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洁亮专利>正文

阻尼调节前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599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4 2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阻尼调节前叉,在面对各类路面时,可以通过调节位于U型板两平板之间的卡箍,对卡箍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进行大小调节,使得活塞杆伸缩行程中所受到的阻尼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达到对前叉避震软硬程度的调整,以适应各类路面,提高了骑行舒适度,保护了骑行者安全。此外,在将卡箍松开的状态下,通过旋转螺杆,改变U型板在活塞杆上的高度,卡设在U型板之间的卡箍高度也会同步改变,能够达到对前叉伸缩回弹最大行程量的控制。本阻尼调节前叉相比于现有的通过调整叉腿内部结构实现避震软硬程度调整的前叉软硬调节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调整效果明显等优势。

Damping front fork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damping adjusting fork,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pavement, by adjusting the clamp plat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U two tablet, the gap between the clamp and the piston rod is adjusted, so that the piston rod is telescopic stroke damping in adaptive changes, so as to adjust the front fork shockproof degree of hardnes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various types of pavement, and improve the riding comfort and safety protection of the rider. In addition, the clamp released, by rotating the screw, change the U plate on the piston rod height is clamped in the clamp plate between the height of the U will change the synchronization, can achieve the control of maximum travel fork telescopic rebound. The front fork structure of the soft and hard adjustment compared to the existing front fork damping adjustment by adjust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uspension fork legs achieve soft and hard degree of adjustmen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cost, adjustment effect and other advantag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尼调节前叉
本技术属于自行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阻尼调节前叉。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骑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通过骑行实现绿色环保出行或者强身健体的目的。自行车前叉是自行车结构中的重要部件,其上端与车把相连,下端与前轮配合,组成具有导向功能的前轮结构,现有的中高端自行车前叉一般均具有避震功能,用于提高骑行者在颠簸路面骑行的舒适度。但此类前叉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骑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路面,其颠簸程度不一,从而对前叉所造成的冲击也不相同,为了应对各类冲击,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前叉避震的软硬,以防前叉出现打底现象;当突遇大幅度颠簸时,还常常出现前叉回弹过快导致车头跳动或弹起等现象,给骑行者带来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阻尼调节前叉,以解决上述所存在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所述阻尼调节前叉,包括立管、连接梁和叉腿,立管下端与连接梁中部位置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梁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叉腿,立管与叉腿分别位于连接梁的两侧,叉腿为气弹簧结构,包括活塞杆和叉筒,活塞杆上端部与连接梁端部相固定;叉腿上均设置有阻尼调节单元,阻尼调节单元包括U型板、套筒、螺杆、延长板和卡箍,U型板相平行的两个平板上开设有一组同轴通孔,U型板通过该组同轴通孔套设于活塞杆上,套筒固定设置于叉筒上,U型板相平行的两个平板上靠近连接板的位置还开设有另一组同轴通孔,套筒侧向伸展形成延长板,延长板上开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轴承,螺杆下端部依次穿过U型板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后,与延长板通孔内的轴承内圈相固定,螺杆与叉筒相平行,转动螺杆能带动U型板沿活塞杆上下滑动;U型板之间的活塞杆上套设有卡箍,卡箍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圈,卡箍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大小可调节。进一步的,所述卡箍包括开有一缺口的卡环,缺口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耳,连接耳上均开设有通孔,通孔匹配有螺杆、螺母,通过螺杆、螺母相配合对卡箍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内壁上均工有同旋向的螺纹,螺杆与该组同轴通孔螺纹连接相配合。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中的一个通孔内壁上共有螺纹,螺杆与该通孔螺纹连接相配合,另一个通孔内径大于螺杆外径。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中内径大于螺杆外径的通孔内设置有轴承,螺杆与该轴承内圈相固定。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梁两端所连接叉腿上的叉筒之间设置有弧状梁结构的叉桥,叉桥两端部分别与两个叉筒的上端部一一对应相连接,套筒位于叉筒上端部的下方。本技术所述的阻尼调节前叉,在面对各类路面时,可以通过调节位于U型板两平板之间的卡箍,对卡箍与活塞杆之间的间隙进行大小调节,使得活塞杆伸缩行程中所受到的阻尼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达到对前叉避震软硬程度的调整,以适应各类路面,提高了骑行舒适度,保护了骑行者安全。此外,在将卡箍松开的状态下,通过旋转螺杆,改变U型板在活塞杆上的高度,卡设在U型板之间的卡箍高度也会同步改变,能够达到对前叉伸缩回弹最大行程量的控制。本阻尼调节前叉相比于现有的通过调整叉腿内部结构实现避震软硬程度调整的前叉软硬调节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调整效果明显等优势。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阻尼调节前叉结构示意图;图2为U型板及卡箍配合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立管、2.连接梁、3.活塞杆、4.叉筒、5.叉桥、6.U型板、7.套筒、8.螺杆、9.延长板、10.卡箍、11.卡环、12.连接耳、13.平板、14.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所述阻尼调节前叉,如图所示,包括立管1、连接梁2和叉腿,立管1下端与连接梁2中部位置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梁2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叉腿,立管1与叉腿分别位于连接梁2的两侧,叉腿为气弹簧结构,包括活塞杆3和叉筒4,活塞杆3上端部与连接梁2端部相固定;叉腿上均设置有阻尼调节单元,阻尼调节单元包括U型板6、套筒7、螺杆8、延长板9和卡箍10,U型板6相平行的两个平板13上开设有一组同轴通孔,U型板6通过该组同轴通孔套设于活塞杆3上,套筒7固定设置于叉筒4上,U型板6相平行的两个平板13上靠近连接板14的位置还开设有另一组同轴通孔,套筒7侧向伸展形成延长板9,延长板9上开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轴承,螺杆8下端部依次穿过U型板6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后,与延长板9通孔内的轴承内圈相固定,螺杆8与叉筒4相平行,转动螺杆8能带动U型板6沿活塞杆3上下滑动;U型板6之间的活塞杆3上套设有卡箍10,卡箍10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圈,卡箍10与活塞杆3之间的间隙大小可调节。本阻尼调节前叉中,所述卡箍10包括开有一缺口的卡环11,缺口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耳12,连接耳12上均开设有通孔,通孔匹配有螺杆、螺母,通过螺杆、螺母相配合对卡箍10与活塞杆3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本阻尼调节前叉中,所述U型板6上靠近连接板14的一组同轴通孔内壁上均工有同旋向的螺纹,螺杆8与该组同轴通孔螺纹连接相配合。本阻尼调节前叉中,所述U型板6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中的一个通孔内壁上共有螺纹,螺杆8与该通孔螺纹连接相配合,另一个通孔内径大于螺杆8外径。本阻尼调节前叉中,所述U型板6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中内径大于螺杆8外径的通孔内设置有轴承,螺杆8与该轴承内圈相固定。本阻尼调节前叉中,所述连接梁2两端所连接叉腿上的叉筒4之间设置有弧状梁结构的叉桥5,叉桥5两端部分别与两个叉筒4的上端部一一对应相连接,套筒7位于叉筒4上端部的下方。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阻尼调节前叉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调节前叉,包括立管(1)、连接梁(2)和叉腿,立管(1)下端与连接梁(2)中部位置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梁(2)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叉腿,立管(1)与叉腿分别位于连接梁(2)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叉腿为气弹簧结构,包括活塞杆(3)和叉筒(4),活塞杆(3)上端部与连接梁(2)端部相固定;叉腿上均设置有阻尼调节单元,阻尼调节单元包括U型板(6)、套筒(7)、螺杆(8)、延长板(9)和卡箍(10),U型板(6)相平行的两个平板(13)上开设有一组同轴通孔,U型板(6)通过该组同轴通孔套设于活塞杆(3)上,套筒(7)固定设置于叉筒(4)上,U型板(6)相平行的两个平板(13)上靠近连接板(14)的位置还开设有另一组同轴通孔,套筒(7)侧向伸展形成延长板(9),延长板(9)上开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轴承,螺杆(8)下端部依次穿过U型板(6)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后,与延长板(9)通孔内的轴承内圈相固定,螺杆(8)与叉筒(4)相平行,转动螺杆(8)能带动U型板(6)沿活塞杆(3)上下滑动;U型板(6)之间的活塞杆(3)上套设有卡箍(10),卡箍(10)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圈,卡箍(10)与活塞杆(3)之间的间隙大小可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尼调节前叉,包括立管(1)、连接梁(2)和叉腿,立管(1)下端与连接梁(2)中部位置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梁(2)两端均垂直固定连接有叉腿,立管(1)与叉腿分别位于连接梁(2)的两侧,其特征在于:叉腿为气弹簧结构,包括活塞杆(3)和叉筒(4),活塞杆(3)上端部与连接梁(2)端部相固定;叉腿上均设置有阻尼调节单元,阻尼调节单元包括U型板(6)、套筒(7)、螺杆(8)、延长板(9)和卡箍(10),U型板(6)相平行的两个平板(13)上开设有一组同轴通孔,U型板(6)通过该组同轴通孔套设于活塞杆(3)上,套筒(7)固定设置于叉筒(4)上,U型板(6)相平行的两个平板(13)上靠近连接板(14)的位置还开设有另一组同轴通孔,套筒(7)侧向伸展形成延长板(9),延长板(9)上开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轴承,螺杆(8)下端部依次穿过U型板(6)上靠近连接板的一组同轴通孔后,与延长板(9)通孔内的轴承内圈相固定,螺杆(8)与叉筒(4)相平行,转动螺杆(8)能带动U型板(6)沿活塞杆(3)上下滑动;U型板(6)之间的活塞杆(3)上套设有卡箍(10),卡箍(10)内壁上设置有橡胶圈,卡箍(10)与活塞杆(3)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洁亮
申请(专利权)人:杨洁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