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4562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2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散热装置,其连接于一发热件的发热面。该散热装置包括底面、顶面、以及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该底面贴近该发热面,该顶面远离该发热面并与底面相对设置。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沿一轴向交错间隔排列于顶面与底面之间,并与顶面和底面共同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各气流通道具有一入风口与一出风口。其中,第一鳍片的面积大于第二鳍片的面积,该第一鳍片沿该轴向投影于该第二鳍片时,第一鳍片具有第一非重叠区以及第二非重叠区,该第一非重叠区位于入风口,且其邻近发热面的宽度大于远离发热面的宽度;该第二非重叠区位于出风口,且其邻近发热面的宽度小于远离发热面的宽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is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heating surface of a heating element. The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omprises a bottom surface, a top surface, and a plurality of first fins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fins. The bottom surface is close to the heating surface, and the top surface is far away from the heating surface and is opposite to the bottom surface. A plurality of first fins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fins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alternately arranged on the top surfac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and the top surfac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to form a plurality of flow channels, the flow channel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and an air outlet. Among them, the first fin fin area more than second area, the first fin along the axial projection on the second fin, the first fin has a first non overlapping area and second non overlapping regions, the first non overlapp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air inlet, and the adjacent heating surface of the heating surface of the width is greater than the width away from the second non overlapping areas; located at the outlet, and the width of the adjacent heating surface of the heating surface of the width less than away from. Th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 heat dissip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鳍片型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的效能提升,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各种散热结构或散热装置也蓬勃发展,其中,现有常见的鳍片型散热装置,其鳍片大多为同一规格,整齐排列,但是其散热效率仍与鳍片的散热面积成正比关系,已不符合目前散热装置朝向轻量化发展但希望散热效率能更加提升的严格标准。另一种现有的鳍片型散热装置,如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所专利技术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第M270414号专利,是将两种大小不同的鳍片依序交错排列,使入风口的风阻得以降低后,让外部气流更容易进入散热装置,达到增进散热效率及降低整体重量的功效。虽然上述交错式的设计已改善现有鳍片型散热装置的缺点,但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仍潜心研究,希望在原有基础架构下,提出更新的改良与设计,让外部气流不但容易进入散热装置,且更容易被引导往发热面的方向前进,进而带走发热件所产生的热。此外,当气流通过散热装置后,若能尽速被导引往远离发热面的方向离开散热装置,让散热效率也能更加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令外部气流容易进入散热装置,并且更容易被引导往发热面的方向前进,进而更有效率的带走发热件所产生的热。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令气流通过散热装置后,能被导引往远离发热面的方向离开散热装置,以提升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连接于一发热件的一发热面上,用以接收一外部气流进入,并由该外部气流带走该发热件所产生的热能,该散热装置包括底面、顶面以及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该底面贴近该发热面;该顶面远离该发热面并与该底面相对设置;该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沿一轴向交错间隔排列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并与该顶面和该底面共同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各气流通道具有一入风口与一出风口;其中,该第一鳍片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鳍片的面积,并且该第一鳍片沿该轴向投影于该第二鳍片时,该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非重叠区与一第二非重叠区,该第一非重叠区位于该入风口,而该第一非重叠区邻近该发热面的宽度大于远离该发热面的宽度;该第二非重叠区位于该出风口,且该第二非重叠区邻近该发热面的宽度小于远离该发热面的宽度。较佳地,该第二鳍片与相邻的该第一鳍片,共同在该入风口形成第一凹陷空间,使该外部气流藉由该第一凹陷空间而往该发热面方向流入该散热装置;该第二鳍片与相邻的该第一鳍片,共同在该出风口形成第二凹陷空间,用以使该外部气流通过该散热装置时,藉由该第二凹陷空间而往远离该发热面的方向流出。较佳地,该第一鳍片与该第二鳍片还包含折片,该多个折片排列形成该底面与该顶面。较佳地,该多个第一鳍片为矩形,而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内角不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热管,该热管穿设连接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之间。较佳地,该热管的一端部邻近该发热面,而另一端部则远离该发热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连接于一发热件的一发热面上,用以接收一外部气流进入,并由该外部气流带走该发热件所产生的热能,该散热装置包括底面、顶面以及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该底面贴近该发热面;该顶面远离该发热面并与该底面相对设置,该顶面与底面之间具有一中央切面,该中央切面与该顶面及该底面的距离相同;该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沿一轴向交错间隔排列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并与该顶面和该底面共同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各气流通道具有一入风口与一出风口;其中,该第一鳍片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鳍片的面积,并且该第一鳍片沿该轴向投影于该第二鳍片时,该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非重叠区与一第二非重叠区,该第一非重叠区位于该入风口,该第二非重叠区位于该出风口,该中央切面将该第一非重叠区区分为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邻近该底面,该第二区域邻近该顶面,该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该第二区域的面积;该中央切面将该第二非重叠区域区分为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该第三区域邻近该底面,该第四区域邻近该顶面,该第三区域的面积小于该第四区域的面积。较佳地,该第二鳍片与相邻的该第一鳍片,共同在该入风口形成第一凹陷空间,使该外部气流藉由该第一凹陷空间而往该发热面方向流入该散热装置;该第二鳍片与相邻的该第一鳍片,共同在该出风口形成第二凹陷空间,用以使该外部气流通过该散热装置时,藉由该第二凹陷空间而往远离该发热面的方向流出。较佳地,该第一鳍片与该第二鳍片还包含折片,该多个折片排列形成该底面与该顶面。较佳地,该多个第一鳍片为矩形,而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内角不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较佳地,该散热装置还包括热管,该热管穿设连接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之间。较佳地,该热管的一端部邻近该发热面,而另一端部则远离该发热面。本专利技术藉由增设两个非重叠区,用以降低散热装置的第一凹陷空间的入口压降与第二凹陷空间的出口压降,利于外部气流流入散热装置内,而提升外部气流的气流速度与气流流量,进而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系数。再者,因外部气流的气流速度与气流流量得到提升,亦可增设第二鳍片组以增加整体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抑或是增设多个热管于散热装置内,用以提升散热装置的导热效率,进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效率。且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鳍片的第一非重叠区设计在第一凹陷空间,接近于发热面,而第二非重叠区则设计在第二凹陷空间,远离发热面,除了帮助风于散热装置内的外部气流导流,使得气流通过散热装置后能被导引往远离发热面的方向离开散热装置,以提升散热效率,亦于高温的第二凹陷空间保留第一鳍片及第二鳍片与发热面的接触帮助整体散热。附图说明图1A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专利技术概念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实施结构分解图。图1C为图1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非重叠区及第二非重叠区示意图。图1D为图1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外部气流导流方向示意图。图2A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专利技术概念的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实施结构分解图。图2C为图2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非重叠区及第二非重叠区示意图。图3A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专利技术概念的散热装置并增加热管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部分实施结构透视图。图3C为图3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非重叠区及第二非重叠区示意图。图4A为应用两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专利技术概念的散热鳍片组以形成散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中不包含折片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考各实施例图中所示的三轴方向,在此先定义X轴方向为散热装置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为散热装置的左右方向,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各鳍片依序交错间隔排列而组成散热装置的轴向;Z轴方向则为散热装置的上下方向,本专利技术在说明时,将发热件相对地设置在散热装置的下方以方便解说,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A至图1C,图1A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散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实施结构分解图。图1C为图1A所示散热装置中,面积较大的第一鳍片,沿Y轴向而投影于面积较小的第二鳍片时,所具有的第一非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连接于一发热件的一发热面上,用以接收一外部气流进入,并由该外部气流带走该发热件所产生的热能,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底面,贴近该发热面;顶面,远离该发热面并与该底面相对设置;以及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沿一轴向交错间隔排列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并与该顶面和该底面共同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各气流通道具有一入风口与一出风口;其中,该第一鳍片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鳍片的面积,并且该第一鳍片沿该轴向投影于该第二鳍片时,该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非重叠区与一第二非重叠区,该第一非重叠区位于该入风口,而该第一非重叠区邻近该发热面的宽度大于远离该发热面的宽度;该第二非重叠区位于该出风口,且该第二非重叠区邻近该发热面的宽度小于远离该发热面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5.23 TW 105115970;2016.04.01 US 62/316,9541.一种散热装置,连接于一发热件的一发热面上,用以接收一外部气流进入,并由该外部气流带走该发热件所产生的热能,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底面,贴近该发热面;顶面,远离该发热面并与该底面相对设置;以及多个第一鳍片与多个第二鳍片,沿一轴向交错间隔排列于该顶面与该底面之间,并与该顶面和该底面共同形成多个气流通道,各气流通道具有一入风口与一出风口;其中,该第一鳍片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鳍片的面积,并且该第一鳍片沿该轴向投影于该第二鳍片时,该第一鳍片具有一第一非重叠区与一第二非重叠区,该第一非重叠区位于该入风口,而该第一非重叠区邻近该发热面的宽度大于远离该发热面的宽度;该第二非重叠区位于该出风口,且该第二非重叠区邻近该发热面的宽度小于远离该发热面的宽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鳍片与相邻的该第一鳍片,共同在该入风口形成第一凹陷空间,使该外部气流藉由该第一凹陷空间而往该发热面方向流入该散热装置;该第二鳍片与相邻的该第一鳍片,共同在该出风口形成第二凹陷空间,用以使该外部气流通过该散热装置时,藉由该第二凹陷空间而往远离该发热面的方向流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鳍片与该第二鳍片还包含折片,该多个折片排列形成该底面与该顶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为矩形,而该多个第二鳍片为内角不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括热管,该热管穿设连接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与该多个第二鳍片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一端部邻近该发热面,而另一端部则远离该发热面。7.一种散热装置,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恒隆周建车
申请(专利权)人: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