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obot, including walking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 is arranged in the walking structure, walking structure has at least a direction driven body structure along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movement along the backward direction and the first direction deviates from the direction of motion; collision avoidance, collision avoidance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walking structure, collision avoidance department out walking structure; and / or cushion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body structure, the collision part protrudes out of body structure set.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robot in the prior art is easy to be damaged after falling dow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要至少兼顾其结构的牢固性和机器人的各种功能性需求,在功能性需求方面又十分多样,如抗碰撞强度、避障功能、跟随功能、导航功能、人机交互功能等等;因此,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本技术期望提出一种具备一定抗碰撞强度、且兼顾一些特定功能的机器人的躯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器人跌倒后容易损坏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行走结构;身体结构,身体结构设置在行走结构上,行走结构至少具有带动身体结构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防撞部设置在行走结构上,防撞部突出于行走结构设置;和/或防撞部设置在身体结构上,防撞部突出于身体结构设置。进一步地,防撞部为两个,两个防撞部分别设置在身体结构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进一步地,机器人还包括把手部,把手部设置在身体结构上并突出于身体结构设置。进一步地,防撞部包括防撞杆和包覆在防撞杆外周的软体结构,把手部与防撞部相连接地设置。进一步地,身体结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结构(100);身体结构(200),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行走结构(100)至少具有带动所述身体结构(200)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300),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行走结构(100)设置;和/或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结构(100);身体结构(200),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行走结构(100)至少具有带动所述身体结构(200)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前进方向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方向运动的后退方向;防撞部(300),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行走结构(1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行走结构(100)设置;和/或所述防撞部(300)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上,所述防撞部(300)突出于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部(300)为两个,两个所述防撞部(300)分别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把手部(400),所述把手部(400)设置在所述身体结构(200)上并突出于所述身体结构(200)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部(300)包括防撞杆和包覆在所述防撞杆外周的软体结构,所述把手部(400)与所述防撞部(300)相连接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体结构(200)包括:躯体结构(210);头部结构(220),所述头部结构(220)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躯体结构(210)上,所述头部结构(220)至少具有在所述躯体结构(210)上枢转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为不同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躯体结构(210)包括相连接的支撑梁(211)、躯体骨架(212)和第一电机(213),所述支撑梁(211)、所述躯体骨架(212)和所述第一电机(213)共同围成容纳空间(11),其中,所述第一电机(213)包括定子外壳(2131)和转子(2132),所述转子(2132)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定子外壳(2131)内,所述定子外壳(2131)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电机的定子,所述转子(2132)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了所述电机的转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结构(220)包括U型架(221)和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U型架(221)上的俯仰部(22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电脑操作面板(500)和与所述电脑操作面板(500)电连接的电源结构(600),其中,所述电源结构(600)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11)内并与所述第一电机(213)连接,所述电脑操作面板(500)设置在所述俯仰部(222)上。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连接组件(700),所述头部结构(220)和所述躯体结构(21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700)连接,所述连接组件(700)包括:第一连接件(710)、弹性缓冲件(720)和第二连接件(730),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730)嵌套在所述第一连接件(710)内,所述弹性缓冲件(720)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7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730)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件(710)、弹性缓冲件(720)和第二连接件(730)周向止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710)与所述U型架(22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730)与所述转子(2132)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鹏,沈斌,王剑,蒲立,王野,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