)形成大气压。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压形成部(400)包括:第一通道形成部件(410)以及第二通道形成部件(420),结合于所述杆(200)的下端,并且形成与所述吸入通道(210)连接的连接通道;活塞部件(430),沿着所述连接通道通过所述吸入通道(210)输送真空压时向上侧移动,将真空压输送于吸附部(220);以及弹性部件(440),在所述吸入通道(210)解除真空压的情况下,使所述活塞部件(430)向下测移动,通过活塞部件(430)将大气压输送于吸附部(220)。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形成部件(420):形成有可移动所述活塞部件(430)的活塞空间(429);形成有一个以上的侧面贯通孔(421),所述侧面贯通孔(421)向所述第二通道形成部件(420)侧面贯通来连接外部与活塞空间(429);以及形成有连通槽(422),所述连通槽(422)从所述侧面贯通孔(421)的上侧沿着所述第二通道形成部件(420)的内周面向向上侧延伸,并且与吸入通道(210)连通。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塞部件(430)的侧面形成有第一接口(431);在所述活塞部件(430)形成有气动输送通道(433),在与形成在所述第二通道形成部件(420)的上下贯通孔(423)对应的位置,所述气动输送通道(433)连接于形成在底面的第二端口(432);在所述第一接口(431)位于下侧的状态下,所述活塞部件(430)与所述侧面贯通孔(421)连通,使外部的大气压经过气动输送通道(433)、所述第二接口(432)以及所述上下贯通孔(423)输送到所述吸附部(220);若从所述活塞部件(430)上侧输送真空压,则通过真空压活塞部件(430)向上侧移动,进而所述第一接口(431)沿着所述活塞空间(429)向上侧移动,进而与所述连通槽(422)连通,由此所述活塞空间(429)的侧面堵住所述侧面贯通孔(421)不使大气压输送到所述吸附部(220)。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拾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压形成部(400)包括:主体部(510),结合于所述杆(200),并且被与所述吸入通道(210)连接的真空压连接通道(513)上下贯通形成,并且形成有大气压连接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弘俊
申请(专利权)人:宰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