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60890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4 10:17
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作业机中,覆盖驾驶部上方的顶盖(8)包括位于驾驶部上方的顶部(21)、支承顶部(21)的支承架(22),顶部(21)包括由支承架(22)支承的上表面部(23)、从上表面部(23)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朝下方延伸设置的横侧部(24),并且,横侧部(24)的内表面包括朝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33)。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避免由于在横侧部的声音反射而使声音在操纵人员的头部附近集中,从而提高在驾驶部的操作舒适性。

Operation machine

In the utility model machine, covering the roof above the driving part (8) including at the top above the driving part (21), (21) to support the top of the supporting frame (22), the top (21) comprises a support frame (22)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pport (23), from the upper surface the Department (23) the body width direction towards the bottom ends of the both sides of the lateral extension setting part (24), and the lateral part (24)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plurality of convex portions includes inward protruding (33). While achieving lightweight, it also avoids the sound concentration near the operator's head due to the sound reflection at the lateral side, thereby improving the operating comfort of the d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作业机
本技术涉及联合收割机或拖拉机等作业机,详细地,涉及具备覆盖驾驶部上方的顶盖的作业机。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作业机中,顶盖包括位于驾驶部上方的顶部和支承该顶部的支承架,进一步地,顶部包括由支承架所支承的上表面部和从上表面部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朝着下方延伸设置的横侧部。而且,顶部的横侧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光滑的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05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在顶盖的内部,伴随收割作业而产生的声音在横侧部的光滑内表面反射,具有向搭乘于驾驶部的操纵人员(操作者)的头部附近集中的倾向。其结果是,对操纵人员而言,声音变得刺耳,有可能妨碍舒适的作业。为了轻量化,顶盖大多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但上述结构的横侧部刚性不高,因而,为了加强强度,需要加大厚度,存在轻量化困难的缺点。因此,希望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能避免由于在横侧部的声音的反射而使声音在操纵人员的头部附近集中,从而提高在驾驶部中的操作舒适性。本技术的作业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包括驾驶部和覆盖所述驾驶部的上方的顶盖,所述顶盖包括位于所述驾驶部的上方的顶部和支承所述顶部的支承架,所述顶部包括由所述支承架支承的上表面部和从所述上表面部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朝着下方延伸设置的横侧部,并且,所述横侧部的内表面包括朝着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根据本技术,在顶部中的横侧部的内表面具备朝着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由于具备这样的多个凸部,伴随收割作业而产生的声音在横侧部的内表面发生漫反射。其结果是,能够避免由于在横侧部的声音的反射而使声音在操纵人员的头部附近集中。通过在横侧部具备多个凸部,能够使横侧部的刚性提高,可在使材质的厚度变薄而进行轻量化的同时,还能够维持足够的强度。因此,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使声音集中到操纵人员的头部附近而感到刺耳的可能性变小,能够提高在驾驶部中的操作舒适性。在本技术中,优选地,所述横侧部为截面呈大致波形的一个板状体,多个所述凸部由所述板状体的凹凸形成。。根据本结构,横侧部由截面呈大致波形的一个板状体构成,该板状体的凹凸部分中朝着外侧突出的部位形成凸部。这样的结构可通过对板状体进行成形加工而获得,制作容易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在本技术中,优选地,所述顶部从所述驾驶部的前端部的上方设置至驾驶座的上方,在所述横侧部中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驾驶座的位置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所述凸部。根据本结构,顶部被设置在从驾驶部的前端部上方至驾驶座上方的大范围,因而对乘坐于驾驶座的操纵人员发挥良好的遮阳作用。并且,在横侧部中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驾驶座的位置对应的部位设置凸部,因而能够避免由于在横侧部的声音反射而使声音集中在操纵人员的头部附近,并且与在横侧部的机体前后方向整个区域设置凸部的结构相比,可以使结构简单,实现低成本化。在本技术中,优选地,所述凸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以线状延伸。根据本结构,由于凸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以线状延伸,故而与设置许多小径的凸部相比,在使结构简单的同时,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大范围地进行强度加强。在本技术中,优选地,多个所述凸部上下排列。根据本结构,通过多个凸部上下排列,能够在上下大范围使声音发生漫反射。在本技术中,优选地,所述凸部以非直线状延伸。如果凸部以直线状延伸,在沿凸部的延伸设置方向弯折的情况下存在刚性低的缺点。在本结构中,由于凸部以非直线状延伸,故而与以直线状延伸相比,即使是相同厚度也可以提高刚性。其结果是,与以直线状延伸相比,能够在具备相同刚性的情况下使厚度变薄,可促进轻量化。在本技术中,优选地,在所述横侧部形成有多个在内外表面之间贯通的开口。根据本结构,能够使噪声从顶盖的横侧部的内侧通过开口向外侧扩散,从而提高操作舒适性。在本技术中,优选地,所述横侧部为截面呈大致波形的一个板状体,多个所述凸部由所述板状体的凹凸形成,在相邻的所述凸部彼此之间以朝着外侧突出的状态形成有凹部,在位于上部侧的所述凹部的底部和位于下部侧的所述凸部的凸部顶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开口。根据本结构,在横侧部,在板状体的凹凸中朝着内侧突出的部位形成凸部,在相邻的凸部彼此之间朝着外侧突出的部位形成凹部。而且,位于上部侧的凹部的底部即朝着外侧突出的部位的顶部与位于下部侧的凸部的凸部顶部即朝着内侧突出的部位的顶部之间,形成有开口。这样的位于上部侧而朝着外侧突出的部位的顶部与位于下部侧而朝着内侧突出的部位的顶部之间,相当于横侧部的凹凸面中的外表面朝向下方的面部分。即,形成于该部分的开口朝下开放。其结果是,即使在下雨等时,雨水等通过开口侵入顶盖内侧的可能性也不大,且能够使顶盖内部的噪音通过开口向外侧扩散。在本技术中,优选地,所述横侧部为越位于下侧越位于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侧的倾斜姿态。根据本结构,横侧部越位于下侧越位于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因而在横侧部的内表面反射的声音封闭在顶盖内部的可能性变小。而且,不会有横侧部靠近操纵人员头部而产生压迫感等缺点,从这个方面也能够实现舒适性的提高。在本技术中,优选地,在所述上表面部的内表面具备吸音材料。根据本结构,伴随收割作业而产生的声音即使在顶盖的上表面部发生反射,也会被上表面部的内表面所具备的吸音材料吸收。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伴随收割作业而产生的声音在横侧部发生漫反射而集中,不会在上表面部反射,更容易避免声音集中在操纵人员的头部附近。附图说明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图3是顶部的侧视图。图4是顶部的仰视图。图5是顶部的后视图。图6是顶盖的纵剖侧视图。图7是顶盖的仰视图。图8是顶部的局部剖面图。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顶部的侧视图。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顶部的仰视图。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顶部的局部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7驾驶部8顶盖21顶部22支承架23上表面部24横侧部33凸部33a凸部顶部34驾驶座35凹部35a底部36吸音材料40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根据本技术的作业机的实施方式应用于作为作业机一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着作业状态下的机体前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以在机体前进方向上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也就是说,在图1、图2中标记(F)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前侧,在图1、图2中标记(B)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在图2中标记(L)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左侧,在图2中标记(R)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右侧。〔整体结构〕在图1及图2表示将稻、麦等作为收割对象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在机体框架1的下部装备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2的行驶机体的前部,以能够摆动升降的方式连结有收割输送部3,该收割输送部3对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的竖立谷杆进行收割并将其朝后方输送。在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1上设置有脱粒装置4、谷粒箱5、谷粒排出装置6、驾驶部7、顶盖8、秸秆处理装置39等,脱粒装置4对从收割输送部3输送过来的作为作物的收割谷杆实施脱粒处理,谷粒箱5储存通过脱粒装置4获得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6用于将储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机外排出,驾驶部7供操纵人员搭乘进行驾驶操作,顶盖8覆盖驾驶部的上方,秸秆处理装置39对从脱粒装置4排出的秸秆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作业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部(7)和覆盖所述驾驶部(7)的上方的顶盖(8),所述顶盖(8)包括位于所述驾驶部(7)的上方的顶部(21)和支承所述顶部(21)的支承架(22),所述顶部(21)包括由所述支承架(22)支承的上表面部(23)和从所述上表面部(23)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朝着下方延伸设置的横侧部(24),并且,所述横侧部(24)的内表面包括朝着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33)。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7 JP 2015-246386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部(7)和覆盖所述驾驶部(7)的上方的顶盖(8),所述顶盖(8)包括位于所述驾驶部(7)的上方的顶部(21)和支承所述顶部(21)的支承架(22),所述顶部(21)包括由所述支承架(22)支承的上表面部(23)和从所述上表面部(23)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朝着下方延伸设置的横侧部(24),并且,所述横侧部(24)的内表面包括朝着内侧突出的多个凸部(3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侧部(24)为截面呈大致波形的一个板状体,多个所述凸部(33)由所述板状体的凹凸形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21)从所述驾驶部(7)的前端部的上方设置至驾驶座(34)的上方,在所述横侧部(24)中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驾驶座(34)的位置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所述凸部(33)。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21)从所述驾驶部(7)的前端部的上方设置至驾驶座(34)的上方,在所述横侧部(24)中的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驾驶座(34)的位置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所述凸部(33)。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3)沿着机体前后方向以线状延伸。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部(33)上下排列。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3)以非直线状延伸。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3)以非直线状延伸。9.如权利要求1~4、6~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侧部(24)形成有多个在内外表面之间贯通的开口(40)。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和彦井上喜博光原昌希山川由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