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48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包括外层盆、前端部套设在外层盆内部的中层盆、套设在中层盆内部的内层盆、套设在内层盆内部的内层锥、设置在中层盆后端部外侧的外模体,外层盆的内壁、外模体的内壁与中层盆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中层盆的内壁与内层盆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道,内层盆的内壁与内层锥的前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外模体的内壁与内层锥的后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四间隙,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的后端在第四间隙处交汇,本案中,成型模具通过三层盆体和一内层锥之间由外至内依次套设,采用“套娃式”的结构,因此,其结构精巧,高压下不易出现漏料的问题。

Forming die for plastic extrud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olding mould for plastic extrusion machine, which comprises an outer layer, the front end of the basin is set in the outer basin of the middle basin,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inner sleeve basin basin, located in the inner basin of the inner cone sleeve, the inner die body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end of the outer middle basin, the first passage is formed between the outer wall of the inner wall the inner wall of the die body, and the outer layer of the middle basin basin, formed between the inner wall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second channel inner basin of the middle basin, the third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inner wall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front end of the inner cone inner basin of the fourth gap is formed between the outer wall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rear end of the cone body of the outer mold. The first channel, second channel, third channel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ourth gap, in this case, the mold between three layers of cone and an inner cone from outside to inside in turn set, using the \doll type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is exquisite, and the leakage problem is not easy to occur under high press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塑料挤出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的多个模体之间大多以法兰盘的形式连接,依靠压紧各个模体间的接触面来密封高压原料。这样结构的成型模具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各个模体间的连接结构较为复杂、各个模体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各个模体的安装精度要求较高、成型模具在高压下易出现漏料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高压下不易漏料的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包括外层盆、前端部套设在所述的外层盆内部的中层盆、套设在所述的中层盆内部的内层盆、套设在所述的内层盆内部的内层锥、设置在所述的中层盆后端部外侧的外模体,所述的外层盆的内壁、所述的外模体的内壁与所述的中层盆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的中层盆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盆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的内层盆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锥的前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所述的外模体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锥的后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四间隙,所述的第一通道的前端具有供第一原料流入的第一进料口,所述的第二通道的前端具有供第二原料流入的第二进料口,所述的第三通道的前端具有供第三原料流入的第三进料口,所述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的后端在所述的第四间隙处交汇。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中层盆与所述的外层盆通过一第一隔套固定连接,所述的中层盆与所述的内层盆通过一第二隔套固定连接,所述的内层盆与所述的内层锥通过一第三隔套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外层盆、中层盆、内层盆、内层锥四者同心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在所述的内层锥的轴向上相互错开。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均为前端宽、后端窄的结构,所述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后端的截面尺寸均小于所述的第四间隙的截面尺寸。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它还包括一连接在所述的外模体后端部的口模、连接在所述的内层锥后端部的芯模,所述的芯模位于所述的口模的内部,所述的芯模的外壁与所述的口模的内壁之间形成挤出通道,所述的挤出通道与所述的第四间隙相连通。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外层盆与所述的外模体之间、所述的外模体与所述的口模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内层锥的前端部活动设置有限流锥,所述的限流锥的前端部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的第三进料口处,所述的内层锥的内部、芯模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的限流锥的后端部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的内层锥的内部,所述的芯模的内部与所述的内层锥的内部相连通。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本案中,成型模具通过三层盆体和一内层锥之间由外至内依次套设,采用“套娃式”的结构,因此,其结构精巧,高压下不易出现漏料的问题。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模具的主视剖切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模具的先导分配器的主视剖切示意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先导分配器的分流锥的主视剖切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A;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模具的成型模具的主视剖切示意图;附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模具中的分流锥和限流锥配合使用示意图;附图7为附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B;其中:100、组合模具;1、先导分配器;11、分配器本体;111、第一流道;112、第二流道;113、第三流道;114、直连接体;1141、第一原料进口;1142、直连通道;115、侧连接体;1151、第二原料进口;1152、侧连通道;116、分流环;1161、第一分流口;1162、第二分流口;12、分流管;13、分流锥;131、轴心线;132、中心孔;133、锥形部;134、杆状本体;135、引流部;1351、斜面;136、连接端;14、连接部;2、成型模具;21、外层盆;211、第一隔套;212、第二隔套;213、第三隔套;22、中层盆;221、第一通道;222、第一进料口;23、内层盆;231、第二通道;232、第二进料口;24、内层锥;241、第三通道;242、第三进料口;25、外模体;251、第四间隙;26、口模;261、挤出通道;27、芯模;28、限流锥;281、限流部;282、调节部。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后”、“左”、“右”,均为附图1中所示的前、后、左、右;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轴向”均为附图1中所示的自前至后的方向,“径向”为附图1所示的自前至后的圆周方向。如附图1所示的组合模具100,它包括先导分配器1、可拆卸地与先导分配器1相连的成型模具2。先导分配器1包括一分配器本体11、设置在分配器本体11内部的分流管12、同心套设在分流管12内部的分流锥13、位于分配器本体11后端的连接部14,先导分配器1通过连接部14与成型模具相连。先导分配器1通过分流锥13将分配器本体11的内部分为第一流道111、第二流道112、第三流道113。分配器本体11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一原料进口1141,分配器本体11的侧部设置有第二原料进口1151,第一原料进口1141与能够提供第一原料的第一塑料挤出机的机头相连,第二原料进口1151与能够提供第二原料的第二塑料挤出机的机头相连。成型模具2包括外层盆21、中层盆22、内层盆23、内层锥24、口模26、芯模27。这三个盆体和内层锥24由外至内依次套设,芯模27位于口模26的内部,这样套娃式结构的成型模具2,在其内部依次形成了彼此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221、第二通道231、第三通道241。在将先导分配器1与成型模具2对接安装在一起时,分流管12和分流锥13的后端部插入到成型模具2内,其中,第一流道111和第一通道221的结合处、第二流道112和第二通道231的结合处、第三流道113和第三通道241的结合处沿分流锥13的轴向相互错开。芯模27的外壁与口模26的内壁之间形成挤出通道261,挤出通道261与第一通道221、第二通道231、第三通道241分别相连通,从先导分配器1的三条流道分别流出的塑料分别进入到成型模具2的三条通道,接着再一同汇入挤出通道261内,并通过口模26和芯模27的冷却成型,最后从成型模具中挤出管材。如附图2所示,先导分配器1包括分配器本体11、设置在分配器本体11内部的分流管12、同心套设在分流管12内且内部带有中心孔132的分流锥13、位于分配器本体11后端的连接部14。分配器本体11上设置有与分配器本体11内部相连通的直连接体114和侧连接体115,第一原料进口1141设置在直连接体114上,第二原料进口1151设置在侧连接体115上,第一原料进口1141和第二原料进口1151之间的夹角为90°。直连接体114包括一与第一原料进口1141相连通、沿分流锥13的轴心线131延伸的直连通道1142,直连通道1142的内径沿分流锥13的轴心线131由前至后先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分流锥13的前端部位于直连通道1142的变大处。侧连接体115包括一与第二原料进口1151相连通的侧连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盆(21)、前端部套设在所述的外层盆(21)内部的中层盆(22)、套设在所述的中层盆(22)内部的内层盆(23)、套设在所述的内层盆(23)内部的内层锥(24)、设置在所述的中层盆(22)后端部外侧的外模体(25),所述的外层盆(21)的内壁、所述的外模体(25)的内壁与所述的中层盆(22)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221),所述的中层盆(22)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盆(2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道(231),所述的内层盆(23)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锥(24)的前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241),所述的外模体(25)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锥(24)的后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四间隙(251),所述的第一通道(221)的前端具有供第一原料流入的第一进料口(222),所述的第二通道(231)的前端具有供第二原料流入的第二进料口(232),所述的第三通道(241)的前端具有供第三原料流入的第三进料口(242),所述的第一通道(221)、第二通道(231)、第三通道(241)的后端在所述的第四间隙(251)处交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盆(21)、前端部套设在所述的外层盆(21)内部的中层盆(22)、套设在所述的中层盆(22)内部的内层盆(23)、套设在所述的内层盆(23)内部的内层锥(24)、设置在所述的中层盆(22)后端部外侧的外模体(25),所述的外层盆(21)的内壁、所述的外模体(25)的内壁与所述的中层盆(22)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道(221),所述的中层盆(22)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盆(2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道(231),所述的内层盆(23)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锥(24)的前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三通道(241),所述的外模体(25)的内壁与所述的内层锥(24)的后端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四间隙(251),所述的第一通道(221)的前端具有供第一原料流入的第一进料口(222),所述的第二通道(231)的前端具有供第二原料流入的第二进料口(232),所述的第三通道(241)的前端具有供第三原料流入的第三进料口(242),所述的第一通道(221)、第二通道(231)、第三通道(241)的后端在所述的第四间隙(251)处交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层盆(22)与所述的外层盆(21)通过一第一隔套(211)固定连接,所述的中层盆(22)与所述的内层盆(23)通过一第二隔套(212)固定连接,所述的内层盆(23)与所述的内层锥(24)通过一第三隔套(213)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塑料挤出机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盆(21)、中层盆(22)、内层盆(23)、内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潮刘会举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纬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