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荧光玻璃容器,以热固性荧光涂料,有选择性地涂覆在玻璃容器的外表面上,形成厚度在3~60μm的固化涂膜,且该固化涂膜能发出荧光,所述热固性荧光涂料的配比如下:相对于甲醛类树脂100重量单位、多元醇化合物的含量在0.1~100重量单位、蓄光性荧光颜料的含量在0.01~1重量单位范围内。(*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与相关的。具体地说是与玻璃容器外表面有选择性地涂覆荧光涂料,玻璃容器的内容物可借荧光辨识的相关的。
技术介绍
历来用于玻璃容器表面的热固性涂料,一般选用固化涂膜强度好,与玻璃表面附着力大的三聚氰胺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涂料涂覆在玻璃容器表面后,加热固化形成涂膜,能提高玻璃容器的装饰性、外表的美观性,并且涂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玻璃容器的坚固性。然而热固性涂料形成的固化涂膜,碰到玻璃容器表面曲面部分或突点时,容易脱落。并且这些热固性涂料中,单纯加入蓄光性荧光颜料的话,不仅分散不均匀,而且会破坏玻璃容器的装饰性、外表美观性,固化涂膜的强度也显著降低。针对以上问题,有学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也即(A)、多元醇树脂(a1)、异氰酸酯化合物,以及与两者起反应的固化剂(a2)、三者为主成分反应生成的薄膜生成性树脂。(B)、烷氧基硅烷化合物的部分加水分解凝合物。(C)、0.1~40μm的无机骨料(c1)、0.01~30μm的有机高分子树脂(c2)、两者的组合物。把(B)(C)加入到(A)中,组成的新型涂料。(参见日本特开平11-181334号公报)另有学者提出,以环氧树脂为主成分,添加多元醇化合物,反应生成的涂料也可解决上述问题。然而以上方案,无论哪一个方案,所形成的固化涂膜都强度不足,并且涂膜难以薄膜化,平滑度也差。另外在以上二个方案的涂料中,添加了蓄光性荧光颜料后,颜料分散不均匀,装饰性、外表美观性差,固化涂膜强度低。方案1中更因为使用了大量的烷氧基硅烷化合物,所以在固化涂膜表面上用环氧树脂油墨或其他油墨再印刷时,印刷层很容易脱落,造成印刷文字缺损。专利技术内容为此本专利申请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终于专利技术了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仍使用原来长期使用的甲醛类树脂,加入适量(适当比率)的多元醇化合物、蓄光性荧光颜料。所形成的固化涂膜中蓄光性荧光颜料分布均匀,固化涂膜强度高。另外,玻璃容器外表面有选择性地涂覆荧光涂料,使其发出荧光。而玻璃容器内表面不发出荧光,容器内的内容物可借助荧光辨识。以前涂料中添加了多元醇化合物会引起涂膜强度下降,添加了蓄光性荧光颜料会引起分布不均,装饰性和美观性差,涂膜强度低等问题。而本专利技术通过适当的比率,也即将多元醇化合物和蓄光性荧光颜料的添加量调整到最佳比率,从而能防止上述种种问题,成功地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固化涂膜中蓄光性荧光颜料分布均匀,蓄光性荧光颜料的添加量只需较少量,即可在玻璃容器外表面有选择性的涂覆处发荧光。荧光玻璃容器的涂膜与玻璃表面的附着性良好,涂膜强度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向社会提供这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相对于甲醛类树脂100重量单位,多元醇化合物的含量在0.1~100重量单位、蓄光性荧光颜料的含量在0.01~1重量单位范围内,由此配比组成的热固性荧光涂料,有选择性地涂覆在玻璃容器外表面上,加热固化成厚度3~60μm的固化涂膜,该涂膜能发出荧光。也即通过所定量的甲醛类树脂、多元醇化合物以及蓄光性荧光颜料共同组成荧光涂料,涂覆在玻璃容器外表面上,加热固化成膜,形成荧光玻璃容器。并且固化涂膜的附着性不会下降,涂膜中蓄光性荧光颜料分布均匀,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上述种种问题。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的一例,如图3所示。透明玻璃容器10的外表面11上有固化涂膜。涂膜位置可根据需要选择,涂膜能发出荧光。荧光玻璃容器10的外表面11上有能发出荧光的涂膜,而内表面则没有,容器内的内容物的颜色等,可借助荧光来辨识。从各个角度望去,可观察到色泽明亮、辉度高的荧光。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在制造之际,玻璃容器的壁厚应控制在0.5~20mm范围内。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蓄光性荧光颜料的蓄光性,玻璃容器外表面有选择性地涂膜,发出荧光。玻璃容器壁厚在0.5~20mm范围内,透明度高,能进一步提高内容物的辨识性。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在制造时,荧光涂料中的蓄光性荧光颜料应采用二萘嵌苯类颜料或萘亚胺类颜料。这样能提高蓄光性荧光颜料的耐热性,不会因加热固化时受热而分解。且能提高蓄光性荧光颜料的蓄光性,只需添加少量,即能发出明亮的荧光。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在制造之际,荧光涂料中的蓄光性荧光颜料应用有机溶液作媒介进行溶解并过滤处理。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荧光涂料中蓄光性荧光颜料的分散性,蓄光性荧光颜料的添加量只需少量,即能发出明亮的荧光。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在制造之际,荧光涂料中多元醇化合物的羟值应控制在5~300mgkoH/g范围内。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荧光涂料中,蓄光性荧光颜料的分散性,同时多元醇化合物、甲醛类树脂、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固化成分之间能互相充分反应,从而固化涂膜的强度高,涂膜与玻璃表面的附着力强。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在制造时,荧光涂料中应含有硅烷偶联剂,同时硅烷偶联剂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单位的甲醛类树脂或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硅烷偶联剂的含量应在0.1~20重量单位范围内。这样固化涂膜的强度高,涂膜与玻璃表面的附着力强,且印刷性能良好,有利于今后的印刷再加工。本专利技术另一形态,也即荧光玻璃容器的制造方法,它由涂覆工艺和固化工艺二个过程组成。涂覆工艺相对于甲醛类树脂100重量单位、多元醇化合物的含量在0.1~100重量单位、蓄光性荧光颜料的含量在0.01~1重量单位范围内,由此配比组成热固性荧光涂料。并把此涂料涂覆在玻璃容器外表面的工艺。固化工艺对涂覆在玻璃容器外表面上,厚度在3~60μm的涂膜进行加热,使其受热固化形成荧光涂膜。这样的制造方法,固化涂膜的强度高,蓄光性荧光颜料分布均匀,荧光发色明亮,制造成本低。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的制造方法在实施之际,涂覆工艺实施过程中,蓄光性荧光颜料应使用有机溶液溶解并过滤的蓄光性荧光颜料。这样的制造方法,能进一步提高蓄光性荧光颜料的分散性,只需添加少量蓄光性荧光颜料,就能发出明亮的荧光,内容物的辨识性也比较高。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的制造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涂覆工艺前,应该有一个前处理过程,也即对玻璃容器表面进行打底处理。例如,用多元醇化合物在玻璃容器表面打底,这样处理后,即便是曲面或者是异形的玻璃容器,固化涂膜与玻璃容器外表面的附着性能仍保持良好,生产更容易。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的制造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涂覆工艺前,还应有一个火焰处理过程,即用火焰对玻璃容器表面进行加热处理。这样实施后,能除去附着在玻璃容器表面的有机物等杂质,提高玻璃容器表面的湿润性,进而加强固化涂膜与玻璃容器表面的附着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玻璃容器,将多元醇化合物和蓄光性荧光颜料适量地组合使用,并将固化涂膜的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就能提高蓄光性荧光颜料在固化涂膜中的分散性,玻璃容器外表面有选择性地涂膜,涂膜发出荧光,并且固化涂膜的强度高,与玻璃容器表面的附着力强。根据本专利技术荧光玻璃容器的制造方法,是将多元醇化合物和蓄光性荧光颜料适量地组合使用,并将固化涂膜的厚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就能提高蓄光性荧光颜料在固化涂膜中的分散性,同时玻璃容器外表面有选择性地涂膜,涂膜发出荧光,并且提高了固化涂膜的强度及与玻璃容器表面的附着力。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率地生产这种优质的荧光玻璃容器。附图说明图1是多元醇化合物的添加量与固化涂膜对玻璃的附着性之间的关系图;图2是固化涂膜的厚度与荧光发色性之间的关系图;图3显示了荧光玻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莲沼一雄,
申请(专利权)人:莲沼一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