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56719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7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将葛渣、白蔹滤渣、黄姜废渣、蔗糖、尿素、石膏充分拌匀,培养基含水量掌握在65%~75%进行拌料装袋,马上进行灭菌,采用121℃高压蒸汽灭菌30~50min,待袋装培养基冷却、接种。待出桑黄子实体进行采收桑黄。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了白蔹功能性成分,有利于提高了桑黄的类黄酮等功能性成分,再加上投入少、成本低便于规模化生产。

Using the method of utilizing Ge slag cultiva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using GE slag cultivation of Phellinus linteus, Gregory residue, Ampelopsis residue, yellow ginger residue, sucrose, urea and gypsum fully mix, water content of the medium in 65% ~ 75% of the mixing bag, sterilized immediately, with 121 DEG C high pressure steam sterilization of 30 ~ 50min, to be bagged culture based on cooling, inoculation. To stay out of the fruiting body of p.igniarius harvest phellinusigniarius. The invention makes full use of Ampelopsis functional ingredients,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igniarius flavonoids and other functional components, coupled with less investment, low cost and convenient scale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桑黄栽培的营养基质,特别涉及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
技术介绍
桑黄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之功效。常用于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研究结果表明:类黄酮具有广泛的抑癌和防癌作用,尤其是对一些认为与人体雌激素分泌有关的癌,如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具有较好的作用。桑黄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类黄酮,类黄酮是自然界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按其结构分为黄酮、黄酮醇、黄烷酮、二氧黄酮醇、异黄酮等,目前已鉴定的生物类黄酮有6400多种,类黄酮具有调节血脂、消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理活性,因此生物类黄酮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开始大量采用人工培育桑黄的研究。公开号为CN10181625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桑黄的菌种培养方法,所述的菌种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菌种培养基的组份重量百分比为:杨树或柳树或桑树木屑75~85%、麸皮10~15%、米糠5~8%、石膏1~2%、磷酸二氢钾0.2~0.5%、硫酸镁0.1~0.3%,上述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b、将上述混合搅拌的培养料装入食用菌专用塑料袋中形成菌包,每袋装料1±0.1Kg,表面压实,中间打圆孔,套上塑料颈圈和海绵盖;c、将菌包进行灭菌处理;d、灭菌后菌包强制或自然冷却至18℃~25℃,在无菌室或接种箱内接入桑黄菌种,每袋接种量为15~20克;e、接种后菌包放入20℃~28℃的培养室内,培养期间保持黑暗状态,培养30~35天后使菌丝全部发满。公开号为CN10278633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桑黄袋料栽培培养基及采用该培养基栽培桑黄子实体的方法,所述的桑黄袋料栽培培养基由营养料与水混合后装袋制成,然后在温度110~135℃,压力0.05~0.25MPa,灭菌30-180min,其中营养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1.8~2.5。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桑黄袋料培养基配方,可以提供桑黄子实体生长所摄取的营养物质,培养的桑黄子实体近似野生桑黄、质量稳定,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培养方式简单,可用于具有药用价值的桑黄子实体规模化栽培。公开号为CN10334009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由以下步骤实现:步骤一:将桑黄菌种进行活化后,在无菌条件下取0.3cm2菌种块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桑黄栽培培养基上,恒温28℃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菌袋获得栽培种;步骤二:待栽培袋内菌丝开始呈现黄色或出现突起的瘤状原基时,将菌袋移至出黄场地,进行半脱袋覆土出黄培养:培养温度22℃~28℃,空气相对湿度85~98%,土壤湿度45~70%,光照强度100~300lex,通风换气次数1~7次/d,每次时间5~25min。公开号为CN10349368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野生活树桩栽培桑黄的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按传统的方法制作母种、原种、栽培种;第二步,培养桑树苗,栽培上100亩-1000亩的桑树林,待桑树长到直径达10cm粗时,用刀把1/5的桑树皮削去,既可生长又不至于死树;第三步,待削去的树皮处木质部有表面干燥时,用皮带冲或电钻打孔5.5-6cm深,孔与孔之间间隔16-18cm,然后把桑黄菌种接入孔中,用黄泥封口;一次接种,可摘桑黄数十年,直到桑树老死腐烂。公开号为CN10373933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桑黄栽培的种子培养基,所述种子培养基包括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黄芪残渣1~40%、氮源0.05~0.5%、余量为水;其中,所述氮源为无机氮源或有机氮源,所述无机氮源为铵盐;有机氮源为玉米浆、酵母粉、蛋白胨或麸皮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的任意组合。公开号为CN10380405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桑黄培养基质优化及短段木栽培方法,桑黄母种培养基:葡萄糖20g,大豆蛋白胨2g,琼脂18g,磷酸二氢钾0.46g,磷酸氢二钾1g,硫酸镁0.5g,水1000ml。桑黄短段木栽培方法,步骤如下:(1)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分离桑黄菌母种。(2)桑黄原种培养。(3)桑黄栽培种培养。(4)短段木栽培材料的制备。公开号为CN10502797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桑黄规模化人工培养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获得原种,并将原种接种到具有桑黄规模化人工培养基的栽培袋内培养;(2)当栽培袋内的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且菌丝呈金黄色或者栽培袋内开始出现突起的瘤状桑黄子实体原基时,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棚进行出菇培养;所述出菇棚的培养环境条件为:空气相对湿度85~98%,温度22~28℃。公开号为CN10508498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袋料培养基以及其规模化栽培桑黄子实体的方法,袋料培养基包括柞树段木,设置在柞树段木两端的培养基,以及包裹该柞树段木和培养基的聚丙烯通袋;所述培养基包括:70~85份的桑枝木屑,5~15份的麦麸,0.5~1.5份的葡萄糖,1~3份的生石灰,1~2份的过磷酸钙;所述培养基的含水率为60~65%;所述柞树段木两端培养基的添加量均为柞树段木体积的5~10%。葛根是豆科植物野葛和粉葛的块根,富含淀粉和大量异黄酮类物质,主要用作中药、提取异黄酮类活性物质、食用或者用于制取葛粉。在中国南方有大面积的粉葛种植,制取葛粉后的葛渣,通常作为牛、鱼饲料或者丢弃,葛渣再利用的效率低下甚至造成环境的污染。仅江西省横峰县一地,年产葛渣近30万吨。如何合理利用此类废弃物成为当务之急。国内科研院所也在进行葛渣制备膳食纤维或者制作功能食品的尝试,但是此类研究多数停留在试验阶段,没有得到生产应用。葛渣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大量粗蛋白、粗纤维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黄酮类物质,是优良的药用菌栽培基质。但是由于其纤维较细,吸水性很强,单独作为药用菌培养基质仍存在透气性不好等问题。已有利用葛渣栽培鸡腿菇、桑黄、香菇、金针菇等的初步尝试,然而目前利用葛渣为主料栽培桑黄的相关技术没有报道过。开发葛渣代料栽培桑黄技术,可降低栽培成本、实现葛渣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农民增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选育一种适合于葛渣基质的桑黄菌株,并开发配套的以葛渣为主料的母种制备及大规模栽培的基质配方和方法,实现葛渣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又有效提高桑黄中类黄酮的含量。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具体包括步骤如下:(1)将葛渣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葛渣重量kg为1:3~5,过滤得滤渣和葛提取液,并将3次葛提取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具体包括步骤如下:(1)将葛渣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葛渣重量kg为1:3~5,过滤得滤渣和葛提取液,并将3次葛提取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葛醇提物;(2)将黄姜进行洗净、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黄姜重量kg为1:3~6,过滤去除提取液得黄姜废渣;(3)将白蔹根茎进行洗净、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白蔹根茎重量kg为1:3~5,过滤得白蔹滤渣和白蔹提取液,并将3次白蔹提取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白蔹醇提物,与葛醇提物等体积混合得醇提物备用;(4)将滤渣50~100%,白蔹滤渣40~60%,黄姜废渣15~35%,蔗糖0.3~0.8%,尿素0.5~1.5%,石膏0.5~1.5%,充分拌匀,培养基含水量掌握在65%~75%进行拌料装袋,每袋装培养基200~1000克,马上进行灭菌,采用121℃高压蒸汽灭菌30~50min,待袋装培养基冷却、接种,将基质降温冷却至25℃时进行桑黄接种,每袋接种量体积L为袋装培养料质量kg的5%~8%;(5)在温度为25℃~30℃、空气湿度为50%~65%条件下,放入预先消毒的发菌室,避光培养菌丝20天~30天至满袋,打开菌袋,立即喷洒醇提物,在温度15℃~25℃、湿度70%~85%、光照强度100~400Lux条件下培养8~15天,每天通风1次;(6)采收第一次桑黄后,去除栽培袋上残留的桑黄菌根,再将袋装基质放在25℃~30℃、空气湿度50%~65%条件下培养菌丝5~10天至满袋;(7)再次喷洒醇提物,在15℃~25℃、空气湿度70%~85%、光照强度100~400Lux条件下培养条件下培养20~25天,每天通风1次,采收第二次桑黄子实体。...

【技术特征摘要】
1.利用葛渣栽培桑黄的方法,具体包括步骤如下:(1)将葛渣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葛渣重量kg为1:3~5,过滤得滤渣和葛提取液,并将3次葛提取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葛醇提物;(2)将黄姜进行洗净、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黄姜重量kg为1:3~6,过滤去除提取液得黄姜废渣;(3)将白蔹根茎进行洗净、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加入80~90%乙醇溶液,提取三次,每次1.5小时,其中乙醇的体积用量L/白蔹根茎重量kg为1:3~5,过滤得白蔹滤渣和白蔹提取液,并将3次白蔹提取液浓缩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白蔹醇提物,与葛醇提物等体积混合得醇提物备用;(4)将滤渣50~100%,白蔹滤渣40~60%,黄姜废渣15~35%,蔗糖0.3~0.8%,尿素0.5~1.5%,石膏0.5~1.5%,充分拌匀,培养基含水量掌握在65%~75%进行拌料装袋,每袋装培养基200~1000克,马上进行灭菌,采用121℃高压蒸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湘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