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对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6804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材的多对对接部彼此的多个对接位置容易调整的板材对接装置以及板材对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用于将第一板材(P1)与第二板材(P2)在对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的板材对接装置(1)。第一板材(P1)具有第1对接部(P11)、和作为另一部分的第2对接部(P12),第二板材(P2)具有与第1对接部(P11)对应的第3对接部(P23)、和与第2对接部(P12)对应的第4对接部(P24)。板材对接装置(1)具有:第一对接机构部(11),其将第1对接部(P11)与第3对接部(P23)进行对接;和第二对接机构部(12),其相对于第一对接机构部(11)独立地移动,且将第2对接部(P12)与第4对接部(P24)进行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板材对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板材在彼此对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的板材对接装置以及板材对接方法。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在将板厚和强度不同的坯料(冲压加工前的板材)彼此对接之后,用激光等将其对接位置进行焊接来制作拼焊板材(TailoredBlanks)的技术。在制造汽车的车身等时,通过利用拼焊板材,能够在以很少的零件数量获得期望的强度的同时谋求轻量化。在制作拼焊板材时,期望将多个板材互相对接,并在使被焊接部紧贴的状态下进行对焊。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将坯料1与坯料3对接的装置,其中,坯料1分成第1对接部和第2对接部两股,坯料3分成与第1对接部对应的第3对接部和与第2对接部对应的第4对接部两股。在该装置中,当进行对接时,坯料1及坯料3分别通过由往复运动装置构成的致动器43而移动,从而使两坯料对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9591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难以提高第1对接部与第3对接部的对接位置、和第2对接部与第4对接部的对接位置这两者的精度(间隔一致等)。这是因为,若在某一对接位置处某一对对接部彼此先对接的话,则那时坯料基于致动器的移动停止。此外,在坯料的对接部的形状的加工精度方面,难以使两对接位置处的间隔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材的多对对接部彼此的多个对接位置容易调整的板材对接装置以及板材对接方法。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材对接装置,其用于将第一板材(例如后述的第一板材P1)与第二板材(例如后述的第二板材P2)在对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该板材对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具有第1对接部(例如后述的第1对接部P11)、和作为另一部分的第2对接部(例如后述的第2对接部P12),所述第二板材具有与所述第1对接部对应的第3对接部(例如后述的第3对接部P23)、和与所述第2对接部对应的第4对接部(例如后述的第4对接部P24),所述板材对接装置具有:将所述第1对接部与所述第3对接部进行对接的第一对接机构部(例如后述的第一对接机构部11);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独立地移动的第二对接机构部(例如后述的第二对接机构部12),且该第二对接机构部将所述第2对接部与所述第4对接部进行对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对接机构部和第二对接机构部独立地移动。因此,在板材具有多个(两处以上)对接部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因板材的翘曲或挠曲的影响导致对接位置的精度低,也能使各个对接部独立地移动来调整对接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且稳定地进行对焊等接合。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及/或所述第二对接机构部中,各对接部中的任意一方被固定,仅任意另一方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任一对接部被固定,所以在通过例如伺服马达使一方的对接部靠近来进行对接时,伺服马达的控制变得容易。此外,若通过伺服马达使双方的对接部靠近来进行对接的话,则伺服马达的控制会变得复杂。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具有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的抵接位置的抵接板(例如后述的抵接板21),当在任意一方的板材被固定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的对接时,所述抵接板向从被固定那方的所述板材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使抵接板向从被固定那方的板材远离的方向移动,能够抑制抵接板摩擦被固定那方的板材的端部(对接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及所述第二对接机构部分别具有使其整体分别独立地移动的整体移动机构(例如后述的整体移动机构61)。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由各对接机构部的整体移动机构使各对接机构部的整体分别独立地移动,即使板材(工件)的对接部的位置根据机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也能进行应对,从而通用性增加。另外,即使是相同的机型,板材也为左右对称形状,对接部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但在那种情况下,也能通过由各对接机构部的整体移动机构使各对接机构部的整体分别独立地移动来进行应对。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及/或所述第二对接机构部具有夹持所述板材的上夹具(例如后述的移动侧上夹具41)和下夹具(例如后述的移动侧基台部51),所述上夹具与所述下夹具联动。在本专利技术中,不再需要用于使上夹具向使板材彼此靠近或远离的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能够谋求板材对接装置的简化。另外,在维护板材对接装置时,能够通过手动来移动上夹具,位于对接位置上方的激光输出装置等的维护变得容易。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材对接方法,其用于将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在对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该板材对接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具有第1对接部、和作为另一部分的第2对接部,所述第二板材具有与所述第1对接部对应的第3对接部、和与所述第2对接部对应的第4对接部,所述板材对接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将所述第1对接部与所述第3对接部进行对接的第一对接工序;和将所述第2对接部与所述第4对接部进行对接的第二对接工序。在本专利技术中,具有第一对接工序和第二对接工序。因此,在板材具有多个对接部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在单独的时机进行对接,因此,与一起(同时)进行对接相比,能够提高对接位置的精度。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板材在所述第1对接部与所述第2对接部之间具有第5对接部(例如后述的第5对接部P15),所述第二板材具有与所述第5对接部对应的第6对接部(例如后述的第6对接部P26),将所述第5对接部与所述第6对接部进行对接的第三对接工序在所述第一对接工序及所述第二对接工序之前进行。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具有三对对接部的情况下,若在进行了正中的第5对接部与第6对接部的对接之后进行其他对接部的对接的话,则板材发生形变的情况会变得比较少,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对接位置的精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板材的多对对接部彼此的多个对接位置容易调整的板材对接装置以及板材对接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针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板材对接装置表示板材与抵接板未抵接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板材对接装置进行对接的板材的俯视图。图3A是针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板材对接装置中的对接机构部表示板材置于下夹具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B是针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板材对接装置中的对接机构部表示板材置于下夹具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从图3A所示的状态而由上夹具和下夹具夹持板材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状态而将板材与抵接板抵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状态而将板材与抵接板抵接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A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而使一方板材远离抵接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B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而使一方板材远离抵接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A是表示从图7A所示的状态而使抵接板下降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B是表示从图7B所示的状态而使抵接板下降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而将板材彼此对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A是表示从图8A所示的状态而将板材彼此对接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B是表示从图8B所示的状态而将板材彼此对接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A是表示从图10A所示的状态而使上夹具上升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1B是表示从图10B所示的状态而使上夹具上升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A是表示从图11A所示的状态而使上夹具移动到原始位置(homeposition)后的状态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板材对接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材对接装置,用于将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在对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该板材对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具有第1对接部、和作为另一部分的第2对接部,所述第二板材具有与所述第1对接部对应的第3对接部、和与所述第2对接部对应的第4对接部,所述板材对接装置具有:第一对接机构部,其将所述第1对接部与所述第3对接部进行对接;和第二对接机构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独立地移动,且将所述第2对接部与所述第4对接部进行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20 JP 2015-0586991.一种板材对接装置,用于将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在对接的状态下进行接合,该板材对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材具有第1对接部、和作为另一部分的第2对接部,所述第二板材具有与所述第1对接部对应的第3对接部、和与所述第2对接部对应的第4对接部,所述板材对接装置具有:第一对接机构部,其将所述第1对接部与所述第3对接部进行对接;和第二对接机构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独立地移动,且将所述第2对接部与所述第4对接部进行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对接机构部及/或所述第二对接机构部中,各对接部中的任意一方被固定,仅任意另一方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调整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的抵接位置的抵接板,当在任意一方的板材被固定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的对接时,所述抵接板向从被固定那方的所述板材远离的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野边哲朗松田淳斋藤博司增渊雄太岩上裕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