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JUKI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8087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31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丰富多彩的前门襟的缝制。缝纫机具备:布料压脚,其保持衣身布料及前门襟布料;布料移动机构,其使布料压脚沿载置衣身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由布料压脚保持的衣身布料及前门襟布料进行落针;切刀机构,其在由布料压脚保持的衣身布料和前门襟布料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控制装置,其对布料压脚、布料移动机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切刀机构进行控制,控制装置对布料移动机构及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对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之间形成切缝,该缝纫机具备:第一折回机构,其将前门襟布料沿第一线迹折回;以及第二折回机构,其将前门襟布料沿第二线迹折回。

Sewing machine

The invention of the rich and colorful front placket sewing. The sewing machine has a cloth presser foot, the body of cloth and cloth cloth front placket; moving mechanism, moving its arbitrary plane carrying along the cloth presser foot body cloth; needle moves up and down, the needle on the cloth presser by keeping clothing fabric and front placket fabric; the cutting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the slit along the fixed direction by the cloth presser foot keep the body of the cloth and the front placket cloth; and the control device, the cloth presser foot, needle cloth moving mechanism, up-down moving mechanism and a cutting mechanism to control the movement of the control device of mechanism moving mechanism and a sewing needle cloth under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first-line and second-line trace trace, to control the cutting mechanism, the slit is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stitch stitch, the sewing machine has a first retrace mechanism, the front placket cloth along The first trace back; and second back mechanism, the front placket fabric along the second trace b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缝纫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行前门襟的缝制的缝纫机。
技术介绍
进行前门襟的缝制的现有的缝纫机1000,如图22所示,具备:缝针上下移动机构1100,其针对配置在衣身布料K的胸部的前门襟布料N,从衣领朝向下方形成两条线迹:切刀机构1200,其在两条线迹之间形成沿着该线迹的切缝;以及布料压脚机构1300,其从上方按压衣身布料K及前门襟布料N,在沿着两条线迹的方向上使衣身布料K及前门襟布料N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0963号公报另外,前门襟的缝制具有下述工序:如图23(A)、图23(B)所示,在衣身布料K的胸部配置前门襟布料N;形成两条线迹n1、n2(图23(C));在线迹n1、n2之间形成切缝c(图23(D));将前门襟布料N的切缝c的两侧的部分分别向衣身布料K的内侧折入(图23(E));以及将各个部分折叠为矩形而进行缝合(图23(F))。由该工序构成的前门襟的缝制是简单的基本型的缝制,上述现有的缝纫机仅能够形成如图23(D)所示的两条线迹n1、n2和切缝c。但是,对前门襟的缝制而言,迫切要求在上述基本型的缝制的基础上将线迹形成得更丰富多彩。例如,存在将线迹n1、n2分别作为折痕而将前门襟布料N的左侧和右侧折回,以将形成在各个折痕的附近的装饰线(Topstitch)形成的方式进行前门襟的缝制的要求,但现有的缝纫机无法进行该缝制。因此,装饰线的形成必须通过其他缝纫机或者手工缝制而进行,无法高效地进行前门襟的缝制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更高效地进行丰富多彩的前门襟的缝制,具有下面的(1)~(7)的任意特征。(1)一种缝纫机,其具备:布料压脚,其保持衣身布料及前门襟布料;布料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布料压脚沿载置所述衣身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由所述布料压脚保持的所述衣身布料及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落针;切刀机构,其在由所述布料压脚保持的所述衣身布料和所述前门襟布料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布料压脚、所述布料移动机构、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及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对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所述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之间形成切缝,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折回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一线迹折回;以及第二折回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线迹折回。(2)在上述(1)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第一缝制控制,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及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所述第一线迹和所述第二线迹;第一折回控制,对所述第一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一线迹折回;第二缝制控制,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和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通过所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前门襟布料的所述第一线迹和通过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一折回线迹;第二折回控制,对所述第二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线迹折回;以及第三缝制控制,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和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通过所述第二折回机构折回的前门襟布料的所述第二线迹和通过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二折回线迹。(3)在上述(2)中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三折回机构,该第三折回机构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折回线迹折回,所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第三折回控制,对所述第三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折回线迹折回;以及切缝形成控制,对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所述衣身布料及所述前门襟布料的所述切缝的形成位置,形成切缝。(4)在上述(3)中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折回机构具有:前门襟布料压脚,其通过下降动作从上方对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按压;以及送风机构,其搭载于该前门襟布料压脚,对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送风。(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回机构具备:前门襟折板,其横穿由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形成位置而进行往复移动;致动器,其成为该前门襟折板的移动的驱动源;以及支撑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折板以能够进行所述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前门襟折板通过去路的移动而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一线迹折回,通过归路的移动而从上方对沿所述第二线迹折回的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按压,所述支撑机构具有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使所述前门襟折板的所述去路的移动在比所述归路的移动低的位置移动。(6)在上述(5)中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回机构具备辅助压脚板,该辅助压脚板相对于位于所述往复移动的开始位置的所述前门襟折板,隔着通过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形成位置而配置,所述支撑机构具备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在不横穿由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形成位置的范围,使所述辅助压脚板与所述前门襟折板联动地往复移动。(7)在上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回机构具有送风机构,该送风机构对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送风。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具备:第一折回机构,其将前门襟布料沿第一线迹折回;以及第二折回机构,其将前门襟布料沿第二线迹折回,因此能够以在各个折痕的附近形成装饰线的方式进行前门襟的缝制,能够应对前门襟的丰富多彩的缝制。另外,本专利技术能够进行当前通过其他工序或手动作业进行的装饰线的形成,因此能够迅速且高效地进行缝制作业。附图说明图1(A)~图1(I)是表示前门襟缝制的各工序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图3是布料压脚的斜视图。图4是第一折回机构的斜视图。图5(A)是前门襟折板51从往复移动的开始位置向右方移动的中途的状态下的第一折回机构50的斜视图,图5(B)是其左侧视图。图6(A)是前门襟折板51朝向往复移动的开始位置向左方移动的中途的状态下的第一折回机构50的斜视图,图6(B)是其左侧视图。图7是夹紧机构的斜视图。图8是支撑框体的斜视图。图9是第三折回机构的斜视图。图10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11是对衣身布料及前门襟布料进行保持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2是第一及第二线迹形成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3是通过第一折回机构实现的前门襟布料的折回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4是第一折回线迹形成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5是通过第二折回机构实现的前门襟布料的折回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6是第二折回线迹形成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7是通过第三折回机构实现的前门襟布料的折回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8是通过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形成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前门襟缝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图2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卷边压脚部件的斜视图。图22是现有的缝纫机的斜视图。图23(A)~图23(F)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进行的前门襟缝制的各工序的说明图。标号的说明10、10B缝纫机12缝针15缝纫机电动机21下板22上板30布料移动机构33X轴电动机34Y轴电动机40切刀机构50第一折回机构51前门襟折板52支撑机构53辅助压脚板54螺旋弹簧55气缸(致动器)56凸轮机构57联动机构60第二折回机构61空气喷出喷嘴(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缝纫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其具备:布料压脚,其保持衣身布料及前门襟布料;布料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布料压脚沿载置所述衣身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由所述布料压脚保持的所述衣身布料及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落针;切刀机构,其在由所述布料压脚保持的所述衣身布料和所述前门襟布料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布料压脚、所述布料移动机构、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及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对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所述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之间形成切缝,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折回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一线迹折回;以及第二折回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线迹折回。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4.20 JP 2016-0841081.一种缝纫机,其具备:布料压脚,其保持衣身布料及前门襟布料;布料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布料压脚沿载置所述衣身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对由所述布料压脚保持的所述衣身布料及所述前门襟布料进行落针;切刀机构,其在由所述布料压脚保持的所述衣身布料和所述前门襟布料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所述布料压脚、所述布料移动机构、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及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对所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所述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之间形成切缝,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折回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一线迹折回;以及第二折回机构,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线迹折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第一缝制控制,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及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所述第一线迹和所述第二线迹;第一折回控制,对所述第一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一线迹折回;第二缝制控制,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和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通过所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前门襟布料的所述第一线迹和通过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一折回线迹;第二折回控制,对所述第二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线迹折回;以及第三缝制控制,对所述布料移动机构和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通过所述第二折回机构折回的前门襟布料的所述第二线迹和通过所述切刀机构实现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二折回线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三折回机构,该第三折回机构将所述前门襟布料沿所述第二折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D·D·阮
申请(专利权)人:JUK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