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8249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15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它包括有PWM芯片U1、光耦U3、TL431 U8,及功率部分器件:变压器T1、MOS管Q1、二极管D8 D12、桥堆DB1、电解电容EC1 EC4 EC5 EC6等构成。电阻R33 R34 R36 R37、光耦U3及TL431 U8组成AC‑DC部分的稳压。电阻R35、电容C17、C4组成环路的补偿调节,经光耦U3内部的光敏三极管反馈至U1_2。变压器绕组T1B的电压通过电阻R4 R5、电容C3连接至U1_1组成去磁及过压检测电路。电阻R10通过检测变压器绕组TIA的峰值电流,经电容C5去耦后连接至U1_3作电流检测,使PWM芯片U1工作在轻载跳周期模式或重载正常工作模式。

The application circuit of AC DC and DC DC dual switch power supply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the application circuit of AC DC and DC DC dual switch power supply, which comprises a PWM chip U1, U3, TL431 optocoupler U8, and power devices: transformer T1, MOS Q1, D8 D12 tube diode bridge rectifier, DB1, electrolytic capacitor EC1 EC4 EC5 EC6. R33 R34 R36 resistance R37, TL431 optocoupler U3 and U8 AC part DC regulator. The resistor R35, capacitor C17 and C4 constitute the compensation regulation of the loop and feedback to the U1_2 through the photosensitive triode inside the optocoupler U3. The voltage transformer winding T1B through the resistor R4 R5, a capacitor C3 connected to the U1_1 composition of demagnetization and overvoltage detection circuit. Resistor R10 detects the peak current of the transformer winding TIA, and then is connected to the U1_3 for current detection by decoupling the capacitor C5, so that the PWM chip U1 works in the light load skip cycle mode or the heavy load normal operation m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
,尤其是指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AC-DC电路和DC-DC电路是分开的,其占用空间大,操作、控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使用效果好的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它由AC-DC部份和DC-DC部分构成,AC-DC部份包括有第一PWM芯片、光耦、稳压源、变压器、第三电容、第五电阻,其中,第三电容、第五电阻并联,并联后的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第一PWM芯片的第1脚连接后再分别与第四二极管、第四电阻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的第2脚与第三光耦一端相连接,第三光耦另一端接模拟地,第三光耦上并联有第四电容,第一PWM芯片的第3脚分别与第五电容、第十电阻一端连接,第五电容另一端接模拟地,第十电阻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一MOS管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的第5脚分别与第七电容、第四三极管、第七电阻一端相连接,第七电容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一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另一端分别与第八电容、第十二电阻一端相连接,第八电容另一端接模拟地,第十二电阻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容一端、放大器的第3脚相连接,放大器的第2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第十三电阻一端相连接,第十三电阻另一端分别与放大器的第1脚、第十五电阻一端相连接,第十五电阻另一端依次与第十六电阻、第十一电容一端连接后与可控硅相连接,第十六电阻、第十一电容另一端互联后接模拟地并与可控硅相连接,可控硅与第五光耦一端连接,第五光耦另一端与第三十八电阻一端相连接,第三十八电阻另一端接直流电压;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另一端相互连接后分别与第一MOS管、第五二极管相连接,第八电阻与第四三极管相连接,第一MOS管与第一变压器的第1脚相连接,第五二极管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另一端连接后分别与第四光耦、第三二极管、第六电容一端相连接,第六电容另一端与第四光耦连接后接模拟地,第三二极管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第一稳压管、第五三极管相连接,第一稳压管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第三电解电容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第三电解电容另一端互连后分别与第五三极管、第一PWM芯片的第6脚相连接,第一PWM芯片的第6脚上连接有第六二极管,第六二极管与第一PWM芯片的第8脚连接后与第二电阻一端连接,第五三极管依次与第六电阻、第二电解电容、第二二极管相连接,第二二极管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另一端、第二变压器相连接;电源输入端连接有第一桥式整流,第一桥式整流输出端依次与第一电解电容、第一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连接后与第一变压器的第2脚相连接,第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另一端与第一电容另一端连接后与第一二极管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1脚连接后与第一MOS管相连接。所述的DC-DC部分包括有第七电解电容、第八二极管、第二MOS管,其中,第二MOS管一端分别与第一变压器的第5脚、第十二二极管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第6脚依次与第八二极管、第七电解电容一端连接后连接Vin+脚,第七电解电容另一端连接有Vin-脚,Vin-脚与第七电解电容连接后再依次与第二十三电阻、互感器绕组的第4脚、第2脚连接后与第八二极管另一端连接,互感器绕组的第1脚与第二MOS管相连接,互感器绕组的第3脚与第二十三电阻另一端连接后与第九二极管一端连接,第九二极管另一端与第二十一电阻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连接后与第二十五电阻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与第二十六电阻一端连接后再分别与第二PWM芯片的第3脚、第十五电容一端相连接,第二十六电阻另一端与第六三极管射极连接,第二PWM芯片的第8脚与第二十七电阻一端连接后与第六三极管集极相连接,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与第六三极管基极连接后再分别与第二PWM芯片的第4脚、第十六电容一端相连接,第十六电容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另一端连接后接数字地;第二PWM芯片的第7脚依次与第十二电容、第七电解电容一端连接后与第八三极管射极相连接,第八三极管集极与第三十九电阻一端相连接,第三十九电阻另一端分别与Vq8接口、第二稳压管、第八三极管基极相连接,第二稳压管另一端依次与第七电解电容、第十二电容另一端连接后与第二PWM芯片的第5脚相连接;第二PWM芯片的第2脚分别第十四电容、第二十八电阻一端相连接,第十四电容与第十五电容另一端连接后接数字地;第二十八电阻另一端与第十三电容一端连接,第十三电容另一端与第十四电容另一端连接后再依次与第二PWM芯片的第1脚、第十二极管一端连接后再分别与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一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另一端接Vout接口,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另一端互连后接数字地,第十二极管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一二极管、第五光耦、第十三二极管相连接,第五光耦另一端接数字地,第十一二极管另一端接Vq2接口,第十三二极管另一端接Vq8接口。本方案在采用上述方案后,AC-DC部分电路主要由控制部分器件:PWM芯片U1、光耦U3、TL431U8,及功率部分器件:变压器T1、MOS管Q1、二极管D8D12、桥堆DB1、电解电容EC1EC4EC5EC6等构成。电阻R33R34R36R37、光耦U3及TL431U8组成AC-DC部分的稳压。电阻R35、电容C17、C4组成环路的补偿调节,经光耦U3内部的光敏三极管反馈至U1_2(U1_2即为第一PWM芯片的第2脚,下述同理)。变压器绕组T1B的电压通过电阻R4R5、电容C3连接至U1_1组成去磁及过压检测电路。电阻R10通过检测变压器绕组TIA的峰值电流,经电容C5去耦后连接至U1_3作电流检测,使PWM芯片U1工作在轻载跳周期模式或重载正常工作模式。DC-DC部分电路主要由控制部分器件:PWM芯片U2,及功率部分器件:变压器的绕组T1C、互感器L1、MOS管Q2、二极管D8D12、电解电容EC4EC5EC6EC7等构成。电阻R29R30R31组成DC-DC部分的稳压,电阻R28、电容C13C14连接至U2_1,组成环路的补偿调节。互感器的绕组L1_1-2通过检测变压器绕组(即升压电感)TIC的峰值电流,互感至L1_3-4,通过二极管D9及电阻R21R24分压后,经电阻R25、电容C15去耦后连接至U2_3作电流检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它由AC-DC部份和DC-DC部分构成,AC-DC部份包括有第一PWM芯片U1、光耦U3、稳压源U8、变压器T1、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其中,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并联,并联后的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第一PWM芯片U1的第1脚连接后再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4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2脚与第三光耦U3B一端相连接,第三光耦U3B另一端接模拟地,第三光耦U3B上并联有第四电容C4,第一PWM芯片U1的第3脚分别与第五电容C5、第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0/201710687044.html" title="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原文来自X技术">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a>

【技术保护点】
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它由AC‑DC部份和DC‑DC部分构成,AC‑DC部份包括有第一PWM芯片(U1)、光耦(U3)、稳压源(U8)、变压器(T1)、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其中,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并联,并联后的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第一PWM芯片(U1)的第1脚连接后再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4)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2脚与第三光耦(U3B)一端相连接,第三光耦(U3B)另一端接模拟地,第三光耦(U3B)上并联有第四电容(C4),第一PWM芯片(U1)的第3脚分别与第五电容(C5)、第十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另一端接模拟地,第十电阻(R10)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Q4)、第九电阻(R9)、第十一电阻(R11)、第一MOS管(Q1)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5脚分别与第七电容(C7)、第四三极管(Q4)、第七电阻(R7)一端相连接,第七电容(C7)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D7)一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D7)另一端分别与第八电容(C8)、第十二电阻(R12)一端相连接,第八电容(C8)另一端接模拟地,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容(C9)一端、放大器(U7A)的第3脚相连接,放大器(U7A)的第2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三电阻(R13)一端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分别与放大器(U7A)的第1脚、第十五电阻(R15)一端相连接,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依次与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一电容(C11)一端连接后与可控硅(U6)相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互联后接模拟地并与可控硅(U6)相连接,可控硅(U6)与第五光耦(U5A)一端连接,第五光耦(U5A)另一端与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相连接,第三十八电阻(R38)另一端接直流电压(Vf);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另一端相互连接后分别与第一MOS管(Q1)、第五二极管(D5)相连接,第八电阻(R8)与第四三极管(Q4)相连接,第一MOS管(Q1)与第一变压器(T1A)的第1脚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另一端连接后分别与第四光耦(U4B)、第三二极管(D3)、第六电容(C6)一端相连接,第六电容(C6)另一端与第四光耦(U4B)连接后接模拟地,第三二极管(D3)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第一稳压管(Z1)、第五三极管(Q5)相连接,第一稳压管(Z1)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C3)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C3)另一端互连后分别与第五三极管(Q5)、第一PWM芯片(U1)的第6脚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6脚上连接有第六二极管(D6),第六二极管(D6)与第一PWM芯片(U1)的第8脚连接后与第二电阻(R2)一端连接,第五三极管(Q5)依次与第六电阻(R6)、第二电解电容(EC2)、第二二极管(D2)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另一端、第二变压器(T1B)相连接;电源输入端连接有第一桥式整流(BD1),第一桥式整流(BD1)输出端依次与第一电解电容(EC1)、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连接后与第一变压器(T1A)的第2脚相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另一端连接后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1A)的第1脚连接后与第一MOS管(Q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AC-DC与DC-DC两用开关电源的应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它由AC-DC部份和DC-DC部分构成,AC-DC部份包括有第一PWM芯片(U1)、光耦(U3)、稳压源(U8)、变压器(T1)、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其中,第三电容(C3)、第五电阻(R5)并联,并联后的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第一PWM芯片(U1)的第1脚连接后再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第四电阻(R4)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2脚与第三光耦(U3B)一端相连接,第三光耦(U3B)另一端接模拟地,第三光耦(U3B)上并联有第四电容(C4),第一PWM芯片(U1)的第3脚分别与第五电容(C5)、第十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另一端接模拟地,第十电阻(R10)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三极管(Q4)、第九电阻(R9)、第十一电阻(R11)、第一MOS管(Q1)一端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5脚分别与第七电容(C7)、第四三极管(Q4)、第七电阻(R7)一端相连接,第七电容(C7)另一端与第七二极管(D7)一端相连接,第七二极管(D7)另一端分别与第八电容(C8)、第十二电阻(R12)一端相连接,第八电容(C8)另一端接模拟地,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电容(C9)一端、放大器(U7A)的第3脚相连接,放大器(U7A)的第2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三电阻(R13)一端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分别与放大器(U7A)的第1脚、第十五电阻(R15)一端相连接,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依次与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一电容(C11)一端连接后与可控硅(U6)相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一电容(C11)另一端互联后接模拟地并与可控硅(U6)相连接,可控硅(U6)与第五光耦(U5A)一端连接,第五光耦(U5A)另一端与第三十八电阻(R38)一端相连接,第三十八电阻(R38)另一端接直流电压(Vf);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另一端相互连接后分别与第一MOS管(Q1)、第五二极管(D5)相连接,第八电阻(R8)与第四三极管(Q4)相连接,第一MOS管(Q1)与第一变压器(T1A)的第1脚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另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另一端连接后分别与第四光耦(U4B)、第三二极管(D3)、第六电容(C6)一端相连接,第六电容(C6)另一端与第四光耦(U4B)连接后接模拟地,第三二极管(D3)另一端分别与第六电阻(R6)、第一稳压管(Z1)、第五三极管(Q5)相连接,第一稳压管(Z1)另一端分别与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C3)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C2)、第三电解电容(EC3)另一端互连后分别与第五三极管(Q5)、第一PWM芯片(U1)的第6脚相连接,第一PWM芯片(U1)的第6脚上连接有第六二极管(D6),第六二极管(D6)与第一PWM芯片(U1)的第8脚连接后与第二电阻(R2)一端连接,第五三极管(Q5)依次与第六电阻(R6)、第二电解电容(EC2)、第二二极管(D2)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另一端、第二变压器(T1B)相连接;电源输入端连接有第一桥式整流(BD1),第一桥式整流(BD1)输出端依次与第一电解电容(EC1)、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长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宏达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