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25253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22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稻田施肥耙平,田埂内1-1.5m处挖掘外环沟,其内再挖掘“十”或“井”字形沟,形成相通的养殖沟;在外环沟搭起防逃装置;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采用生石灰化水对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稻田耙动;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稻田进行肥水;肥水后的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稻田;养殖期间按泥鳅的生长投放食料,同时保持水质透明度为25-30cm。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养殖得到的泥鳅,天然无污染,为纯绿色食品;水稻施肥少,减少肥料投入的同时,稻田收获的水稻还具有一定的增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稻田养 殖水产动物,采用的普通水稻一般植株在I米左右,水稻生长时田间水位一般只能保持在10-20厘米,所养殖的水产动物生活空间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水产动物的产量;同时,如果田间水位一直保持在40厘米以上,水稻植株极易倒伏,影响水稻产量。此外,由于普通水稻防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在栽种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防病除虫,防病除虫一般使用农药,这样会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这样不仅会影响水产动物的产量,还会对水产动物造成一定的农药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稻田施肥,然后耙平,在耙平的所述稻田的四周挖掘外环沟,所述外环沟与田埂相距1-1.5m,在所述外环沟内挖掘“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并与所述外环沟相通;在所述外环沟搭起70_90cm的防逃装置;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分别设置有防止所述泥鳅外逃的装置;米用生石灰化水对所述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所述稻田I巴动以使生石灰水与稻田淤泥充分混合;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所述稻田进行肥水,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在肥水后的所述稻田插入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闻的水稻品种的秩苗;所述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稻田;养殖期间按泥鳅的生长投放食料,同时保持水质透明度为25-30cm。优选地,所述外环沟宽度为l-2m,深度为0.4-0.6m。优选地,所述“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宽度为1-1.5m,深度为0.4-0.6m。优选地,所述生石灰的用量为每亩稻田75-100kg。优选地,所述水稻品种为芦苇稻。优选地,所述畜禽粪肥的用量为每亩稻田180_220kg。优选地,每亩所述稻田放养所述泥鳅苗1.5-2万尾,每尾重量为3_5g。优选地,放养前,对所述泥鳅苗消毒,所述消毒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Ca) 2%-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b) 5%-7%食盐水浸洗鳅体10-15秒;(c)0.lmg/kg-0.2mg/kg高猛酸钾溶液浸洗鳅体10-15秒。优选地,在所述泥鳅快速生长期,稻田水位保持在60cm以上。优选地,每次投饵量以1-2小时内吃完为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泥鳅与水稻共养,水稻田中的蚯蚓、水蚤和杂草等为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再结合投喂少量的饲料即可养殖泥鳅;同时,泥鳅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对水稻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功能;另外,由于泥鳅在田间活动还能疏松土壤,提供根呼吸的氧气,其粪便还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也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采用茎杆坚硬、抗倒伏以及深水生长的水稻品种,深水指在水深为0.6m以上的水中,能够防止稻田中的水稻倒伏,并且深水给予泥鳅更大的生活空间;采用的水稻抗病虫能力强,进一步能够减少除虫工作,也防止了喷洒的药物对泥鳅的污染。总之,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养殖得到的泥鳅 ,天然无污染,为纯绿色食品;水稻施肥少,减少肥料投入的同时,稻田收获的水稻还具有一定的增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稻田施肥,然后耙平,在耙平的所述稻田的四周挖掘外环沟,所述外环沟与田埂相距1-1.5m,在所述外环沟内挖掘“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并与所述外环沟相通;在所述外环沟搭起70_90cm的防逃装置;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分别设置有防止所述泥鳅外逃的装置; 米用生石灰化水对所述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所述稻田I巴动以使生石灰水与稻田淤泥充分混合;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所述稻田进行肥水,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在肥水后的所述稻田插入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秩苗;所述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稻田;养殖期间按泥鳅的生长投放食料,同时保持水质透明度为25-30cm。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泥鳅与水稻共养,水稻田中的蚯蚓、水蚤和杂草等为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再结合投喂少量的饲料即可养殖泥鳅;同时,泥鳅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对水稻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功能;另外,由于泥鳅在田间活动还能疏松土壤,提供根呼吸的氧气,其粪便还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也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采用茎杆坚硬、抗倒伏以及深水生长的水稻品种,深水指在水深为0.6m以上的水中,能够防止稻田中的水稻倒伏,并且深水给予泥鳅更大的生活空间,利于泥鳅生长;采用的水稻抗病虫能力强,进一步能够减少除虫工作,也防止了喷洒的药物对泥鳅的污染。总之,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养殖得到的泥鳅,天然无污染,为纯绿色食品;水稻施肥少,减少肥料投入的同时,稻田收获的水稻还具有一定的增产。对稻田耙平要求田块表层平整,高低相差不超过5cm,土壤颗粒下粗上细。施肥轻氮重磷钾,一次性施足不追施,以有机肥为主,每亩达到纯氮?ο-llkg,五氧化二磷5-6kg,氧化钾ΙΟ-llkg。稻田除草原则上不用化学除草剂,必要时,选用药效短、无残留的药物,在水稻插秧前进行田间封闭除草,用药量少,确保虾苗投入后不受药害。水稻作单季稻栽培,播种期宜在5月I 一 10日前后。要求用1.5%的确灵500倍浸种24小时,并带药保温保湿催芽。“芦苇稻”分蘖中等,秧田要增施一定量的氮磷钾肥。亩秧田播种量5kg,亩本田种量0.5kg左右。泥浆塌谷后,每亩用17.2%幼禾葆200g兑水40-50kg,均匀喷洒秧板除草。在肥水管理上,基肥用15%的复合肥10kg,二叶一心其亩施尿素6kg,起身肥在插秧前3天,亩施尿素6kg。一叶一心期保持秧沟水,可用300mg/kg多效唑控高促蘖,二叶一心期灌水上秧板,期间做好匀苗,三叶期后保持浅水层促早发。病虫方面要防治好蓟马、稻飞虱、螟虫等。移栽的适宜叶龄4叶左右,秧龄22-28天。芦苇稻属大穗型品种,群体较大,为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协调群个体生长,大田移栽密度为50-70 X 50-70cm,亩插丛数0.4万丛。争取每丛成穗20个以上,亩有效穗8万,每穗总粒争取300粒左右,实粒200粒以上,最终实现高产。养殖沟处不再栽种,保证泥鳅生长对氧气的需求。插后灌深水护苗 ,成活返青后适当浅水灌溉促分蘖,芦苇稻可以在0.8-1.5米水中生长,但为了促进分蘖,适当搁田也是必须的。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适时搁田。收获前15-20天开始要逐步降低水位,使泥鳅逐步回游到养殖沟中,直至断水,有利于机械收割。优选地,在所述泥鳅快速生长期,稻田水位保持在60cm以上,以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水位的选择还需要考虑芦苇稻的生长,一般选择60-70cm。由于泥鳅易于钻入土壤,为了防止其潜逃,便于管理,与田埂相距1-1.5m的地方挖掘外环沟。在开挖外环沟时,可利用挖掘的土加高加固田埂,并夯实以防渗漏。防逃装置是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或薄膜或纱窗等筑起的高度为70-90cm “防逃墙”,其中塑料板或薄膜或纱窗入泥25-35厘米。进水管和排水管和溢水管各I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稻田施肥,然后耙平,在耙平的所述稻田的四周挖掘外环沟,所述外环沟在田埂内1-1.5m处,所述外环沟内挖掘“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形成相通的养殖沟; 在所述外环沟搭起70-90cm的防逃装置; 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分别设置有防止所述泥鳅外逃的装置; 采用生石灰化水对所述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所述稻田耙动以使生石灰水与稻田淤泥充分混合; 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所述稻田进行肥水,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 在肥水后的所述稻田插入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 所述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稻田; 养殖期间按泥鳅的生长投放食料,同时保持水质透明度为25-3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沟宽度为l-2m,深度为 0.4-0.6m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宽度为1-1.5m,深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应强吴殿星屠娟丽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