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41361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06: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固体杂质过滤池和絮凝沉淀装置,所述固体杂质过滤池通过混料器与絮凝沉淀装置连接,混料器上设置有原水进入管、处理水进入管和混料出水管,所述原水进入管与固体杂质过滤池出水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絮凝机构、降温机构、沉淀机构和微絮体捕捉机构。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预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处理渗透液,大大提高了预处理的处理效率,经预处理后的渗透液中重金属明显减少,COD含量大大降低,提高渗透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污泥生物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The liquid into the treatment tank control system and pretreatment methods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plant in penetra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liquid into the regulating system and processing method of pool pretreatment penetration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plant, the pretreatment system, including solid impurity filter and flocculation precipitation device, the solid impurity filter by connecting the mixer and flocculating settling device, mixer is arranged on the water inlet pipe, inlet pipe and mixing the material outlet pipe of water treatment, the raw water enters the tube and solid impurities filtration tank connection, the flocculation flocculation mechanism and a connecting device sequentially comprises a cooling mechanism, precipitation mechanism and micro floc capture mechanism. The invention of the pretreatm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permeate, greatly improving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 of heavy metals by pretreatment, permeate after pretreatment decreased, COD content is greatly reduced, improving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leachate,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subsequent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slu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固废物渗透液处理
,具体涉及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固废物的产量越来越大,固废物的处置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城市固废物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生活固废物侵占大量土地,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条件,城市生活固废物已成为非常突出的一个城市环境问题而且阻碍城市的建设发展。因而,生活固废物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界性难题。城市固废物处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厌氧发酵、热解等,而固废物填埋法由于具有技术成熟、处理费用低、管理和运输方便等优点而在固废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生填埋存在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固废物渗透液的处理问题。固废物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和降水渗流作用,会产生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即渗透液。固废物的渗透液中的有机物可分为三种,即低分子量的脂肪酸、中等分子量的灰黄霉酸类物质和高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类物质、腐殖质类。对固废物渗透液进行无害化处理通常要依次经过预处理、调节池调节处理和污泥生物处理的步骤。其中,预处理主要起到减少重金属以及降低COD等作用,从而提高渗透液的可生化性,以改善后续工艺的运行状况。然而随着填埋场地使用年数的增加,渗透液中高分子量有机物比例不断提高,水质越来越复杂,污染物浓度提高并且变化范围大,渗透液毒性大,含有多种对生物有害有毒金属离子和大量病原菌,此种晚期渗透液可生化性极差,因此对这种晚期渗透液进行无害化处理非常困难。目前对晚期渗透液所使用的预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处理效率低,不能有效减少重金属以及降低COD,预处理后渗透液中难降解物质含量高,使得预处理后的渗透液进行污泥生物处理时,造成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渗透液出水COD很难达标,导致处理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渗透液预处理的处理效率低、处理效果差以及对后续处理工艺造成影响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预处理的处理效率,经预处理后的渗透液中重金属明显减少,COD含量大大降低,提高渗透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污泥生物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包括固体杂质过滤池和絮凝沉淀装置,所述固体杂质过滤池通过混料器与絮凝沉淀装置连接,混料器上设置有原水进入管、处理水进入管和混料出水管,所述原水进入管与固体杂质过滤池出水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絮凝机构、降温机构、沉淀机构和微絮体捕捉机构,所述絮凝机构包括外絮凝筒体、设置在外絮凝筒体内的内絮凝筒体以及覆盖在内絮凝筒体上的筒盖,所述外絮凝筒体的顶部端面与内絮凝筒体的顶部端面通过封闭板连接,从而使外絮凝筒体、内絮凝筒体和封闭板之间形成加热腔体,且加热腔体内循环流动有由换热器所提供的蒸汽,所述筒盖上穿设有絮凝剂进入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混料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底端伸入至内絮凝筒体的底部,筒盖下方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多个柔性搅拌带,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降温筒、设置在降温筒上方的喷水管和设置在降温筒下部的第二排水管,所述喷水管的一端通过水泵与第一排水管的顶端连接,喷水管的另一端封闭,且喷水管的两侧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从而使由排水通孔排出的水在空中降温后落入降温筒内,所述沉淀机构包括沉淀筒以及设置在沉淀筒上的第三进水管和第三排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排水管连接,所述沉淀筒底部铺设有吸附层,吸附层上方设置有防止填料流失的钢网,所述第三排水管通过两个支管分别将沉淀筒上方的处理水送入至处理水进入管和微絮体捕捉机构,所述微絮体捕捉机构包括捕捉池以及分别设置在捕捉池两端的第四进水管和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通过所述支管与第三排水管连接,所述捕捉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拦截区和第二拦截区,所述第一拦截区内设置有多个微絮体拦截斜管,所述第二拦截区内设置有多个拦截网。所述固体杂质过滤池包括池体,池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栅格板和过滤网,所述栅格板和过滤网呈平行设置且均沿水平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固体杂质过滤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池体两端,进水口位于栅格板上方且靠近栅格板位置高的一端,出水口位于过滤网下方且靠近过滤网位置低的一端。所述外絮凝筒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均与加热腔体相连通的蒸汽进管和蒸汽出管,蒸汽进管与换热器壳程的蒸汽出口连接,蒸汽出管与换热器壳程的蒸汽入口连接,换热器壳程内的蒸汽由其管程内的热水加热,所述外絮凝筒体内壁上沿加热腔体中蒸汽的流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板,所述内絮凝筒体外壁上沿加热腔体中蒸汽的流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导流板,所述多个第一导流板和多个第二导流板间隔交叉设置。所述处理水进口上设置有流量调节阀。所述吸附层由硅藻土制成。利用上述的一种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进行预处理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渗透液送入固体杂质过滤池中进行过滤从而除去渗透液中的固体悬浮物和杂质,然后将渗透液引入混料器并在混料器中与经过固体杂质过滤池、絮凝机构、降温机构和沉淀机构处理后处理水按照7-9:2-4的比例混合后将混合液送入絮凝机构的内絮凝筒体内,再向内絮凝筒体加入絮凝剂,在25-28℃温度下搅拌10-15min使渗透液中形成絮凝体,再将渗透液由喷水管喷出,喷出的渗透液在空中降温后落入降温筒内并继续进行絮凝,再将渗透液由降温筒内引入沉淀筒,从而初次除去絮凝体,最后将初次除去絮凝体的处理水送入捕捉池并依次经过微絮体拦截斜管和拦截网的拦截再次进一步除去絮凝体。所述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处理效率高,尤其适用于处理晚期渗透液,处理效果好。预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絮凝沉淀装置不仅使絮凝剂发挥最优絮凝效果,并且使絮凝速度提高,絮凝物去除率提高。渗透液和絮凝剂在絮凝机构内混合并由加热腔体内的蒸汽对其进行加热,使内絮凝筒体中的混合料在25-28℃温度下搅拌,提高了絮凝剂的水解速度,使絮凝剂作用效果显著提升,在25-28℃温度下渗透液耗滞系数小,阻力减小,絮凝剂和渗透液碰撞次数增多,使絮凝剂和渗透液快速混合,形成的絮凝物所需时间减少,絮凝剂和渗透液在搅拌轴的搅拌下快速混合,搅拌轴上设有多个柔性搅拌带,使絮凝剂均匀地扩散到渗透液中,在保持搅拌作用的同时防止将已形成的絮凝体打碎。絮凝剂和渗透液在絮凝机构混合充分后经降温机构降温,防止温度过高所形成的絮凝体细小而松散,从而使所形成的絮凝体更加稳定,絮团紧密,易于沉降。渗透液中形成絮凝体后进入沉淀机构,从而初次除去大体积的絮凝体。本专利技术增设了微絮体捕捉机构,从而进一步除去体积较小的絮凝体,因而大大地提高和稳定了渗透液的处理效果。经预处理后的渗透液中重金属明显减少,COD含量大大降低,提高渗透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污泥生物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方便渗透液后续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操作。利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后的渗透液再进行活性污泥法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包括固体杂质过滤池(1)和絮凝沉淀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杂质过滤池(1)通过混料器(3)与絮凝沉淀装置(2)连接,混料器(3)上设置有原水进入管(301)、处理水进入管(302)和混料出水管(303),所述原水进入管(301)与固体杂质过滤池(1)出水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装置(2)包括依次连接的絮凝机构(201)、降温机构(202)、沉淀机构(203)和微絮体捕捉机构(204),所述絮凝机构(201)包括外絮凝筒体(2011)、设置在外絮凝筒体(2011)内的内絮凝筒体(2012)以及覆盖在内絮凝筒体(2012)上的筒盖(2013),所述外絮凝筒体(2011)的顶部端面与内絮凝筒体(2012)的顶部端面通过封闭板连接,从而使外絮凝筒体(2011)、内絮凝筒体(2012)和封闭板之间形成加热腔体,且加热腔体内循环流动有由换热器所提供的蒸汽,所述筒盖(2013)上穿设有絮凝剂进入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混料出水管(303)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底端伸入至内絮凝筒体(2012)的底部,筒盖(2013)下方设置有搅拌轴(2018),搅拌轴(2018)上设有多个柔性搅拌带(2019),所述降温机构(202)包括降温筒(2021)、设置在降温筒(2021)上方的喷水管(2022)和设置在降温筒(2021)下部的第二排水管,所述喷水管(2022)的一端通过水泵与第一排水管的顶端连接,喷水管(2022)的另一端封闭,且喷水管(2022)的两侧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2023),从而使由排水通孔(2023)排出的水在空中降温后落入降温筒(2021)内,所述沉淀机构(203)包括沉淀筒(2031)以及设置在沉淀筒(2031)上的第三进水管和第三排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排水管连接,所述沉淀筒(2031)底部铺设有吸附层(2032),吸附层(2032)上方设置有防止填料流失的钢网(2033),所述第三排水管通过两个支管分别将沉淀筒(2031)上方的处理水送入至处理水进入管(302)和微絮体捕捉机构(204),所述微絮体捕捉机构(204)包括捕捉池(2041)以及分别设置在捕捉池(2041)两端的第四进水管和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通过所述支管与第三排水管连接,所述捕捉池(2041)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拦截区和第二拦截区,所述第一拦截区内设置有多个微絮体拦截斜管(2042),所述第二拦截区内设置有多个拦截网(204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废处理厂中渗透液入调节池前预处理系统,包括固体杂质过滤池(1)和絮凝沉淀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杂质过滤池(1)通过混料器(3)与絮凝沉淀装置(2)连接,混料器(3)上设置有原水进入管(301)、处理水进入管(302)和混料出水管(303),所述原水进入管(301)与固体杂质过滤池(1)出水口连接,所述絮凝沉淀装置(2)包括依次连接的絮凝机构(201)、降温机构(202)、沉淀机构(203)和微絮体捕捉机构(204),所述絮凝机构(201)包括外絮凝筒体(2011)、设置在外絮凝筒体(2011)内的内絮凝筒体(2012)以及覆盖在内絮凝筒体(2012)上的筒盖(2013),所述外絮凝筒体(2011)的顶部端面与内絮凝筒体(2012)的顶部端面通过封闭板连接,从而使外絮凝筒体(2011)、内絮凝筒体(2012)和封闭板之间形成加热腔体,且加热腔体内循环流动有由换热器所提供的蒸汽,所述筒盖(2013)上穿设有絮凝剂进入管、第一进水管和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混料出水管(303)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底端伸入至内絮凝筒体(2012)的底部,筒盖(2013)下方设置有搅拌轴(2018),搅拌轴(2018)上设有多个柔性搅拌带(2019),所述降温机构(202)包括降温筒(2021)、设置在降温筒(2021)上方的喷水管(2022)和设置在降温筒(2021)下部的第二排水管,所述喷水管(2022)的一端通过水泵与第一排水管的顶端连接,喷水管(2022)的另一端封闭,且喷水管(2022)的两侧开设有多个排水通孔(2023),从而使由排水通孔(2023)排出的水在空中降温后落入降温筒(2021)内,所述沉淀机构(203)包括沉淀筒(2031)以及设置在沉淀筒(2031)上的第三进水管和第三排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与第二排水管连接,所述沉淀筒(2031)底部铺设有吸附层(2032),吸附层(2032)上方设置有防止填料流失的钢网(2033),所述第三排水管通过两个支管分别将沉淀筒(2031)上方的处理水送入至处理水进入管(302)和微絮体捕捉机构(204),所述微絮体捕捉机构(204)包括捕捉池(2041)以及分别设置在捕捉池(2041)两端的第四进水管和第四排水管,所述第四进水管通过所述支管与第三排水管连接,所述捕捉池(2041)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拦截区和第二拦截区,所述第一拦截区内设置有多个微絮体拦截斜管(2042),所述第二拦截区内设置有多个拦截网(204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