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22102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9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症状特点、播与侵染、防治措施:菇房选择与消毒、土壤选择与消毒、科学管理、药剂防治。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提前控制预防,减少病菌危害,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Occurren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mushroom wart mildew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of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against Mycogone perniciosa,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ymptoms,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sowing, mushroom room selection and disinfection, soil disinfection, selec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emical control. 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method, low cost, early control,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has a good popularization prosp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蘑菇种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其病原菌为疣孢霉,主要危害蘑菇、平菇等子实体。危害蘑菇的种是有害疣孢霉寄生引起的。该菌近年来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是目前蘑菇栽培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提前控制预防,减少病菌危害,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包括如下步骤:症状特点、播与侵染、防治措施:菇房选择与消毒、土壤选择与消毒、科学管理、药剂防治。进一步,所述症状特点具体技术要点如下:该病发生于蘑菇菌床表面的菌丝或子实体上,当蘑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即从形成菌索到产生菇蕾)时,是该病原菌侵染的有利时机,在菇蕾形成期被侵染,通常表现为还看不到正常的菇蕾出现就已发现病菇大量生长,形成不像蘑菇的异形物,如马勃状组织,菇农称“菇疤”,一般得病菇要比正常菇提前出菇3~4天,重发时整个菇床见不到一个完整健康的蘑菇。在幼蕾生长期被侵染,病菇虽然继续生长,但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发育,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呈现各种歪扭畸形,病菇后期内部中空,菌盖和菌柄交接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进而转变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烂,散发出恶臭气味,在空气潮湿时,褐色臭汁可溢出病菇表面,使菌盖和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所以也称之为疣孢霉褐斑病,这是区别于轮枝霉寄生引起的干腐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子实体生长中后期被轻度侵染,则蘑菇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失去商品价值。进一步,所述传播与浸染具体要点如下:疣孢霉菌虽然目前尚无研究资料表明该菌的寄主范围,但已有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疣孢霉菌是普通的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其孢子具有1年以上的生活力,该菌主要靠孢子传播,其孢子源于受污染的堆肥和土壤以及得病的菇房,蘑菇覆土中存在疣孢霉是爆发蘑菇疣孢霉病的主要初侵能携带病原菌进入菇房发生初侵染,如无病菇房靠近感病菇房又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化栽培要求操作,常常受到影响而诱致该病发生;把装过病菇柄和碎片的器具带人菇房同样也导致此病发生,蘑菇从初侵染到出现病症一般需10天左右,病菇体上生长的疣孢霉分生孢子受喷水时水力或风力作用,向四周飞溅,落到健菇上或覆土中引起疣孢霉病的再侵染,进行采菇、添补覆土、清理菇头菇蒂等作业时不注意预防也是造成再侵染的重要原因,若第一潮菇就发病,覆土及旧床架通常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后几潮菇才发病,则常表明是由水源、工具和采菇人员再次传播的,在栽培中,疣孢霉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换气不良的菇房,当温度在17℃以上时极适合此病发生,其侵染率为100%,而气温在lO℃时很少发病,在高温情况下,重喷出菇水极易导致该病发生,发育中的蘑菇菌丝能刺激疣孢霉孢子萌发,当菇房内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时,疣孢霉病发生就严重。进一步,所述菇房选着与消毒要点如下:菇房应选择在无污染源的地方建造,并搞好四周的清洁卫生;旧菇房床架要进行消毒处理,用0.1%多菌灵或1%福尔马林等溶液喷洒消毒,也可用石硫合剂涂刷旧床架,培养料要按工艺要求进行二次发酵,然后用福尔马林等熏蒸消毒处理,对防止旧床架及培养料带病原菌效果更好。进一步,所述土壤选择与消毒具体技术要点如下:要选择在未被污染的地方取土,并且在取土时最好弃除表层土20cm以上,然后取深层土,若取土后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就能较大程度地防止疣孢霉病的侵染,覆土材料预先消毒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暴晒处理,将取回备用的土壤置于晒场或其他洁净地方暴晒3~5天,并最好加盖塑料薄膜提高暴晒温度,可以达到预防消毒的作用,二是药剂消毒处理。进一步,所述科学管理具体技术要点如下:菇房用水应注意水源卫生,防止使用受污染的河水、塘水,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高温高湿诱发此病,若有疣孢霉病发生,则要加强通风换气,且停止喷水1-2周,降低土层和菇房的湿度。进一步,所述药剂防治具体技术要点如下:覆土药剂消毒,一般100m2的覆土量用1000倍液克疣灵、疣孢净100kg左右,直接喷施,喷施药液一定要均匀,喷药后用薄膜将覆土盖紧堆闷24小时以上,然后打开稍晾即可上床覆盖覆土消毒时应注意克疣灵、疣孢净等药剂是酸性,不能与石灰等碱性物质同时施用,否则对药效有很大影响,福尔马林消毒覆土,每100m2用3kg加水50~60kg后与覆土拌匀,并要用薄膜覆盖密闭l天以上,然后摊晾1~2天,让福尔马林挥发后使用,否则甲醛浓度过高,会抑制蘑菇菌丝爬土速度,对覆土的消毒,在防治疣孢霉病措施中是至关重要的,防效可达95%左右;菇床药剂治疗,当菇床开始少量发生疣孢霉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通风降湿,对发病地方先撒食盐,后撤粉状石灰,第2天把感染的病菇和斑块全部除去,以控制发病中心,防止其扩散蔓延,并用0.1%的克疣灵、疣孢净等药剂,每100m2用50kg药液喷洒菇床,上述几种药剂在菇床上施用.对蘑菇菌丝杀伤力小,可以重复使用,效果较好,但福尔马林不能用作菇床防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无污染;2.生长速度快,周期短,口感好;3.适合高温季节及地区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更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包括如下步骤包括如下步骤:包括如下步骤:症状特点、播与侵染、防治措施:菇房选择与消毒、土壤选择与消毒、科学管理、药剂防治。实施例1:该病发生于蘑菇菌床表面的菌丝或子实体上,当蘑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即从形成菌索到产生菇蕾)时,是该病原菌侵染的有利时机,在菇蕾形成期被侵染,通常表现为还看不到正常的菇蕾出现就已发现病菇大量生长,形成不像蘑菇的异形物,如马勃状组织,菇农称“菇疤”,一般得病菇要比正常菇提前出菇3~4天,重发时整个菇床见不到一个完整健康的蘑菇。在幼蕾生长期被侵染,病菇虽然继续生长,但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发育,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呈现各种歪扭畸形,病菇后期内部中空,菌盖和菌柄交接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进而转变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烂,散发出恶臭气味,在空气潮湿时,褐色臭汁可溢出病菇表面,使菌盖和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所以也称之为疣孢霉褐斑病,这是区别于轮枝霉寄生引起的干腐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子实体生长中后期被轻度侵染,则蘑菇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失去商品价值;疣孢霉菌虽然目前尚无研究资料表明该菌的寄主范围,但已有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疣孢霉菌是普通的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其孢子具有1年以上的生活力,该菌主要靠孢子传播,其孢子源于受污染的堆肥和土壤以及得病的菇房,蘑菇覆土中存在疣孢霉是爆发蘑菇疣孢霉病的主要初侵能携带病原菌进入菇房发生初侵染,如无病菇房靠近感病菇房又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化栽培要求操作,常常受到影响而诱致该病发生;把装过病菇柄和碎片的器具带人菇房同样也导致此病发生,蘑菇从初侵染到出现病症一般需10天左右,病菇体上生长的疣孢霉分生孢子受喷水时水力或风力作用,向四周飞溅,落到健菇上或覆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症状特点、播与侵染、防治措施:菇房选择与消毒、土壤选择与消毒、科学管理、药剂防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症状特点、播与侵染、防治措施:菇房选择与消毒、土壤选择与消毒、科学管理、药剂防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症状特点具体技术要点如下:该病发生于蘑菇菌床表面的菌丝或子实体上,当蘑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即从形成菌索到产生菇蕾)时,是该病原菌侵染的有利时机,在菇蕾形成期被侵染,通常表现为还看不到正常的菇蕾出现就已发现病菇大量生长,形成不像蘑菇的异形物,如马勃状组织,菇农称“菇疤”,一般得病菇要比正常菇提前出菇3~4天,重发时整个菇床见不到一个完整健康的蘑菇;在幼蕾生长期被侵染,病菇虽然继续生长,但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发育,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呈现各种歪扭畸形,病菇后期内部中空,菌盖和菌柄交接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进而转变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而腐烂,散发出恶臭气味,在空气潮湿时,褐色臭汁可溢出病菇表面,使菌盖和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所以也称之为疣孢霉褐斑病,这是区别于轮枝霉寄生引起的干腐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子实体生长中后期被轻度侵染,则蘑菇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失去商品价值。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播与浸染具体要点如下:疣孢霉菌虽然目前尚无研究资料表明该菌的寄主范围,但已有较多的研究结果证明疣孢霉菌是普通的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其孢子具有1年以上的生活力,该菌主要靠孢子传播,其孢子源于受污染的堆肥和土壤以及得病的菇房,蘑菇覆土中存在疣孢霉是爆发蘑菇疣孢霉病的主要初侵能携带病原菌进入菇房发生初侵染,如无病菇房靠近感病菇房又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化栽培要求操作,常常受到影响而诱致该病发生;把装过病菇柄和碎片的器具带人菇房同样也导致此病发生,蘑菇从初侵染到出现病症一般需10天左右,病菇体上生长的疣孢霉分生孢子受喷水时水力或风力作用,向四周飞溅,落到健菇上或覆土中引起疣孢霉病的再侵染,进行采菇、添补覆土、清理菇头菇蒂等作业时不注意预防也是造成再侵染的重要原因,若第一潮菇就发病,覆土及旧床架通常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后几潮菇才发病,则常表明是由水源、工具和采菇人员再次传播的,在栽培中,疣孢霉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换气不良的菇房,当温度在17℃以上时极适合此病发生,其侵染率为100%,而气温在lO℃时很少发病,在高温情况下,重喷出菇水极易导致该病发生,发育中的蘑菇菌丝能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均王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问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