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23204 阅读:3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1 18: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具有呈U形的横截面,包括底段、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加强段、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加强段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底段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加强段和第一连接部依序连接;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加强段和第二连接部依序连接;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位置有一第二连接区,两根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互相抵靠时,其中一根的第一连接部和另外一根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对应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挡土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

Mixed reinforced U concrete sheet pi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ybrid reinforced concrete sheet pile type U, with a U shaped cross section, including the bottom section, the first connecting section, first connecting section, strengthen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second connecting section, second section and second connection reinforcement connecting parts; both ends of the bottom section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ng sec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segment; first connecting section, the first connection se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are connected sequentially; the second connecting section, second connecting reinforcing section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comprises a first connection area, in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connecting area with a second connecting area two, the hybrid reinforced concrete U pile against each other when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of a root and a root of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on area, and second connec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nnection region. The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U type concrete sheet pile has strong retaining capacity and safe and reliabl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预制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挡土、护坡、围护结构等工程使用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建设的发展,在建筑、港口、市政、桥梁、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中,大量使用挡土、护坡、围护的支护结构。近年来,作为临时构筑物,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有重力坝、高压旋喷桩、钢板桩、SMW桩等,作为永久性挡土构筑物,工程中常用的有现浇地下连续墙、现浇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等;传统挡土结构一般以现浇为主,需要较大的施工场地及较长的养护时间,工程的工期长,费用高,且现浇于地下的结构,必须成孔或者成槽,维持槽壁稳定的施工难度大,结构质量不稳定。传统的连续护壁结构形式,存在施工工艺复杂,泥浆污染严重,工期长,造价高等缺陷,因而逐步被预制混凝土板桩结构形式替代;相对而言,预制混凝土板桩结构具有更小污染,更短工期及更低造价等优势。然而,一般挡土防水结构外观以平直为主,在美观上无太多特点。专利号201020167865.4和201220098280.0都提出了一种U型板桩,连锁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以预制桩形成连续墙体,但是其结构技术的缺陷是:1、板桩之间接触面过小,止水效果还需要更多的工程检验;2、一旦预应力体系失效,则存在整体失稳的后果,用于永久性构筑物存在重大安全隐患;3、在同等混凝土用量的前提下,截面的力学特性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因此,现有技术还有提升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挡土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具有呈U形的横截面,所述U形的横截面包括一底段、一第一连接段、一第一连接加强段、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段、一第二连接加强段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底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加强段和第一连接部依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加强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加强段和第二连接部依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加强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一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位置有一第二连接区,两根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互相抵靠时,其中一根的第一连接部和另外一根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对应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连接。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包括桩底部、面板部和桩顶部;所述桩底部、面板部和桩顶部依序连接,所述桩底部远离所述桩顶部的一端为尖榫部,所述尖榫部为尖榫形;所述桩顶部的底段的厚度大于所述面板部的底段的厚度。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所述第一连接区为阴榫结构,所述面板部和桩顶部的第二连接区为阴榫结构,所述桩底部的第二连接区为阳榫结构;阴榫结构和阳榫结构嵌合时有导向作用,阴榫结构和阴榫结构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区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形成容置空腔,所述容置空腔可填塞密封材料。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所述桩底部阴榫结构一侧的尖榫部削成斜角。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的组成包括腰筋,所述腰筋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一连接加强段,以及连接第二连接段和第二连接加强段。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使用混凝土的组成包括胶凝材料、骨料、水、外加剂;所述胶凝材料包括水泥、掺合料和活性激发剂;所述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所述粗骨料为碎石或破碎的卵石,其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且不超过钢筋净距的3/4;所述细骨料为天然硬质中粗砂或人工砂,细度模数为2.3~3.2,采用人工砂时,细度模数为2.5~3.5。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每立方米混凝土包含胶凝材料420~450kg、粗骨料1200~1300kg、细骨料600~700kg、外加剂2~4kg和水110~140kg;所述掺合料和活性激发剂分别为25~35wt%和5~10wt%。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所述掺合料是比表面积400m2/kg以上超细矿渣微粉、矿渣微粉、粉煤灰或硅灰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本申请的技术目的是,提升U型混凝土板桩结构和强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实现力学性能好、结构安全可靠、挡土效果佳、应用面广的板桩结构。进而达到以下四个目的:1、板桩之间接榫型式,止水效果经过大量工程实践检验,止水效果可靠;2、板桩接头位置采取钢筋砼配筋,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的可靠性。板桩薄壁面板采用预应力结构,能够充分发挥预应力结构受力经济性。一旦预应力体系失效,仍然能够保证挡土结构的整体稳定安全;3、同等混凝土用量下,截面惯性矩提高5~10%,抗弯能力有较大提高;与传统钢筋砼板桩相比,可节约混凝土材料35~40%;4、板桩混凝土加入活性激发剂,防腐效果好;养护过程采用绿色环保燃料,能减少养护时间,减少碳排放量。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使得本专利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第一,本专利技术针对U型混凝土板桩优点进行重要改进,具有工程实践检验充分、挡土能力强、结构安全可靠的效果;第二,本专利技术配筋采用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双保险,克服了传统板桩挡土能力较弱的缺点,也克服了U型混凝土板桩接头效果待检验、预应力体系一旦失效存在整体失稳的结构风险;第三,本专利技术板桩混凝土加入活性激发剂,防腐效果好;养护过程采用绿色环保燃料,能减少养护时间,减少碳排放量。当然,实施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立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容置空腔示意图;图4是图3中D处容置空腔连接示意图;图5是图3中E处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钢筋分布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的A-A横截面示意图;图10是图7的B-B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涵盖任何在本专利技术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专利技术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专利技术。另外,为了避免对本专利技术的实质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没有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等。请参考图1和图9,一种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广泛应用在港口码头结构、城市防汛墙、堤防、水闸泵站、基坑围护等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挡土、护坡、围护的支护结构。如图所示,具有呈U形的横截面,结构受力具备高抗弯、高抗剪性能,另还有一定的承重功能,所述U形的横截面包括底段11、第一连接段12、第一连接加强段13、第一连接部14、第二连接段15、第二连接加强段16和第二连接部17;其中的连接关系为,所述底段1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12和所述第二连接段15;所述第一连接段12、第一连接加强段13和第一连接部14依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具有呈U形的横截面,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的横截面包括一底段、一第一连接段、一第一连接加强段、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段、一第二连接加强段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底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加强段和第一连接部依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加强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加强段和第二连接部依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加强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一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位置有一第二连接区,两根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互相抵靠时,其中一根的第一连接部和另外一根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对应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具有呈U形的横截面,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的横截面包括一底段、一第一连接段、一第一连接加强段、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段、一第二连接加强段和一第二连接部;所述底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第一连接加强段和第一连接部依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连接加强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所述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加强段和第二连接部依序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连接加强段和所述底段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一第一连接区,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区的位置有一第二连接区,两根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互相抵靠时,其中一根的第一连接部和另外一根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对应的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包括桩底部、面板部和桩顶部;所述桩底部、面板部和桩顶部依序连接,所述桩底部远离所述桩顶部的一端为尖榫部,所述尖榫部为尖榫形;所述桩顶部的底段的厚度大于所述面板部的底段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配筋U型混凝土板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区为阴榫结构,所述面板部和桩顶部的第二连接区为阴榫结构,所述桩底部的第二连接区为阳榫结构;阴榫结构和阳榫结构嵌合时有导向作用,阴榫结构和阴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卫勤熊斌刘勇倪杰李梦龙鲁秋月袁通国杨宝鹏杨飞王战伟夏振华宋伟生
申请(专利权)人:汤始建华建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