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性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7641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3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极性天线,括有PCB板,以及设于PCB板上的微带振子,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左右四个相同的微带单元形成的双极化振子带;增益高,方向稳定。

Bipolar antenna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ipolar antenna, the PCB board, and a PCB board microstrip oscillator, including dual polarized microstrip dipole oscillator below four identical microstrip unit formed with high gain and directional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极性天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极性天线。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移动通信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前途的行业,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移动用户需要的增长,振子天线则是人们努力完善的一个方向,天线的种类多样,且每个天线的电流流向不同导致其电气性能差异很大,因此设计一款很宽的阻带内带外抑制率以及方向稳定,通信性能稳定的振子元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双极性天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双极性天线,括有PCB板,以及设于PCB板上的微带振子,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左右四个相同的微带单元形成的双极化振子带。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对称的两组微带单元;每个微带单元包括有左右对称设置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有一个L形底臂,L形底臂的纵臂向横臂方向延伸出有四个平行的传导杆,分别为第一传导杆、第二传导杆、第三传导杆、第四传导杆;第一传导杆、第二传导杆、第三传导杆长度相同,且他们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主辐射臂;主辐射臂包括有底杆,底杆的两端向上设有护杆,底杆向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发射杆;所述第四传导杆自由端设有一个条形臂,条形臂两端为圆弧状,所述条形臂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圆孔;所述条形臂向L形底臂的横杆方向延伸出有一个竖杆和一个U形杆;还包括有一个馈电带,馈电带分别与四个L形底臂的横臂连接。其中,底杆的底侧设有锯齿结构。其中,所述圆孔的数量为八个。其中,发射杆的数量为15-20个。其中,发射杆的数量为18个。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增益高,方向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微带天线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天线的增益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天线的辐射效率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天线的驻波比图;图1至图5附图标记说明:b1-PCB板;b2-馈电带;b3-L形底臂;b4-第一传导杆;b5-第四传导杆;b6-底杆;b61-护杆;b62-发射杆;b7-条形臂;b71-圆孔;b8-竖杆;b9-U形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此。如图1至图5,本实施例所述的双极性天线,括有PCB板B1,以及设于PCb板b1上的微带振子,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左右四个相同的微带单元形成的双极化振子带。;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对称的两组微带单元;每个微带单元包括有左右对称设置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有一个L形底臂B3,L形底臂B3的纵臂向横臂方向延伸出有四个平行的传导杆,分别为第一传导杆b4、第二传导杆、第三传导杆、第四传导杆b5;第一传导杆b4、第二传导杆、第三传导杆长度相同,且他们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主辐射臂;主辐射臂包括有底杆b6,底杆b6的两端向上设有护杆b61,底杆b6向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发射杆b62;所述第四传导杆b5自由端设有一个条形臂b7,条形臂b7两端为圆弧状,所述条形臂b7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圆孔b71;所述条形臂b7向L形底臂B3的横杆方向延伸出有一个竖杆b8和一个U形杆B9;还包括有一个馈电带b2,馈电带b2分别与四个L形底臂B3的横臂连接。如图3及图4,分别为在测试频段下的增益及辐射效率。其频段内增益为可达到1.85dBi,平均增益为1.5dBi。而辐射效率可以超过30%。完全符合目前通信中常采用2.4GHz协议实现,图5为电压驻波比,可以看到其在频段内的电压驻波比均小于3.25,最优化时可达到2.7,因此,回波损耗一并优良。两个对应的微带辐射单元之间中由连接块连接;馈电时,每个微带辐射组从连接块处馈电。本实施例所述的双极性天线,底杆b6的底侧设有锯齿结构。用增加增益。本实施例所述的双极性天线,所述圆孔b71的数量为八个。本实施例所述的双极性天线,发射杆b62的数量为15-20个。本实施例所述的双极性天线,发射杆b62的数量为18个。该结构性能最稳定。为了得到组稳定效果,本天线最佳尺寸可以设定为:L形底臂B3的线宽为1mm,横臂长为16mm,纵臂高为:36mm;第一传导杆b4至第四传导杆b5的线宽为也为1mm;底杆b6的线宽为2mm;护杆b61的条线宽为0.5mm,发射杆b62的线孔为0.25mm,发射杆b62和护杆b61的长度均为:2.5mm;条形臂b7的最大线宽为:3mm;其两端的长为:16mm;竖杆b8和一个U形杆B9的线宽均为1mm,竖杆b8的长为17mm,U形杆B9的横杆长为7mm,两个纵杆长度大于:15mm,其他尺寸不限。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极性天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极性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PCB板(b1),以及设于PCB板(b1)上的微带振子,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左右四个相同的微带单元形成的双极化振子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性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有PCB板(b1),以及设于PCB板(b1)上的微带振子,微带振子包括有上下左右四个相同的微带单元形成的双极化振子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性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个微带单元包括有左右对称设置的子单元;子单元包括有一个L形底臂(B3),L形底臂(B3)的纵臂向横臂方向延伸出有四个平行的传导杆,分别为第一传导杆(b4)、第二传导杆、第三传导杆、第四传导杆(b5);第一传导杆(b4)、第二传导杆、第三传导杆长度相同,且他们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主辐射臂;主辐射臂包括有底杆(b6),底杆(b6)的两端向上设有护杆(b61),底杆(b6)向上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发射杆(b62);所述第四传导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商顺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质研工业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