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炳专利>正文

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63157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5 0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含10‑25%的镁、1‑15%的钛、40‑60%的卤素和1%‑20%的内给电子体,所述内给电子体选自一种7‑氧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立构规整性,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特别是丙烯聚合时,不仅保持了醚类催化剂的超高聚合活性,而且聚丙烯分子量分布有显著提高。

Random copolymerization polypropylene catalys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aim of the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random copolymer of polypropylene catalyst, by weight percentage, contains 10 25% mg, 1 15%, 40 60% titanium halogen and 1% 20% internal electron donor, the donor is selected from a 7 oxa bicyclo [2.2.1] G 5 2,3 two allyl methyl imide compounds. The catalyst of the invention has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neat structure, and the catalys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especially propylene polymerization, not only maintains the ultra high polymerization activity of the ether catalyst, but also obviously improves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polypropyle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丙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聚丙烯是各种聚烯烃材料中发展最快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产量仅次于聚乙烯。1954年Natta专利技术TiCl3/AlR3聚丙烯齐格勒—纳塔(Z-N)催化剂,但当时催化剂定向能力低,且活性很低。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通过机械研磨或化学方法将某些路易斯碱(称为内给电子体)混入三氯化钛晶体中,使催化剂表面积大幅度增加,得到的聚丙烯等规度达到了90~96%。人们逐步发现,催化剂中引入的给电子体对催化剂性能的改善起了关键的作用,给电子体不但能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定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改变聚合物的分子结构,提高聚丙烯的质量。至此,对聚丙烯Z-N催化剂的研究主要精力开始转到了寻找综合性能更好或有特殊性能的给电子体化合物。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更新,也成为促进催化剂更新换代的主要因素。二醚类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应用使得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聚合物的等规度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技术人员就二醚类给电子体化合物制备的Ziegler-Natta烯烃聚合催化剂申请了许多专利,如:US6395670、EP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主要由10%‑25%镁、1%‑15%钛、40%‑60%卤素和1%‑10%内给电子体组成,其特征在于给电子体化合物是含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酯,具体符合结构式(I):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主要由10%-25%镁、1%-15%钛、40%-60%卤素和1%-10%内给电子体组成,其特征在于给电子体化合物是含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酯,具体符合结构式(I):其中,取代基R1,R2相同或不同,选自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10的环烷基或芳基;R3,R8相同或不同,选自H,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4,R5,R6,R7相同或不同,选自H,卤素,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10的环烷基或芳基;R9选自C1~C10的直链或支链烷基,C3~C10的环烷基或芳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电子体化合物由吡咯类化合物和马来酸酯在加热回流下一步反应制备合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规共聚聚丙烯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给电子体选自下述任一化合物: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环己基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苯基酯,1-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2-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5-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1-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5-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1-氯-2-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2-甲基-5-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乙酯,N-环戊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环戊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丁酯,N-苯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苯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乙酯,N-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环己基酯,N-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苯基酯,N-甲基-1-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2-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5-甲基-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1-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5-氯-7-氮杂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二甲酯,N-甲基-1-氯-2-甲基-7-氮杂二环[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炳
申请(专利权)人:谢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