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傅德生专利>正文

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59435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21 19:42
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支管本体由圆管A、圆管B、圆管C、圆管D、圆管E、圆管F、圆管G的一端相贯组合而成,其中支管本体左侧向后依次为圆管A、圆管G、圆管F,支管本体右侧向后依次为圆管B、圆管C、圆管D,支管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圆管E,每件圆管顶部均设置有数个等距布置的冒口;圆管A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A,圆管B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B,圆管D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C,圆管F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D,圆管G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E;圆管A、圆管B、圆管C、圆管G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A。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改善了节点的应力分布,提高了节点的承载能力,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A pouring system with seven branch pipes for cast steel joints

A seventh branch combination type cast steel joint gating system, the branch body is composed of pipe A pipe, B pipe, C pipe, D pipe, one end of the round, E round tube, F tube G intersection combination, which in turn left back body branch pipe, A pipe G F, pipe, pipe body the right to order after the pipe, B pipe, C pipe D, pipe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rear middle pipe E, pipe at the top of each piece are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equidistant arrangement with riser; sprue device set A tube A front runner, a B tube B device set in front of D of the pipe is arranged at the back gate C device, F is set on the back of the sprue device of D pipe, a runner pipe setting device E G front; pipe A, pipe, B pipe, C pip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 the top is provided with insulating riser A.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improved stress distribution of nodes, and improved bearing capacity of nodes, and has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
本技术属于铸造
,特别涉及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机场候机楼、铁路车站、高层建筑等大型复杂钢结构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铸钢节点以其优美的外观造型、优良的力学性能及焊接工艺性能,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近年来,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及高耸结构中,承载力大、构造复杂的铸钢节点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外形为钻石,拥有上万吨重的钢骨架,3万平方米的钻石外立面。钢骨架中采用26个铸钢节点,其中最重的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达103吨,最大壁厚120mm,属特殊超大超重节点,在国内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极为罕见。与焊接节点相比,铸钢节点的设计自由度大,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可以按照受力状况采用最合理的截面形状,设计出具有复杂外形和内腔的节点,以满足建筑造型要求,并可根据需要设置加劲肋,提高节点的强度和刚度。多支管铸钢节点的空间角度一致性好,可保证空间结构对节点制作尺寸精度的要求,铸钢节点的各向力学性能均匀性好,其优良的焊接工艺性能可保证厚壁铸钢节点现场焊接的焊缝质量。众所周知,铸钢件生产时工艺出品率(铸件重量∶总钢水用量)为60~65%,意味着上述铸钢节点在实际生产中须一次性耗用的钢水量达61吨~67吨,如此大量的钢水使用量,现有技术的浇冒口系统无法满足铸钢件的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包括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管本体由圆管A、圆管B、圆管C、圆管D、圆管E、圆管F、圆管G的一端相贯组合而成,其中支管本体左侧向后依次为圆管A、圆管G、圆管F,支管本体右侧向后依次为圆管B、圆管C、圆管D,支管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圆管E,每件圆管顶部均设置有数个等距布置的冒口;圆管A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A,圆管B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B,圆管D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C,圆管F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D,圆管G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E;圆管A、圆管B、圆管C、圆管G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A,圆管C、圆管D、圆管E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B,圆管E、圆管F、圆管G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C;浇道装置A、浇道装置B、浇道装置D、浇道装置E均包括直浇道A,直浇道A的顶部均设置有浇口,直浇道A的底部均通过横浇道A与下方的直浇道B连接,直浇道B上均设置有等距布置的数行沿竖向等距布置的横浇道B,横浇道B上设置有数行沿横向等距布置的内浇道A,顶部横浇道B均通过内浇道A与冒口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C包括直浇道A,直浇道A的顶部设置有浇口,直浇道A的下部设置有等距布置的数行沿竖向等距布置的横浇道B,横浇道B上设置有数行沿横向等距布置的内浇道A,顶部横浇道B通过内浇道A与冒口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B的顶部横浇道B与保温冒口A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C的顶部横浇道B与保温冒口B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D的顶部横浇道B与保温冒口C连接。本技术结构合理,在工厂内进行整体浇铸时,满足了铸钢件的生产要求,消除了相贯线重叠焊缝焊接产生的焊接应力超标现象,改善了节点的应力分布,提高了节点的承载能力,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三维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视图。图中:1.圆管A;2.浇道装置A;3.保温冒口A;4.浇道装置B;5.圆管B;6.圆管C;7.圆管D;8.浇道装置C;9.保温冒口B;10.圆管E;11.保温冒口C;12.圆管F;13.浇道装置D;14.圆管G;15.浇道装置E;201.直浇道A;202.横浇道A;203.直浇道B;204.横浇道B;205.内浇道A;206.冒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包括支管本体,所述的支管本体由圆管A1、圆管B5、圆管C6、圆管D7、圆管E10、圆管F12、圆管G14的一端相贯组合而成,其中支管本体左侧向后依次为圆管A1、圆管G14、圆管F12,支管本体右侧向后依次为圆管B5、圆管C6、圆管D7,支管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圆管E10,每件圆管顶部均设置有数个等距布置的冒口206;圆管A1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A2,圆管B5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B4,圆管D7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C8,圆管F12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D13,圆管G14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E15;圆管A1、圆管B5、圆管C6、圆管G14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A3,圆管C6、圆管D7、圆管E10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B9,圆管E10、圆管F12、圆管G14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C11;浇道装置A2、浇道装置B4、浇道装置D13、浇道装置E15均包括直浇道A201,直浇道A201的顶部均设置有浇口,直浇道A201的底部均通过横浇道A202与下方的直浇道B203连接,直浇道B203上均设置有等距布置的数行沿竖向等距布置的横浇道B204,横浇道B204上设置有数行沿横向等距布置的内浇道A205,顶部横浇道B204均通过内浇道A205与冒口206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C8包括直浇道A201,直浇道A201的顶部设置有浇口,直浇道A201的下部设置有等距布置的数行沿竖向等距布置的横浇道B204,横浇道B204上设置有数行沿横向等距布置的内浇道A205,顶部横浇道B204通过内浇道A205与冒口206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B4的顶部横浇道B204与保温冒口A3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C8的顶部横浇道B204与保温冒口B9连接;所述的浇道装置D13的顶部横浇道B204与保温冒口C11连接。具体实施时,所有保温冒口有长时间足够的补缩能力,保证铸钢节点的内在质量。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做的举例,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项权利要求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包括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管本体由圆管A(1)、圆管B(5)、圆管C(6)、圆管D(7)、圆管E(10)、圆管F(12)、圆管G(14)的一端相贯组合而成,其中支管本体左侧向后依次为圆管A(1)、圆管G(14)、圆管F(12),支管本体右侧向后依次为圆管B(5)、圆管C(6)、圆管D(7),支管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圆管E(10),每件圆管顶部均设置有数个等距布置的冒口(206);圆管A(1)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A(2),圆管B(5)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B(4),圆管D(7)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C(8),圆管F(12)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D(13),圆管G(14)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E(15);圆管A(1)、圆管B(5)、圆管C(6)、圆管G(14)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A(3),圆管C(6)、圆管D(7)、圆管E(10)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B(9),圆管E(10)、圆管F(12)、圆管G(14)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C(11);浇道装置A(2)、浇道装置B(4)、浇道装置D(13)、浇道装置E(15)均包括直浇道A(201),直浇道A(201)的顶部均设置有浇口,直浇道A(201)的底部均通过横浇道A(202)与下方的直浇道B(203)连接,直浇道B(203)上均设置有等距布置的数行沿竖向等距布置的横浇道B(204),横浇道B(204)上设置有数行沿横向等距布置的内浇道A(205),顶部横浇道B(204)均通过内浇道A(205)与冒口(20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七支管组合型铸钢节点浇冒系统,包括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管本体由圆管A(1)、圆管B(5)、圆管C(6)、圆管D(7)、圆管E(10)、圆管F(12)、圆管G(14)的一端相贯组合而成,其中支管本体左侧向后依次为圆管A(1)、圆管G(14)、圆管F(12),支管本体右侧向后依次为圆管B(5)、圆管C(6)、圆管D(7),支管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圆管E(10),每件圆管顶部均设置有数个等距布置的冒口(206);圆管A(1)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A(2),圆管B(5)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B(4),圆管D(7)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C(8),圆管F(12)的后方设置有浇道装置D(13),圆管G(14)的前方设置有浇道装置E(15);圆管A(1)、圆管B(5)、圆管C(6)、圆管G(14)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A(3),圆管C(6)、圆管D(7)、圆管E(10)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B(9),圆管E(10)、圆管F(12)、圆管G(14)相贯处的顶部设置有保温冒口C(11);浇道装置A(2)、浇道装置B(4)、浇道装置D(13)、浇道装置E(15)均包括直浇道A(201),直浇道A(201)的顶部均设置有浇口,直浇道A(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德生
申请(专利权)人:傅德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