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4735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包括: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以预设间距平行设置,且所述预设间距大于梁的厚度与梁侧面模板的厚度之和;横杠,所述横杠将两根立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的两端向两侧穿透两根立柱并通过螺母拉紧,且对拉螺栓距离立柱的与横杠相对的一端的长度大于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厚度之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不需要在梁侧面模板打孔,也就不会有常规方法中对拉螺栓孔周边混凝土容易出现漏浆的现象。也不会影响梁的强度。该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制作简单,可循环使用,拆模后梁表面观感较好,不影响混凝土梁结构的整体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中,在浇筑梁时,通过设置梁侧面模板和梁下侧模板形成上部开口的浇筑空间,通过上部开口向浇筑空间浇筑混凝土形成梁。在浇筑的过程中,为防止模板变形、移位,需要对模板进行固定。而对于梁侧面模板固定的通常方法是在梁侧面模板上打孔,对拉螺栓穿入PVC套管再从模板孔中穿出,对拉螺栓两端通过螺母收紧,从而拉紧梁侧面模板。浇筑完成后,拆模并取出对拉螺栓,PVC套管则留在梁内。这种做法,工序较复杂,螺栓孔影响混凝土梁强度,且影响梁表面观感。外墙对拉螺栓孔处为了防止漏水,还需封堵处理,施工成本高。对模板造成损伤,并浪费PVC套管等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相对于以往采用对拉螺栓穿透梁来加固粱侧面模板,不会降低梁的强度,减少了封堵处理环节,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且增加梁表面的美观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包括: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以预设间距平行设置,且所述预设间距大于梁的厚度与梁侧面模板的厚度之和;横杠,所述横杠将两根立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的两端向两侧穿透两根立柱并通过螺母拉紧,且对拉螺栓距离立柱的与横杠相对的一端的长度大于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厚度之和。优选地,所述预设间距比梁的厚度与梁侧面模板的厚度之和大5mm。优选地,两根立柱的长度大于等于梁截面的高的两倍。优选地,两根立柱分别通过转轴与横杠连接。优选地,在横杠与立柱交叉连接的内侧固定有限位块。优选地,两根立柱和横杠采用木方制作。优选地,对拉螺栓距离立柱的与横杠相对的一端的长度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厚度之和。优选地,在横杠与对拉螺栓之间还设置有对拉螺栓。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下面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一;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的安装截面图一;图3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二;图4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的安装截面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所述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在建筑施工中,在浇筑梁时,需要用到模板形成梁的浇筑空间,而对于梁侧面模板固定的通常方法是在梁侧面模板上打孔,对拉螺栓穿入PVC套管再穿过模板孔,对拉螺栓两端收紧,拆模后取出对拉螺栓,PVC套管则留在梁内。这种做法,工序较复杂,浪费模板及PVC管等材料,对拉螺栓孔周边混凝土容易出现漏浆,影响观感且对梁的强度有一定影响。本技术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类似于门框形结构,其具有两根立柱11和12,在两根立柱的同一端,采用横杠13将两根立柱固定为一体,从而形成另一端开口的门框形结构。在两根立柱之间,还设置有对拉螺栓14,螺栓长度应略大于梁截面宽度与梁侧面模板宽度(木方加覆面木胶板)之和L3。具体地说,对拉螺栓14的一端穿透立柱11,另一端穿透立柱12,并且,对拉螺栓的两端使用螺母紧固。通过旋转螺母,可以调整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在使用的时候,将该固定装置夹在梁的侧面,使得两根立柱夹住梁侧面模板的外侧,即可将模板固定住。图2是使用该固定装置固定的梁侧面的截面图,下面结合图2来具体说明其结构。在图2中,梁6从楼板2向下侧突出,在梁6的左右侧面具有梁侧面模板,在梁的下侧,具有梁下侧模板。该梁侧面模板包括木方41、42以及覆面木胶板3,木方41设置在梁的左侧,木方42设置在梁的右侧,木方7设置在梁的下侧。再采用覆面木胶板3覆盖在木方4和木方7的内侧,从而由覆面木胶板3形成梁的浇筑空间。在混凝土浇筑时,木方41、42限制梁侧面模板向外膨胀移位。将固定装置的开口侧夹在梁侧面模板的外侧,使得立柱11的内侧贴紧木方41的外侧,立柱12的内侧贴紧木方42的外侧,而对拉螺栓距离固定装置开口端的距离应大于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厚度之和L1。也就是说,安装好固定装置后,对拉螺栓是位于梁下侧模板的下侧的。立柱起支撑作用,对拉螺栓起收拉作用,在梁的外部对梁侧面模板进行固定。通过拧紧或拧松对拉螺栓两头的螺母,即可调整固定装置对梁侧面模板的夹紧程度。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立柱和横杠可以采用木方来制作,在两根木方的同一端用短木方从内部支撑,短木方的两侧再用木板贴紧固定,即形成该固定装置,其制作简单,调整方便。利用施工现场的废旧木方制作,可循环使用,拆模后梁表面观感较好,不影响混凝土梁结构的整体性。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对拉螺栓到楼板2的覆面木胶板3的下表面的距离(也就是对拉螺栓到固定装置开口端的距离)为L1,而对拉螺栓到横杠上侧的距离是L2,L2≥L1,即立柱的长度大于等于梁截面高的两倍。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大约比梁截面的宽度与梁两侧模板(木方加覆面木胶板)的厚度之和多5mm。该距离能够使得安装方便。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对拉螺栓距离固定装置开口端的距离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的厚度值和,对拉螺栓同时能够对梁下侧的模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立柱11、立柱12与横杠13可以采用转轴15连接,因此,立柱11、立柱12可以相对于横杠13转动,更便于立柱装夹到梁侧面模板的外侧。并且,在完成施工后,立柱也可以放下,便于运输和存放。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在立柱11、立柱12与横杠13的交叉处设置挡块16,挡块16固定在横杠或立柱上,用于限制立柱的转动角度。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还可在两根立柱上设置相对地条形槽(未示出),对拉螺栓的两端从条形槽穿出,对拉螺栓可沿条形槽滑动,从而调节对拉螺栓距离梁侧面模板的距离。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横杠与对拉螺栓之间还设置有对拉螺栓51,由于对拉螺栓距离梁侧面模板的距离不同,因此调整不同的对拉螺栓,对梁侧面模板的夹紧效果也不同。本技术的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不需要在梁侧面模板打孔,也就不会有常规方法中对拉螺栓孔周边混凝土容易出现漏浆的现象。也不会影响梁的强度。该梁侧面模板固定装置制作简单,可循环使用,拆模后梁表面观感较好,不影响混凝土梁结构的整体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以预设间距平行设置,且所述预设间距大于梁的厚度与梁侧面模板的厚度之和;横杠,所述横杠将两根立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的两端向两侧穿透两根立柱并通过螺母拉紧,且对拉螺栓距离立柱的与横杠相对的一端的长度大于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厚度之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立柱,两根立柱以预设间距平行设置,且所述预设间距大于梁的厚度与梁侧面模板的厚度之和;横杠,所述横杠将两根立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对拉螺栓,所述对拉螺栓的两端向两侧穿透两根立柱并通过螺母拉紧,且对拉螺栓距离立柱的与横杠相对的一端的长度大于等于梁截面的高与梁下侧模板厚度之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比梁的厚度与梁侧面模板的厚度之和大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侧面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根立柱的长度大于等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庆奇乌凤文韩李庆张彬张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