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1025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0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减少液体向半透膜的附着的罐。墨液罐(100)具备前壁(101)、后壁(110)、积存墨液的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大气连通路(171、172、173)、将第一墨液室(131)与大气连通路(171)连通的开口(174)、将第一墨液室(131)与第二墨液室(132)连通的开口(145)、将大气连通路(173)与墨液罐(100)的外部连通的大气开放口(187)、以及贴附于围壁(182)而将大气连通路(173)中的墨液的流通闭塞的半透膜(183)。在前壁(101)构成墨液罐(100)的上部且后壁(110)构成墨液罐(100)的下部的状态下,在第一墨液室(131)及第二墨液室(132)中积存有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墨液时,半透膜(183)位于比该最大量的墨液的液面靠上方处。

pot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can reduce the liquid to the semipermeable membrane attached to the tank. The ink tank (100) with anterior wall (101), posterior wall (110), the first ink chamber of the ink reservoir (131) and two ink chamber (132), air (171, 172, even the channel 173), the first ink chamber (131) and 171 (even the atmospheric pathway) opening communicating (174), the first ink chamber (131) and second ink chamber (132) communicating openings (145), the atmospheric pathway (173) and even the ink tank (100) communicated with the outside atmosphere open mouth (187), and attached to the wall (182) the atmosphere even pathway (173) in the circulation of ink membrane occlusion (183). On the front wall (101) of the ink tank (100) of the upper and posterior wall (110) of the ink tank (100)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ate, in the first ink chamber (131) and two ink chamber (132) in the maximum allowable accumulated ink accumulated at the semipermeable membrane (183) in the most extensive than the level of the ink on the ab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通过液体注入口补充液体的罐。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打印机,其具有能够补充墨液的罐和将从该罐供给的墨液从喷嘴喷出而向纸张记录图像的记录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当罐内的墨液被消耗后,使用者能够从罐的液体注入口补充积存于瓶的墨液。在罐设置有用于使罐内的墨液向罐的外部流出而向记录头流通的墨液流出口。在罐设置有用于将罐内的压力维持为大气压的大气开放口。另外,有时在从罐内到达大气开放口为止的大气流路上设置半透膜。半透膜通常是指对于溶液、气体混合物等而言使成分的一部分通过而不使其他成分通过的膜。但是,在大气流路中使用的半透膜是指使气体通过但不使液体通过的膜。由此,即使假设罐的姿势改变而罐成为了倒立状态或倾斜状态的情况下,也可防止积存于罐的墨液从大气开放口向罐的外部漏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13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当在罐成为了倒立状态或倾斜状态的情况下半透膜被墨液润湿时,半透膜可能会被墨液闭塞。当半透膜被墨液闭塞时,墨液可能会不再使气体通过。其结果,罐内的压力可能无法维持为大气压。另外,在罐中装有墨液的状态下运送打印机时打印机发生倾斜或在罐中装有墨液的状态下修理打印机时等,罐可能会倾斜。当罐倾斜时,积存于罐的墨液可能会通过墨液流出口而漏出。希望将罐构成为,即使在假设从罐漏出了墨液的情况下,墨液的泄漏量也能够尽可能少。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情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罐的姿势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减少液体向半透膜的附着的罐。另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前述情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从罐漏出了墨液的情况下,也能减少墨液的泄漏量的罐。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上述罐具有壳体,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第一端的第一壁、在上述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与上述第一端对向的第二端且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壁分离的第二壁、积存液体的第一积存室、积存液体的第二积存室及连通路,上述壳体还具备:液体注入口,向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注入液体;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连通路连通;第二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大气开放口,将上述连通路与上述罐的外部连通;半透膜,设置于上述连通路,将上述连通路中的液体的流通闭塞;及液体流出口,使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的液体朝向上述液体消耗部流出。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使用姿势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半透膜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积存于第一积存室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口向连通路流入。流入到连通路的液体能够通过大气开放口向罐的外部流出。此时,设置于连通路的半透膜有可能被液体润湿。但是,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壁构成罐的上部且第二壁构成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半透膜位于比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能够减少在该状态下半透膜被连通路内的液体润湿的可能性。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连通路互相连通。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使用姿势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连通路在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下方处与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的双方连通。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壁构成罐的上部且第二壁构成罐的下部的状态下,液体能够在连通路、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之间流通。由此,能够使连通路内的液体向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的双方流通,所以能够降低连通路内的液体的液面。其结果,能够减少半透膜被连通路内的液体润湿的可能性。上述连通路具备:第一通路,经由上述第一连通口与上述第一积存室连通,在具有第一方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和第二通路,与上述第一通路连通,在具有与第一方向及铅垂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上述半透膜设置于该第二通路。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使用姿势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第二通路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一壁构成罐的上部且第二壁构成罐的下部的状态下,第二通路位于比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能够减少在该状态下半透膜被连通路内的液体润湿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上述结构,为了使第一积存室内的液体到达半透膜,在连通路内流通的液体需要从第一方向向第二方向转弯。由此,在罐的姿势发生了改变时,能够降低液体到达半透膜的可能性。其结果,能够减少半透膜被连通路内的液体润湿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的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上述罐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第一壁,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第一端;第二壁,在该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与该第一端对向的第二端,且在水平方向上与该第一壁分离;第一积存室,积存液体;第二积存室,积存液体,且由该第二壁区划;及大气连通路,将该第一积存室及该第二积存室向大气开放。上述壳体具备:液体注入口,向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注入液体;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及液体流出口,将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罐的外部连通。在上述使用姿势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最小量的液体以上且最大量的液体以下的量的液体。上述最小量的液体是在上述使用姿势下需要补充液体的量的液体。上述最大量的液体是在上述使用姿势下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上述最大量的液体时,在铅垂方向上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倾倒姿势下,上述连通口位于比上述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上述最小量的液体时,在上述倾倒姿势下,上述液体流出口位于比上述最小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根据上述结构,在倾倒姿势下,连通口位于比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在倾倒姿势下,积存于第一积存室的液体不会向第二积存室流入。因此,积存于第一积存室的液体不会通过液体流出口向罐的外部流出。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结构,在倾倒姿势下,能够将向罐的外部流出的液体减少与积存于第一积存室的液体量相应的量。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在倾倒姿势下,液体流出口位于比最小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因此,在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最小量的液体的情况下,在倾倒姿势下,该最小量的液体不会通过液体流出口向罐的外部流出。另外,在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比该最小量多的液体的情况下,在倾倒姿势下,积存于第二积存室的液体中的位于比液体流出口靠下方处的液体不会通过液体流出口向罐的外部流出。由上可知,根据上述结构,在具备第一积存室及第二积存室的罐中,能够防止积存于第一积存室的液体通过液体流出口向罐的外部漏出,并且减少积存于第二积存室的液体通过液体流出口向罐的外部漏出的量。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上述最大量的液体时,在上述倾倒姿势下,上述液体流出口位于比上述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根据上述结构,无论积存于第二积存室的液体的量如何,都能防止在倾倒姿势下积存于第二积存室的液体通过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其中,具有壳体,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第一端的第一壁、在上述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与上述第一端对向的第二端且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壁分离的第二壁、积存液体的第一积存室、积存液体的第二积存室及连通路,上述壳体还具备:液体注入口,向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注入液体;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连通路连通;第二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大气开放口,将上述连通路与上述罐的外部连通;半透膜,设置于上述连通路,将上述连通路中的液体的流通闭塞;及液体流出口,使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的液体朝向上述液体消耗部流出,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半透膜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31 JP 2016-073429;2016.06.30 JP 2016-130801.一种罐,安置于具有液体消耗部的装置,其中,具有壳体,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罐的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第一端的第一壁、在上述使用姿势下构成上述罐的与上述第一端对向的第二端且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壁分离的第二壁、积存液体的第一积存室、积存液体的第二积存室及连通路,上述壳体还具备:液体注入口,向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注入液体;第一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连通路连通;第二连通口,将上述第一积存室与上述第二积存室连通;大气开放口,将上述连通路与上述罐的外部连通;半透膜,设置于上述连通路,将上述连通路中的液体的流通闭塞;及液体流出口,使积存于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的液体朝向上述液体消耗部流出,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半透膜位于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上方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上述第二积存室与上述连通路互相连通,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且上述第二壁构成上述罐的下部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中积存有在上述使用姿势的上述罐内容许积存的最大量的液体时,上述连通路在比该最大量的液体的液面靠下方处与上述第一积存室及上述第二积存室的双方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罐,上述连通路具备:第一通路,经由上述第一连通口与上述第一积存室连通,在具有第一方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和第二通路,与上述第一通路连通,在具有与上述第一方向及铅垂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上述半透膜设置于该第二通路,在上述第一壁构成上述罐的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野太一川越政子刑部吉记林雅洋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