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59895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4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身框架总成包括驾驶舱框架、发动机舱框架和行李舱框架,驾驶舱框架包括左侧围上边梁、右侧围上边梁、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驾驶舱下部框架、前围板、地板面板和后围板。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总成,使车身框架总成的结构模块化,减少了车身框架总成装配时所需的零件数量,车身框架总成的装配更容易。

The body frame assembly and vehicle with sam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ody frame assembly and has the vehicle body frame assembly comprises a cockpit nacelle frame, frame and frame of the luggage compartment, cockpit frame comprises a left side upper beam, right around the upper beam and the top cover front beam, roof beam, cockpit bottom frame, front panel the floor panel and the rear panel.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body frame assembly structure module body frame assembly, reduced body frame assembly number of parts required for the assembly, the assembly body frame assembly eas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车身框架总成是由多个冲压成型的钣金件拼焊而成,车身框架总成需要制造的零件众多,进而增加了车身框架总成的装配难度,延长了车身框架总成的开发周期,且车身框架总成的制造成本较高。另外,该技术方案下的车身框架总成的重量较大,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布置,且钣金件耐腐蚀性差,易发生锈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装配难度的车身框架总成。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框架总成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包括驾驶舱框架、发动机舱框架和行李舱框架,所述驾驶舱框架包括左侧围上边梁、右侧围上边梁、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驾驶舱下部框架、前围板、地板面板和后围板,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围上边梁与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前部之间,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围上边梁与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后部之间以使所述左侧围上边梁、所述右侧围上边梁、所述顶盖前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共同形成顶盖框架总成,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固定在所述顶盖框架总成的下方,所述前围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前部,所述地板面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底部,所述后围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后部,所述发动机舱框架适于在所述驾驶舱框架的前方与所述驾驶舱框架连接,所述行李舱框架适于在所述驾驶舱框架的后方与所述驾驶舱框架连接。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使车身框架总成的结构模块化,减少了车身框架总成装配时所需的零件数量,车身框架总成的装配更容易。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的车身框架总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优选地,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A柱、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B柱、驾驶舱左下边梁、驾驶舱右下边梁、驾驶舱前横梁、驾驶舱后横梁和驾驶舱中间横梁,所述B柱位于所述A柱的后方,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分别与左侧的所述A柱的下端与左侧的所述B柱的下端连接,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分别与右侧的所述A柱的下端与右侧的所述B柱的下端连接,所述驾驶舱前横梁分别与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的前端以及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的前端连接,所述驾驶舱后横梁分别与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的后端以及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的后端连接,所述驾驶舱中间横梁位于所述驾驶舱前横梁和所述驾驶舱后横梁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还包括驾驶舱连接纵梁,所述驾驶舱连接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连接在所述驾驶舱前横梁和所述驾驶舱中间横梁之间,所述驾驶舱连接纵梁位于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和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之间。优选地,所述地板面板包括左前地板、右前地板和后地板,所述左前地板安装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底部的左前部,所述右前地板安装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底部的右前部,所述后地板安装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底部的后部。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框架包括前部框架、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所述上部框架的前端与所述前部框架的上端连接且所述上部框架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后侧,所述上部框架包括左边梁、右边梁和后横梁,所述左边梁和所述右边梁左右间隔开布置,所述左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前部框架的左上端相连,所述右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前部框架的右上端相连,所述后横梁连接所述左边梁的后部与所述右边梁的后部,所述下部框架的前端与所述前部框架的下端连接且所述下部框架位于所述前部框架的后侧,所述下部框架位于所述上部框架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左边梁和所述右边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前弧形段和后弧形段,所述前弧形段和所述后弧形段中的一个为内凹弧形段且另一个为外凸弧形段,所述左边梁和所述右边梁之间的距离从前向后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发动机舱框架的前端设有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为空心梁。可选地,所述车身框架总成为轻质合金框架总成。进一步地,所述车身框架总成为铝合金框架总成。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设有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辆,降低了整车的装配难度,提高了车辆的装配节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框架总成的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驾驶舱框架的顶盖框架总成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驾驶舱框架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驾驶舱下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上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左立柱与A柱的连接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沿A-A方向的截面图;图10是图7中沿B-B方向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车身框架总成1000,发动机舱框架100,前部框架101,上部框架102,左边梁1021,右边梁1022,后横梁1023,减震器安装板1024,左上加强杆1025,右上加强杆1026,下部框架103,前防撞梁104,前防撞梁本体1041,加强肋板10411,前防撞梁连接部1042,驾驶舱框架200,顶盖框架总成201,左侧围上边梁2011,右侧围上边梁2012,顶盖前横梁2013,顶盖后横梁2014,驾驶舱下部框架202,A柱2021,B柱2022,驾驶舱左下边梁2023,驾驶舱右下边梁2024,驾驶舱前横梁2025,驾驶舱中间横梁2026,驾驶舱后横梁2027,驾驶舱连接纵梁2028,辅助连接纵梁20281,门槛安装板2029,前围板203,后围板204,右前地板2051,左前地板2052,后地板205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舱框架,所述驾驶舱框架包括:左侧围上边梁、右侧围上边梁、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驾驶舱下部框架、前围板、地板面板和后围板,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围上边梁与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前部之间,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围上边梁与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后部之间以使所述左侧围上边梁、所述右侧围上边梁、所述顶盖前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共同形成顶盖框架总成,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固定在所述顶盖框架总成的下方,所述前围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前部,所述地板面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底部,所述后围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后部;发动机舱框架,所述发动机舱框架适于在所述驾驶舱框架的前方与所述驾驶舱框架连接;以及行李舱框架,所述行李舱框架适于在所述驾驶舱框架的后方与所述驾驶舱框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舱框架,所述驾驶舱框架包括:左侧围上边梁、右侧围上边梁、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驾驶舱下部框架、前围板、地板面板和后围板,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围上边梁与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前部之间,所述顶盖后横梁连接在所述左侧围上边梁与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后部之间以使所述左侧围上边梁、所述右侧围上边梁、所述顶盖前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共同形成顶盖框架总成,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固定在所述顶盖框架总成的下方,所述前围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前部,所述地板面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底部,所述后围板固定在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的后部;发动机舱框架,所述发动机舱框架适于在所述驾驶舱框架的前方与所述驾驶舱框架连接;以及行李舱框架,所述行李舱框架适于在所述驾驶舱框架的后方与所述驾驶舱框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A柱;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B柱,所述B柱位于所述A柱的后方;驾驶舱左下边梁,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分别与左侧的所述A柱的下端与左侧的所述B柱的下端连接;驾驶舱右下边梁,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分别与右侧的所述A柱的下端与右侧的所述B柱的下端连接;驾驶舱前横梁,所述驾驶舱前横梁分别与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的前端以及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的前端连接;驾驶舱后横梁,所述驾驶舱后横梁分别与所述驾驶舱左下边梁的后端以及所述驾驶舱右下边梁的后端连接;驾驶舱中间横梁,所述驾驶舱中间横梁位于所述驾驶舱前横梁和所述驾驶舱后横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下部框架还包括:驾驶舱连接纵梁,所述驾驶舱连接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连接在所述驾驶舱前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彦明段兴中罗杰唐殿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