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性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402546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0 1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性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面:(1)晾晒,对秸秆喷洒次氯酸钠杀菌,晾晒至水分为20%‑24%;(2)粉碎,将秸秆粉碎至1‑2cm长度;(3)秸秆氨化,向秸秆中加入7%‑9%磁化氨水,进行氨化工艺处理;(4)菌液配制,在恒温条件培养,制得多酶糖化菌液;(5)多酶菌发酵,向秸秆中加入15%‑17%的多酶糖化菌液,进行有氧发酵和无氧发酵,循环进行2次;(6)烘干、粉化,低温烘干,并粉碎至可过40目筛网;(7)饲料颗粒,将秸秆粉与主饲料混合,经过饲料制粒机,制成颗粒状饲料。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氨化和多酶菌发酵的秸秆,与主饲料配制,可促进消化吸收和生长;同时,也解决了秸秆饲料深度加工和利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性的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蓄畜饲料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性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秸秆,是指成熟后农作物茎叶部分,我国秸秆主要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等农作物,农作物种植面积大,收割后秸秆量大,秸秆的处理已成为农业生产、生活以及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在广大农村对有机肥发酵技术普及率低,用于有机发酵的秸秆量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遗留温度,大多采取秸秆焚烧处理,而焚烧后产生的大量烟尘和颗粒,导致环境恶化,形成雾霾天气,能见度低,给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安全隐患。秸秆中富含粗纤维、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营养物质,既可做生物有机肥料,也可作为饲料的配制成分。秸秆的传统加工方式,一般采用碎化或发酵,由于秸秆中含有粗纤维和抗营养因子,简单的碎化和发酵,不能对粗纤维进行有效分解,秸秆中营养成分,蓄畜很难吸收利用,促进蓄畜生长不明显。而传统秸秆发酵饲料,通过发酵剂添加,可促进秸秆中部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但是发酵后的饲料中益生菌微生物含量低,不能对蓄畜肠道吸收起到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问题:秸秆利用方面,我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性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晾晒:将收割后的秸秆,喷洒4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并在太阳下晾晒3‑4天,干燥至水分含量为20%‑24%;(2)粉碎:使用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1‑2cm长度;(3)秸秆氨化:向粉碎后秸秆中加入7%‑9%磁化氨水,均匀搅拌混合后,置于高温蒸锅中,关闭锅盖,进行氨化工艺:开始阶段,高温蒸锅温度95℃‑98℃,蒸煮时间2‑3h,其中氨气可通过循环管道重新进入蒸锅中;将蒸锅温度提升至73℃‑76℃,蒸煮时间6‑8h;(4)菌液配制:根据质量向无菌水中加入米粉、淀粉酶、蔗糖和多酶糖化菌,均匀混合后,在恒温条件培养,制得多酶糖化菌液;(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秸秆饲料营养性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晾晒:将收割后的秸秆,喷洒4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并在太阳下晾晒3-4天,干燥至水分含量为20%-24%;(2)粉碎:使用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1-2cm长度;(3)秸秆氨化:向粉碎后秸秆中加入7%-9%磁化氨水,均匀搅拌混合后,置于高温蒸锅中,关闭锅盖,进行氨化工艺:开始阶段,高温蒸锅温度95℃-98℃,蒸煮时间2-3h,其中氨气可通过循环管道重新进入蒸锅中;将蒸锅温度提升至73℃-76℃,蒸煮时间6-8h;(4)菌液配制:根据质量向无菌水中加入米粉、淀粉酶、蔗糖和多酶糖化菌,均匀混合后,在恒温条件培养,制得多酶糖化菌液;(5)多酶菌发酵:按照多酶糖化菌液与秸秆质量比15%-17%的量,混合均匀,倒入滚筒发酵罐中,进行多酶菌发酵:有氧发酵阶段,发酵温度32℃-36℃,空气通入量2-3L/min,滚筒转速30-40转/min,发酵时间12-16h;厌氧发酵阶段,补充加入1%质量的发酵剂和0.5%质量的混合酶,关闭空气阀,抽取发酵罐内空气,厌氧发酵温度26℃-29℃,滚筒转速25-30转/min,发酵时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家友席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和盛伟业饲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