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把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34267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把持布料的布料把持装置。把持机构的支承部以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腿部。把持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在腿部的侧方,把持部的顶端部与设于腿部的下端的脚部相对。当把持机构下降到布料上时,腿部相对于支承部从下位置向上位置移动。把持部将一块布料把持在该把持部与脚部之间。腿部每相对于支承部进行一次上下运动,保持机构就将销与凸轮构件卡合的部位交替地在引导部和限制部之间进行切换。在销移动到限制部时,将腿部保持在上位置。把持部和脚部维持把持着布料的状态。

Cloth hold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loth holding device for controlling cloth. The supporting part of the holding mechanism supports the leg in the manner that the legs can move up and down. The holding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lateral side of the leg in a rotatable manner, and the top part of the holding part is opposite to the foot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leg. When the holding mechanism falls to the cloth, the leg moves upward from the lower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support. The grip controls a cloth between the grip and the foot. Each leg is moved up and down relative to the support portion, and the retaining mechanism alternately switches the guide pin and the limiting portion alternately between the pin and the cam member. Keep the leg in the upper position when the pin moves to the limiting part. The grip and the foot keep the fabric in pl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布料把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把持布料的布料把持装置。
技术介绍
在谋求利用缝纫机进行的缝制的自动化时,需要一种能从摞起来的多块布料中取出一块布料并将该一块布料供给至缝纫机的装置。日本特许公开2000年第288278号公报所述的布料移动装置借助臂将气缸固定在转动臂的顶端。气缸的轴能上下运动,气缸的轴在下方连接有缝制对象夹持部。缝制对象夹持部具有两个抵接构件,这两个抵接构件能够进行开闭动作。在要使布料移动时,布料移动装置使气缸工作,使缝制对象夹持部下降,使抵接构件的顶端与布料相抵接。驱动机构使抵接构件闭合从而能够夹持布料。两个抵接构件呈棒状,在两个抵接构件的比顶端靠上部的位置设有支点,使顶端彼此靠近时能使两个抵接构件闭合,使顶端相互远离时能使两个抵接构件分开。在顶端与布料相抵接后使顶端彼此靠近,将布料夹持起来之后,缝制对象夹持部需要使支点向上方移动。因此,布料移动装置需要在缝制对象夹持部设置用于使抵接构件开闭的机构和用于使支点上下运动的机构,结构较为复杂。由于抵接构件在与缝制对象夹持部一起向下方移动的同时,由支点的移动相对地向上方移动,因此,向下按压布料的力变得不稳定。因此,抵接构件存在因按压力不够大导致未能抓取布料或因按压力过大导致一下抓取多块布料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易结构可靠地将一块布料分离出来并把持该一块布料的布料把持装置。技术方案1的布料把持装置具有:把持机构,其能够与上下摞起来的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并把持其所抵接的布料;及上下运动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把持机构上下运动,该布料把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把持机构具有:支承部,其与所述上下运动机构相连接;腿部,其以能够在上位置与下位置之间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支承部,其中,上位置是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言位于相对靠上方的位置时的腿部的位置,下位置是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言位于相对靠下方的位置时的腿部的位置,且该腿部的下端部突出到比所述支承部靠下方的位置;脚部,其设于所述腿部的下端且向所述腿部的侧方突出,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上位置时,该脚部与所述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及把持部,其具有:顶端部,该顶端部在所述侧方与所述脚部相对;及基端部,该基端部相对于所述顶端部在所述侧方且是在所述顶端部的上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上位置时,所述把持部位于封闭位置,该封闭位置是所述把持部与所述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且所述顶端部位于所述脚部的上方时的所述把持部的位置,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下位置时,所述把持部位于开放位置,该开放位置是所述顶端部相对于所述封闭位置向下方转动且是位于所述脚部的侧方时的所述把持部的位置。当把持机构下降时,把持部的顶端部和脚部与布料相抵接。当把持机构继续下降时,腿部从下位置向上位置移动,把持部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转动。把持部能够通过利用与布料相抵接的部分对布料施加按压力来带起一块布料。把持部使顶端部向脚部的上方移动,将布料把持在顶端部与脚部的上表面之间。因此,布料把持装置能够利用使用能上下运动的腿部和能转动的把持部做成的简易结构可靠地从摞起来的多块布料中分离出一块布料。在技术方案2的布料把持装置中,所述把持机构具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用于在所述腿部移动到所述上位置时,将所述腿部保持在所述上位置。在把持机构把持布料时,腿部位于上位置,把持部位于封闭位置。当保持机构将腿部保持在上位置时,脚部与把持部的顶端部相抵接,使把持部维持在封闭位置。因此,即使上下运动机构使把持机构向上方移动,把持机构仍然能够维持把持着布料的状态。在技术方案3的布料把持装置中,所述保持机构具有:突出构件,其设于所述支承部;凸轮构件,其能与所述突出构件相卡合,该凸轮构件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呈槽状,该引导部用于与所述腿部在所述上位置与所述下位置之间移动的范围相对应地,引导所述突出构件相对于所述腿部上下运动;及限制部,该限制部用于使所述腿部保持在所述上位置,限制所述突出构件相对于所述腿部上下运动;及切换构件,其设于所述腿部,能与所述凸轮构件协同动作,所述腿部每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一次上下运动,该切换构件就将所述突出构件与所述凸轮构件卡合的部位交替地在所述引导部和所述限制部之间进行切换。腿部每相对于支承部进行一次上下运动,保持机构就利用机械结构在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状态与将腿部保持在上位置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上下运动机构使把持机构上下运动时,在脚部与布料相抵接的状态下,当支承部下降时,腿部上升,当支承部上升时,腿部下降。即,保持机构能够与利用上下运动机构使把持机构进行的上下运动机械连动,在保持腿部的状态与腿部上下运动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布料把持装置无需为了使保持机构工作另外设置驱动源,因此,能够实现简化结构,削减成本。在技术方案4的布料把持装置中,所述突出构件为设于支承杆的销,该支承杆设于所述支承部,且该支承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杆具有对所述凸轮构件向下方施力的凸轮施力构件,所述凸轮构件为能够以所述支承杆为轴旋转的筒状的旋转件,所述凸轮构件沿周向交替地设有从下端朝向上方延伸的槽状的所述引导部和所述限制部,且所述凸轮构件的周壁的位于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限制部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限制部的槽的上下方向长度小于所述引导部的槽的上下方向长度,所述切换构件为筒状,以与所述凸轮构件同轴的方式设于所述腿部的下端,且与所述凸轮构件上下相对,所述切换构件沿周向排列配置有从上端朝向下方延伸的多个槽部,且所述切换构件的周壁的位于所述多个槽部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第二斜面,该第二斜面沿与所述第一斜面交叉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斜面的水平方向长度大于所述引导部的宽度且大于所述限制部的宽度,所述第二斜面的水平方向长度大于所述槽部的宽度,在所述腿部从所述下位置向所述上位置移动时,所述凸轮构件借助所述切换构件相对于所述销向上方移动,所述销从所述引导部或所述限制部的上端移动到下端,沿着所述第二斜面相对于所述切换构件旋转,移动到所述槽部内,在所述腿部从所述上位置朝向所述下位置移动时,所述凸轮构件在所述凸轮施力构件的施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销向下方移动,所述销从所述槽部的下端移动到上端,沿着所述第一斜面相对于所述凸轮构件旋转,移动到所述限制部或所述引导部。保持机构能够通过销与槽相卡合进行动作,从而可靠地在腿部能够上下运动的状态与将腿部保持在上位置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技术方案5的布料把持装置具有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所述把持部的所述顶端部与所述脚部之间的间隙。调整机构能够与布料的厚度、材质等相应地调整把持部的顶端部与脚部之间的间隙。因此,把持机构能够可靠地从摞起来的多块布料中分离出一块布料。在技术方案6的布料把持装置中,所述调整机构具有:长孔,其设于所述脚部,沿所述脚部所突出的突出方向延伸;及螺钉,其从所述长孔内穿过,用于将所述脚部固定在所述腿部的底部,所述脚部能够相对于所述螺钉在所述长孔的范围内移动。调整机构仅通过使脚部相对于螺钉在长孔的范围内移动,就能够容易地调整把持部的顶端部与脚部之间的间隙。在技术方案7的布料把持装置中,所述把持部在所述基端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具有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面。在把持部从开放位置朝向封闭位置转动时,把持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布料把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料把持装置,该布料把持装置(150)具有:把持机构(180),其能够与上下摞起来的布料(105)的上表面相抵接,并把持其所抵接的布料;及上下运动机构(170),其能够使所述把持机构上下运动,该布料把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把持机构具有:支承部(181),其与所述上下运动机构相连接;腿部(182),其以能够在上位置与下位置之间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支承部,其中,上位置是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言位于相对靠上方的位置时的腿部的位置,下位置是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言位于相对靠下方的位置时的腿部的位置,且该腿部的下端部突出到比所述支承部靠下方的位置;脚部(183),其设于所述腿部的下端且向所述腿部的侧方突出,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上位置时,该脚部与所述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及把持部(184),其具有:顶端部(188),该顶端部在所述侧方与所述脚部相对;及基端部(189),该基端部相对于所述顶端部在所述侧方且是在所述顶端部的上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上位置时,所述把持部位于封闭位置,该封闭位置是所述把持部与所述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且所述顶端部位于所述脚部的上方时的所述把持部的位置,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下位置时,所述把持部位于开放位置,该开放位置是所述顶端部相对于所述封闭位置向下方转动且是位于所述脚部的侧方时的所述把持部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3.23 JP 2016-0582941.一种布料把持装置,该布料把持装置(150)具有:把持机构(180),其能够与上下摞起来的布料(105)的上表面相抵接,并把持其所抵接的布料;及上下运动机构(170),其能够使所述把持机构上下运动,该布料把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把持机构具有:支承部(181),其与所述上下运动机构相连接;腿部(182),其以能够在上位置与下位置之间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支承部,其中,上位置是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言位于相对靠上方的位置时的腿部的位置,下位置是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言位于相对靠下方的位置时的腿部的位置,且该腿部的下端部突出到比所述支承部靠下方的位置;脚部(183),其设于所述腿部的下端且向所述腿部的侧方突出,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上位置时,该脚部与所述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及把持部(184),其具有:顶端部(188),该顶端部在所述侧方与所述脚部相对;及基端部(189),该基端部相对于所述顶端部在所述侧方且是在所述顶端部的上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上位置时,所述把持部位于封闭位置,该封闭位置是所述把持部与所述布料的上表面相抵接,且所述顶端部位于所述脚部的上方时的所述把持部的位置,在所述腿部位于所述下位置时,所述把持部位于开放位置,该开放位置是所述顶端部相对于所述封闭位置向下方转动且是位于所述脚部的侧方时的所述把持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机构具有保持机构(190),该保持机构用于在所述腿部移动到所述上位置时,将所述腿部保持在所述上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料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具有:突出构件,其设于所述支承部;凸轮构件(193),其能与所述突出构件相卡合,该凸轮构件具有:引导部(194),该引导部呈槽状,该引导部用于与所述腿部在所述上位置与所述下位置之间移动的范围相对应地,引导所述突出构件相对于所述腿部上下运动;及限制部(195),该限制部用于使所述腿部保持在所述上位置,限制所述突出构件相对于所述腿部上下运动;及切换构件(197),其设于所述腿部,能与所述凸轮构件协同动作,所述腿部每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进行一次上下运动,该切换构件就将所述突出构件与所述凸轮构件卡合的部位交替地在所述引导部和所述限制部之间进行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布料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构件为设于支承杆(191)的销(192),该支承杆设于所述支承部,且该支承杆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承杆具有对所述凸轮构件向下方施力的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幸一田川祐二山浦宏贵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