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20832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5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反射板下方穿过连接螺杆和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连接螺杆内侧相连,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第二同轴线缆由反射板下方穿过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加工生产。

A double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ual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ceiling antenna comprises a reflecting plate, the reflecting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vertical oscillator, the first coaxial cable is reflected by the bottom plate through the connecting screw and the dielectric gasket to the vertical oscillator, and the coaxial cable outer conduc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screw inside the first inner conductor of coaxial cab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vertical oscillator connected, forming a vertical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second coaxial cable is reflected by the bottom plate through the reflecting plate, and extends upward and connect the horizontal base line second; coaxial cable outer conductor and the horizontal surface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circuit second circuit connection line inner conductor coaxial cable and the horizontal connection form of horizontal polarization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ouble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ceiling antenna,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cost and easy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天线
,具体涉及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技术介绍
室内分布天线是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重要组成,市场空间很大,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也是其中的一类,它具有信号接受面广,功能多等优点。然而,现有的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大多是锥式天线或多片放射式天线,这类天线存在生产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加工生产。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内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所述介质垫片上部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和所述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所述连接螺杆内侧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所述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所述反射板上并位于所述垂直振子两侧对称设有由所述反射板连接至所述垂直振子的第一短路片和第二短路片,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和第二回流圈,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两侧均分别连接所述垂直振子两侧;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和第二调节振子;所述反射板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和第二调节片;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所述水平振子基材;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所述第二同轴线缆上并位于所述水平振子基材与所述垂直振子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二同轴线缆连接的扼流圈。进一步地,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反射板,并朝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底端延伸,后沿着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下方延伸,再穿过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顶端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板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第一短路压线板;所述垂直振子上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同轴线缆的第二短路压线板。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振子为三叉片状或双叉片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片和所述第二调节片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振子和所述第二调节振子为直角片状或弧角片状。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包括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且水平振子上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上表面辐射振子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包括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相连,形成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且水平振子下表面功分器与水平振子下表面辐射振子均在水平面360度内均匀分布。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通过使用垂直振子结构,而不使用锥式结构或多片放射式结构,使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2)通过使用至少2个短路片(第一短路片、第二短路片)可以有效的降低本技术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体积;3)通过使用多个调节片(第一调节片、第二调节片),可以有效降低本技术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驻波,优化方向图;4)通过使用至少2个回流圈(第一回流圈、第二回流圈)以增加多条振子到地之间的电流回路,可以有效的调整本技术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阻抗,增加带宽;5)通过使用至少2个调节振子(第一调节振子、第二调节振子)调整了垂直极化天线在水平方向上的辐射量,可以有效优化本技术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方向图;6)通过使用扼流圈抑制了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电流,可以有效优化本技术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隔离度;7)通过使用第一短路压线板和第二短路压线板,可以使本技术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结构更合理,性能更稳定;8)本技术水平振子采用均匀分布的功分器和辐射振子,可以有效改善所述水平极化天线的方向图;9)本技术垂直振子、反射板和第一同轴线缆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工作频段达到806~960MHz,1710~2700MHz,满足4G信号使用;10)本技术水平振子和第二同轴线缆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工作频段达到1710~2700MHz,保证4G信号稳定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水平振子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驻波S1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的驻波S22;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的隔离度S1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只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11,反射板11中间位置设有贯通的第一孔,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113,连接螺杆113中间设有第二孔,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121,介质垫片121内部设有第三孔,介质垫片121上部设有直立的垂直振子122,垂直振子122为三叉片状;第一同轴线缆1由反射板11下方穿过连接螺杆113和介质垫片121至垂直振子122,且第一同轴线缆1外导体与连接螺杆内侧相连,第一同轴线缆1内导体与垂直振子122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反射板11上并位于垂直振子122两侧对称设有由反射板11连接至垂直振子122的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第一短路片125和第二短路片126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两侧分别连接垂直振子122两侧;第一回流圈123和第二回流圈124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131和第二调节振子132;反射板11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111和第二调节片112;第二同轴线缆2由反射板11下方穿过反射板11,并朝第一短路片125或第二短路片126底端延伸,后沿着第一短路片125或第二短路片126下方延伸,再穿过第一短路片125或第二短路片126顶端向上延伸至水平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内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所述介质垫片上部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和所述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所述连接螺杆内侧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所述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所述反射板上并位于所述垂直振子两侧对称设有由所述反射板连接至所述垂直振子的第一短路片和第二短路片,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和第二回流圈,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两侧均分别连接所述垂直振子两侧;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和第二调节振子;所述反射板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和第二调节片;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所述第二同轴线缆上并位于所述水平振子基材与所述垂直振子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二同轴线缆连接的扼流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板,反射板上设有贯通的第一孔,所述第一孔内设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内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上方设有介质垫片,所述介质垫片上部设有垂直振子,第一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连接螺杆和所述介质垫片至垂直振子,且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所述连接螺杆内侧相连,所述第一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所述垂直振子相连,形成垂直极化全向天线;所述反射板上并位于所述垂直振子两侧对称设有由所述反射板连接至所述垂直振子的第一短路片和第二短路片,所述第一短路片和所述第二短路片上分别设有第一回流圈和第二回流圈,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两侧均分别连接所述垂直振子两侧;所述第一回流圈和所述第二回流圈分别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振子和第二调节振子;所述反射板上设有相对的第一调节片和第二调节片;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所述反射板,并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外导体与水平振子下表面电路线路连接,所述第二同轴线缆内导体与水平振子上表面电路线路连接形成水平极化全向天线;所述第二同轴线缆上并位于所述水平振子基材与所述垂直振子之间设有与所述第二同轴线缆连接的扼流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二同轴线缆由所述反射板下方穿过反射板,并朝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底端延伸,后沿着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下方延伸,再穿过第一短路片或第二短路片顶端向上延伸并连接水平振子基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化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祝东曹庭友尧雪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发斯特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