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627183 阅读:3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源头处理系统、过程传输系统和末端收集回用系统,源头处理系统用于收集在设计降雨量以内的部分雨水,并截留小区内的绿地、屋面及道路上的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同时削减径流总量,补充地下水;过程传输系统将设计降雨量以内的另一部分雨水通过生态设施和路面的溢流口、溢流管进入小区管网,并进入末端收集回用系统;末端收集回用系统用于使雨水被处理后提升进而回用,超出设计降雨量的雨水通过分流系统溢流至下游市政管网。该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成本低,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从源头控制到过程优化,再到收集回用的一系列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系统工艺,从而实现防涝、去污和雨水资源化再利用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硬质路面铺砌面积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引起地表雨水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小,洪涝频发,危害加剧。初期径流雨水含有大量杂质,直接排入水体,水污染情况严重。而经过处理后的雨水,不仅可以开源节流回用于城市绿化、喷洒道路等,还能渗透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把雨水作为重要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已经成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削减雨水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城市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尚处在初期阶段,雨水利用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出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有效降低径流污染,消纳洪峰雨水,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海绵城市的理念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综合方案,对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头处理系统、过程传输系统和末端收集回用系统,所述源头处理系统用于收集在设计降雨量以内的部分雨水,并截留小区内的绿地、屋面及道路上的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同时削减径流总量,补充地下水;所述过程传输系统由溢流口、溢流管、以及与所述溢流口和溢流管连接的小区管网组成,所述过程传输系统将超出所述源头处理系统负荷的设计降雨量以内的雨水通过生态设施和路面的溢流口、溢流管进入所述小区管网,并进入所述末端收集回用系统;所述末端收集回用系统用于使雨水被处理后提升进而回用,超出设计降雨量的雨水通过分流系统溢流至下游市政管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源头处理系统、过程传输系统和末端收集回用系统,所述源头处理系统用于收集在设计降雨量以内的部分雨水,并截留小区内的绿地、屋面及道路上的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同时削减径流总量,补充地下水;所述过程传输系统由溢流口、溢流管、以及与所述溢流口和溢流管连接的小区管网组成,所述过程传输系统将超出所述源头处理系统负荷的设计降雨量以内的雨水通过生态设施和路面的溢流口、溢流管进入所述小区管网,并进入所述末端收集回用系统;所述末端收集回用系统用于使雨水被处理后提升进而回用,超出设计降雨量的雨水通过分流系统溢流至下游市政管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头处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天鹏樊婷婷刘奕汝孔维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天生绿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