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结构及塑胶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31603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9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结构及塑胶件,模具结构包括:动模板、斜顶头和热流道;斜顶头安装于动模板上,用于顶起塑胶件,使塑胶件脱模;热流道倒置于斜顶头下方,与型腔连通。采用倒装式热流道潜斜顶头底部进胶,将热流道倒置在斜顶下方,实现对塑胶件的注塑,在脱模的过程中,斜顶头将塑胶件向上顶起脱模,不会产生干涉及铲胶,有效地保证了塑胶件的成品率,确保了生产的稳定性,并且该模具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Mold structure and plastic part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ould structure and plastic parts, die structure comprises a movable template, oblique plug and hot runner; oblique head mounted on the movable template, for the top of plastic, the plastic stripping; hot runner upside down on the cable plug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cavity below. The flip hotrunner inclined bottom plug into the plastic potential, the hot runner upside down on the inclined top below for plastic inj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ripping the plastic plug, oblique upward ejection, interference and shovel glue, effectively ensure the plastic yield,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the mol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proces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结构及塑胶件
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具结构及塑胶件。
技术介绍
目前,塑胶件本身外观面要求很高,不能有任何的进胶残留,而且塑胶件装配外观不能留有明显的刮手披锋,尤其如图1所示的半圆球型塑胶件,如果采用正装潜斜顶进胶,虽然能实现进胶,由于斜顶头运动方向是线性的,不是弧形的,所以采取该方案顶出时斜顶头会直接铲胶,导致塑胶件废掉。在相关技术中,这种半圆球型塑胶件的模具结构中的进胶结构为将浇口直接设置在塑胶件的非外观面上,或做一段冷胶凸起,将浇口直接点在冷胶的突出面上,但是以上两种模具的进胶结构应用起来结构繁琐而且模具稳定性差,提高了塑胶件的废品率及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模具结构。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塑胶件。有鉴于此,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结构,包括:动模板、斜顶头和热流道;斜顶头安装于动模板上,用于顶起塑胶件,使塑胶件脱模;热流道倒置于斜顶头下方,与型腔连通。本技术所提供的模具结构,采用倒装式热流道潜斜顶头底部进胶,将热流道倒置在斜顶下方,实现对塑胶件的注塑,在脱模的过程中,斜顶头将塑胶件向上顶起脱模,不会产生干涉及铲胶,有效地保证了塑胶件的成品率,确保了生产的稳定性,并且该模具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模具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模具结构还包括滑块,滑块与斜顶头相连接,位于斜顶头的侧方。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热流道位于斜顶头的下方,在注塑过程中,热流道射出的注塑原料会给斜顶头一个向上的推力,通过设置滑块并与斜顶头相连接,对斜顶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在注塑的过程中热流道中射出的注塑原料将斜顶顶起而使注塑完成后的塑胶件产生废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斜顶头的侧面设置有凹槽;滑块靠近斜顶头的一端设置凸起,凸起嵌入凹槽中;滑块可沿水平方向滑动,以进入或离开凹槽。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斜顶头上设置凹槽与滑块上设置的凸起相配合,实现对斜顶头的固定,固定牢固可靠,有效地避免了发生滑块滑脱等现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凸起的上表面与凹槽的上表面具有间隙。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凸起的上表面与凹槽的上表面设置有间隙,确保钳工在进行斜顶头和滑块之间的合模装配时,不会产生过定位现象;并且当进胶过程中压力会传递给斜顶头,此时斜顶头受到压力冲击,固然斜顶头有滑块定位压住,但是只需要顶住斜顶头的直接受压面便足以抵消压力,所以需要设置间隙。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隙大于等于0.1mm,并且小于等于0.5mm。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间隙设置为小于等于0.5mm,使得不会因为间隙过大而导致固定位置不准确;通过将间隙设置为大于等于0.1mm,使得不会因为间隙过小而导致滑块进出凹槽摩擦力过大,摩擦力过大会导致滑块运动不到位的现象,确保了配合的精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间隙为0.2mm。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间隙设置为0.2mm,有效地保证了滑块对斜顶头的固定,确保了模具在注塑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模具结构还包括:主进胶流道,主进胶流道一端与热流道连通,另一端与型腔连通。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主进胶流道,实现流道的热转冷,便于热流道的装配,主进胶流道起到将热流道与型腔连通的作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型腔的进胶位置位于与型腔相对应的塑胶件的非外观表面。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胶位置设置在型腔相对应的塑胶件的非外观表面,有效地确保了注塑完成的塑胶件的外观质量,提升了客户对塑胶件的认可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型腔的进胶位置位于与型腔相对应的塑胶件的边缘。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胶位置设置在型腔相对应的塑胶件的边缘,便于切割主进胶流道留在塑胶件上的料棒,并且避免浇口处收缩比与其余位置不同而导致的塑胶件表面变型的现象发生。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塑胶件,通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模具结构注塑而成,因此,该塑胶件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模具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一种半圆球型塑胶件;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进胶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的进胶结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滑块与斜顶头处于固定状态的模具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滑块与斜顶头处于固定状态的模具结构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滑块与斜顶头处于脱离状态的模具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塑胶件,20斜顶头,30主进胶流道,40滑块,50热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2至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模具结构和塑胶件。在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结构,包括:动模板、斜顶头20和热流道50;斜顶头20安装于动模板上,用于顶起塑胶件10,使塑胶件10脱模;热流道50倒置于斜顶头20下方,与型腔连通。在该实施例中,模具结构采用倒装式热流道50潜斜顶头20底部进胶,将热流道50倒置在斜顶20下方,实现对塑胶件10的注塑,在脱模的过程中,斜顶头20将塑胶件10向上顶起脱模,不会产生干涉及铲胶,有效地保证了塑胶件10的成品率,确保了生产的稳定性,并且该模具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模具结构还包括滑块40,滑块40与斜顶头20相连接,位于斜顶头20的侧方。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由于热流道50位于斜顶头20的下方,在注塑过程中,热流道50射出的注塑原料会给斜顶头20一个向上的推力,通过设置滑块40并与斜顶头20相连接,对斜顶20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在注塑的过程中热流道50中射出的注塑原料将斜顶20顶起而使注塑完成后的塑胶件10产生废品。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斜顶头20的侧面设置有凹槽;滑块40靠近斜顶头20的一端设置凸起,凸起嵌入凹槽中;滑块40可沿水平方向滑动,以进入或离开凹槽。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斜顶头20上设置凹槽与滑块40上设置的凸起相配合,实现对斜顶头20的固定,固定牢固可靠,有效地避免了发生滑块40滑脱等现象。通过将滑块40设置为可沿水平方向运动,如图6所示,当滑块40向左运动时,滑块4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模具结构及塑胶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结构,用于注塑塑胶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板;斜顶头,所述斜顶头安装于所述动模板上,用于顶起所述塑胶件,使所述塑胶件脱模;热流道,所述热流道倒置于所述斜顶头下方,与型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结构,用于注塑塑胶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板;斜顶头,所述斜顶头安装于所述动模板上,用于顶起所述塑胶件,使所述塑胶件脱模;热流道,所述热流道倒置于所述斜顶头下方,与型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斜顶头相连接,位于所述斜顶头的侧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头的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滑块靠近所述斜顶头的一端设置凸起,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凹槽中;所述滑块可沿水平方向滑动,以进入或离开所述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上表面与所述凹槽的上表面具有间隙。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行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百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