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9451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双向二极管和电源地;电源模块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电源接地端,电源模块通过其电源输入端接入外部电源,并将外部电源转换为工作电压,并通过电源输出端将工作电压输出;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电源输出端与第二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地端均与电源地连接。该防静电编码器电路通过在电源模块端设置两个双向二极管,可有效抑制高压静电和电弧,实现对电路元器件的保护,提高电路可靠性,节约企业和社会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
技术介绍
编码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机械制造、船舶、纺织、印刷、航空、航天、雷达、通讯、军工等领域。广泛的行业造就出高压电弧、高压静电、强电磁场、雷电、油污、粉尘等多变环境,这些恶劣环境对编码器的电路设计提出了挑战。国内外的编码器电路大多都是工作在这些恶劣环境中,抗干扰能力差、无防静电处理电路等诸多电路设计上的弊端造成电路易烧毁。而且每个元器件的价格在几分钱左右,根据对大多数编码器公司的返修统计,这类因为元器件损坏造成的返修产品占总产品比例的1%-4%不等。现在国内每年的编码器用量在几千万只,每只编码器的价格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每一只编码器的元器件损坏造成的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在20元以上。这样保守计算每年都会因为这个问题造成几亿元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以解决现有编码器电路防静电能力差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双向二极管和电源地;所述电源模块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电源接地端,所述电源模块通过所述电源输入端接入外部电源,将所述外部电源转换为工作电压,并通过所述电源输出端将所述工作电压输出;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地端均与所述电源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接地端串联有自恢复保险丝。进一步地,所述编码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串联有自恢复保险丝。进一步地,所述编码器电路还包括双二极管,所述双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源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共同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模块中使用的所有电容均为极性铝电解电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双向二极管和电源地;电源模块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电源接地端,电源模块通过其电源输入端接入外部电源,并将外部电源转换为工作电压,并通过电源输出端将工作电压输出;电源输入端与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电源输出端与第二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地端均与电源地连接。该防静电编码器电路通过在电源模块端设置两个双向二极管,可有效抑制高压静电和电弧,实现对电路元器件的保护,提高电路可靠性,节约企业和社会资源。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静电编码器电路的防静电原理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静电编码器电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图1示出了该电路的防静电部分结构,其他结构未示出。根据图1,该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包括电源模块3、第一双向二极管1、第二双向二极管2和电源地。其中,电源模块3具有电源输入端301、电源输出端302和电源接地端303。电源模块3通过其电源输入端301接入外部电源,并将外部电源转换为工作电压,并通过电源输出端302将工作电压输出。电源输入端301与第一双向二极管1的一端连接,电源输出端302与第二双向二极管2的一端连接,第一双向二极管1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2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地端303均与电源地连接。通过第一双向二极管1和第二双向二极管2两个防静电及高压保护元件(ESD/TVS保护器件),可有效抑制高压静电和电弧,实现对电路元器件的保护,提高电路可靠性。图2所示为实施例提供的该防静电编码器电路的具体组成结构示意图,电源接地端303上串联有自恢复保险丝F1,编码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A上串联有自恢复保险丝F2,在信号输出端B上串联有自恢复保险丝F3,在信号输出端Z上串联有自恢复保险丝F4。上述自恢复保险丝均由经过特殊处理的聚合树脂及分布在里面的导电粒子组成,在正常操作下聚合树脂紧密地将导电粒子束缚在结晶状的结构外,构成链状导电通路,此时的自恢复保险丝为低阻状态,线路上流经自恢复保险丝的电流所产生的热能小,不会改变晶体结构。当线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时,流经自恢复保险丝的大电流产生的热量使聚合树脂融化,体积迅速增长,形成高阻状态,工作电流迅速减小,从而对电路进行限制和保护。当故障排除后,自恢复保险丝重新冷却结晶,体积收缩,导电粒子重新形成导电通路,自恢复保险丝恢复为低阻状态,从而完成对电路的保护和自恢复,无须人工更换。该编码器电路还包括双二极管,双二极管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如图2所示,该编码器电路包括三个双二极管,二极管D12、D13组成一个双二极管,二极管D14、D15组成另一个双二极管,二极管D16、D17组成第三个双二极管,二极管D12、D14、D16为第一二极管,二极管D13、D15、D17为第二二极管。各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电源输入端301,各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源地。每个双二极管中的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共同连接信号输出端。这种双二极管由导通变为截止或由截止变为导通所需的时间比一般二极管短,主要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开关电路、检波电路、高频和脉冲整流电路及自动控制电路,具有限幅、保护作用,在该编码器电路中主要起到反向抑制保护作用。电源模块3中使用的所有电容均为极性铝电解电容,相比多数使用的贴片、插式电容,具有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安装方便等特点。该编码器电路的具体结构示例如图2所示,除上述元件外,该编码器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D2、D3、D4、D5、D6、D7、D8、D9、D10、D11、三极管Q1、Q2、Q3、Q4、Q5、Q6、Q7、Q8、Q9、电容C1、C2、C3、C4、C5、C6、C7、C8、C9、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等。其中电阻R8、R9、R10为可变电阻,二极管D9为第一双向二极管1,二极管D8为第二双向二极管2,二极管D1、D2、D3、D4、D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双向二极管和电源地;所述电源模块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电源接地端,所述电源模块通过所述电源输入端接入外部电源,将所述外部电源转换为工作电压,并通过所述电源输出端将所述工作电压输出;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地端均与所述电源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双向二极管和电源地;所述电源模块具有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和电源接地端,所述电源模块通过所述电源输入端接入外部电源,将所述外部电源转换为工作电压,并通过所述电源输出端将所述工作电压输出;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双向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第二双向二极管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地端均与所述电源地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编码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地端串联有自恢复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龙李重材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轲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