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6285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包括吸附装置、过滤装置、引流板;所述吸附装置为棱柱型结构;所述吸附装置设有主通孔以及辅通孔;所述辅通孔均匀分布在主通孔周围;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分别设有第一分隔网、第二分隔网;所述第二长方形网篮位于第一长方形网篮与吸附装置之间;所述引流板一端与吸附装置接触,另一端与第一空腔接触;所述引流板设有雨水入口;所述雨水入口位于第一空腔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可反复多次使用,当杂质垃圾承载过高时,可利用提手将装置取出清洗,洗净后置回重新使用,符合绿色理念。

A guide flow filtration system for pavement rainwater Guid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idewalk water guide port diversion filtration system, including adsorption device, filtration, drainage plate; the absorption device for prismatic structure; the absorption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main hole and auxiliary through hole; the auxiliary through hole is even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main hole; the filter device including the first rectangle basket, second rectangular basket; the first rectangular basket, second rectangular basket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separation network, second separate network; the second rectangular baske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rectangular basket and adsorption device; the drainage plate at one end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contact adsorption device, contact with the first cavity; the drainage plate is arranged the entrance; the rain in the first cavity above the entrance.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repeatedly used for many times. When the trash carrying capacity is too high, the device can be taken out, cleaned, washed, reused and reused,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green concep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属于雨水过滤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传统的城市道路普遍存在面源污染严重、雨水资源流失、排洪压力大等问题,连续爆发的城市内涝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2016年是海绵城市加速推进的一年,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其中一项技术要点就是将不透水道路上的雨水径流引导进入绿地进行净化下渗,就地消纳利用。对于道路雨水径流的处理已形成一系列做法方式,其一做法是在人行道上设置雨水导口,使不透水车行道路上的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导口进入道路绿化带及街边绿地。但是,这类直接通过人行道导口的道路雨水径流携带大量污泥、垃圾、悬浮固体颗粒及杂质,快速排放的水流混合这些固态杂质对道路绿化带及街旁绿地的植被产生严重的冲击,并在排水口残留大量垃圾杂物,阻碍了海绵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处理。有鉴于此,为了配合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做法,设计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截污过滤装置能极大地维护道路两侧的景观设施,从而助力道路雨水径流的净化消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解决现有海绵城市道路雨水处理中携带泥沙垃圾的快速雨水径流对绿地设施的破坏,包括对道路雨水径流中漂浮垃圾、砾石、泥沙等固态杂质的筛选过滤,对雨水径流冲击力的缓和处理,对雨量大时的溢流处理以及装置的循环利用处理;尤其还包括对雨水中微生物初步处理。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包括吸附装置、过滤装置、引流板;所述吸附装置为棱柱型结构;所述吸附装置设有主通孔以及辅通孔;所述辅通孔均匀分布在主通孔周围;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分别设有第一分隔网、第二分隔网;所述第一分隔网将第一长方形网篮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分隔网将第二长方形网篮分隔成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第一过滤介质,所述第三空腔内设有第二过滤介质,所述第四空腔内设有第三过滤介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第二过滤介质、第三过滤介质的高度均小于对应的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的高度,使得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二空腔之间构成第一溢流通道,所述第二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三空腔之间构成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三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四空腔之间构成第三溢流通道;所述第二长方形网篮位于第一长方形网篮与吸附装置之间;所述引流板一端与吸附装置接触,另一端与第一空腔接触;所述引流板设有雨水入口;所述雨水入口位于第一空腔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的体积比为2:3,所述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体积比为2:3。优选地,所述第一溢流通道、第二溢流通道、第三溢流通道的高度为50mm。优选地,所述棱柱型结构为正六棱柱型结构;所述辅通孔为复数个;所述主通孔为一个;上下两面均采用正六边形的仿生学,具有蜂巢结构,使得通孔空腔大且便于放置,利于吸附装置的摆放与水流通过。辅通孔为复数个,优选为4~8个,辅通孔孔径较主通孔小,具有增加水力停留时间的作用,其均匀分布在主通孔周围,可以有效保持吸附装置的力学强度。本技术的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第一分隔网、第二分隔网的材质为低碳钢、不锈钢或其他合金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第二过滤介质、第三过滤介质的高度可以为100mm;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的长为500mm,宽300mm,高为150mm。优选地,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第一分隔网、第二分隔网的网格为正方形网格,所述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0mm。优选地,所述雨水入口为倒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分隔网垂直设置在第一长方形网篮内;所述第二分隔网垂直设置在第二长方形网篮内;本技术的位置关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所谓倒梯形是指雨水入口上表面积大于下表面积,可以增加水流速度,利于过滤,防止堵塞。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介质为直径15~30mm的混合砾石,所述第二过滤介质为直径15~30mm的混合砾石,所述第三过滤介质为直径8~15mm的混合砾石。上文中,第一过滤介质为直径优选25~30mm的混合砾石,第二过滤介质为直径优选15~25mm的混合砾石,第三过滤介质直径优选11~15mm的混合砾石,层层过滤筛选不同直径的杂质。优选地,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的两侧还设有提手;所述引流板设有提手;所述吸附装置设有提手。上述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应用在人行道雨水导口,置于人行道雨水篦子下,配合海绵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理系统;优选地,所述引流板与吸附装置接触的一端高于与第一空腔接触的一端3~5度,从而使得雨水全部从雨水入口进入系统,再经过过滤吸附;同时小的倾角利于制备与摆放,也不会浪费空间。上文中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包括底面、四周侧面以及内置分隔网,其顶部开敞。本技术的价值在于以一种低廉便捷的方式完善了道路雨水径流的处理过程,作为低影响开发技术(LowImpactDevelopment)中的一个补充环节,起到对道路雨水径流的初次拦截过滤及减速处理、吸附处理,该环节对雨水初期处理有重要意义,缓和了携带固态垃圾及泥沙的急速水流对绿地设施的物理性冲击破坏。本技术在使用时原理如下:(1)道路雨水径流进入人行道雨水导口时,首先由雨水入口经过初始端第一长方形网篮的第一空腔,拦截大型漂浮物垃圾,第一空腔为杂质沉积网腔。(2)雨水在初始端第一长方形网篮的杂质沉积网腔中初次减缓流速,并水平方向通过第二空腔,第二空腔为砾石过滤腔,滞留较大石砾及垃圾杂质。(3)雨水径流通过初始端第一长方形网篮后,进入第二长方形网篮。依次通过末端的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三空腔为一级砾石过滤腔,第四空腔为二级砾石过滤腔,再次进行流速减缓同时拦截滞留雨水中所携带的泥沙等细小颗粒。(4)经过装置拦截过滤的道路雨水经过吸附初步处理微生物;然后径流以缓和的流速进入街旁绿地,避免急速雨水与固体杂质对绿地设施的冲击破坏。(5)雨水径流量过大时,直接由位于网篮上部的溢流通道通过。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可反复多次使用,当杂质垃圾承载过高时,可利用提手将装置取出清洗,洗净后置回重新使用,符合绿色理念;2.本技术工程造价、施工成本低,所用材料及操作过程均环保生态可持续;3.本技术运用于人行道雨水篦子下的雨水导口,对道路结构外观不产生破坏,是隐形的工程辅助设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长方形网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长方形网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长方形网篮;2、第一分隔网;3、第一过滤介质;4、第一空腔;5、第一溢流通道;6、提手;7、第二长方形网篮;8、第二过滤介质;9、第三过滤介质;10、第二分隔网;11、第二溢流通道;12、第三溢流通道;13、吸附装置;14、引流板;15、主通孔;16、辅通孔;17、雨水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包括吸附装置、过滤装置、引流板;所述吸附装置为棱柱型结构;所述吸附装置设有主通孔以及辅通孔;所述辅通孔均匀分布在主通孔周围;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分别设有第一分隔网、第二分隔网;所述第一分隔网将第一长方形网篮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分隔网将第二长方形网篮分隔成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第一过滤介质,所述第三空腔内设有第二过滤介质,所述第四空腔内设有第三过滤介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第二过滤介质、第三过滤介质的高度均小于对应的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的高度,使得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二空腔之间构成第一溢流通道,所述第二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三空腔之间构成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三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四空腔之间构成第三溢流通道;所述第二长方形网篮位于第一长方形网篮与吸附装置之间;所述引流板一端与吸附装置接触,另一端与第一空腔接触;所述引流板设有雨水入口;所述雨水入口位于第一空腔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包括吸附装置、过滤装置、引流板;所述吸附装置为棱柱型结构;所述吸附装置设有主通孔以及辅通孔;所述辅通孔均匀分布在主通孔周围;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所述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分别设有第一分隔网、第二分隔网;所述第一分隔网将第一长方形网篮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分隔网将第二长方形网篮分隔成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设有第一过滤介质,所述第三空腔内设有第二过滤介质,所述第四空腔内设有第三过滤介质;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第二过滤介质、第三过滤介质的高度均小于对应的第一长方形网篮、第二长方形网篮的高度,使得所述第一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二空腔之间构成第一溢流通道,所述第二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三空腔之间构成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三过滤介质的上表面外部空间与第四空腔之间构成第三溢流通道;所述第二长方形网篮位于第一长方形网篮与吸附装置之间;所述引流板一端与吸附装置接触,另一端与第一空腔接触;所述引流板设有雨水入口;所述雨水入口位于第一空腔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的体积比为2:3,所述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体积比为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雨水导口导流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俊林宛婷毛安元徐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