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及界面相的分子设计是高
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界面分子的相互作用不仅要将填料与基体牢固结合在一起,还要能传递应力(如拉伸力、冲击力等)。传统的硅烷偶联剂在复合材料的研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硅烷偶联剂处理层形成的交联网络脆性较大,在许多复合材料体系中不太适用。如果仅仅从酸碱作用或化学键合作用来设计界面结构,是满足不了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的要求的。对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例如金属刚性粒子填充聚合物体系或金属板与聚合物膜复合体系,界面如果太薄且缺乏韧性,则在材料受到应力时将不能很好地吸收或分散其能量,而导致界面的脆裂。因此,在界面引入柔性界面相,便可降低界面脱落及引发银纹的危险,促使材料优先发生基体屈服,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材料的韧性。与此同时,由于刚性粒子的强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因此可望同时改善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长期以来,国防科研中的重要复合体系----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剂中铝粉填充聚氨酯复合体系的界面处理一直是人们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60年代以来,已推出了氮丙啶类、酰胺类、有机硅氧烷类、钛 ...
【技术保护点】
含硫、含氮烷烃增强增韧铝粉/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本专利技术特征在于采用含硫、含氮烷烃,如4,4’-二氨苯基二硫化物、2,2’-二羧基苯基二硫化物、ω-巯基烷基醇(R=C↓[6]-C↓[13])、5-羧基苯并三唑及月桂酸咪唑啉等作为偶联剂来处理铝粉。改变偶联剂分子的结构、链长及所含的活性官能团,可使金属铝粉粒子表面形成一层既具反应性又有适当厚度的柔性界面相,从而在与聚氨酯复合时,不仅改善了树脂与金属表面的相容性并形成界面化学键,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而且,通过柔性界面层有效地吸收或传递了能量,使铝粉粒子得以韧化,大大提高了材料的韧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奇,陆云,蔡健峰,李风亭,杜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