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回收配方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1611454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回收配方,其主要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比方式表示为:PC/ABS次料65~85、PC次料5~10、相容剂1~3、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4~8、溴系小分子阻燃剂3~10、锑系阻燃剂1~3、聚四氟乙烯0.1~0.3、抗氧剂0.1~0.3、紫外线吸收剂0.1~0.3。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新的阻燃剂及抗冲改性剂,并且在其中添加PC次料对PC/ABS次料进行回收改性,使PC/ABS次料的力学性能和燃烧性能能够达到原料水准,使PC/ABS次料及PC次料皆得到经济的回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额外的负担,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
,特别是涉及一种PC/ABS次料的改性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PC/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合金是一种综合性能较 好的工程塑料,兼有PC和ABS的优点,既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热性能,又具 有成型性好,耐应力开裂能力好的特点,适合于成型大型薄壁的制件。PC/ABS 合金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如移动电话等、办公设备如计 算器和打印机等等。PC/ABS合金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次料,如口水料、报废的 不良品等。目前对PC/ABS次料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l)采用焚烧或填 埋的方式处理,但此种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会带来环境污染,如焚烧会产生二 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此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填埋方式PC/ABS不易降 解从而也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2)对PC/ABS次料进行简单的回收抽粒而不进 行任何改性,降级为普通塑料使用,其虽比第一种方式较好,但依然未能充分 利用PC/ABS的价值。(3)对PC/ABS次料进行改性回收,业界多采用,在回收 PC/ABS时加入酸酐类反应性偶联剂,来提高机械性能,但此只能应用在对材料 机械性能及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并且加入酸酐后,会对成型设备及模具产生 腐蚀而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ABS次料回收配方,其 采用在PC/ABS次料中添加PC次料来对其进行回收改性,使PC/ABS次料及PC 次料皆得到经济的回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额外的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PC/ABS次料回收配方,采用新的阻燃剂及 抗冲改性剂,其主要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比方式表示为PC/ABS次料 65 85;PC次料 5 10 ;相容剂 1 3; 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 4 8 ;溴系小分子阻燃剂 3 10 ;锑系阻燃剂 聚四氟乙烯 抗氧剂0. 1 0. 3 ; 0. 1 0. 3 ;紫外线吸收剂0. 1 0. 3。其中,所述相容剂可为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 -丙烯腈三元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苯 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低密度 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最优选为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 物。 .所述的溴系小分子阻燃剂可为溴化聚碳酸酯、十溴二苯醚、八溴醚、四溴 双酚A、四溴双酚A聚碳酸酯齐聚物、六溴环十二烷或环保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 苯乙烷等,另外,所述溴化聚碳酸酯其中溴重量百分比含量优选为58%。所述的锑系阻燃剂可为三氧化二锑、五氧化二锑或锑酸钠等。所述的抗氧剂可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2921等。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PC/ABS次料回收配方,其组分以重量份数表示为PC/ABS次料 82 ;PC次料 5 ;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1 ;丙烯酸类抗冲改性剂 5 ;溴化聚碳酸酯 5 ;三氧化二锑 2;聚四氟乙烯 0.2;抗氧剂 0. 1 ;紫外线吸收剂 0.1。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PC/ABS次料回收配方,其组分以重量份数表示为PC/ABS次料 73 ;PC次料 8 ;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4 ;丙烯酸类抗冲改性剂 4;溴化聚碳酸酯 9;三氧化二锑 2;聚四氟乙烯 0.3;抗氧剂 0. 2 ;紫外线吸收剂 0.2。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PC/ABS次料回收配方,其组分以重量份数表示为PC/ABS次料 69 ; PC次料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 丙烯酸类抗冲改性剂青三元共聚物溴化聚碳酸酯 三氧化二锑 聚四氟乙烯 抗氧剂10 ; 3 ;紫外线吸收剂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采用新的阻燃剂及抗冲改性剂,并且在其中添加PC次料 对PCZABS次料进行回收改性,使PC/ABS次料的力学性能和燃烧性能能够达到 原料水准,使PC/ABS次料及PC次料皆得到经济的回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 额外的负担,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按比例称取下列材料PC/ABS次料 82 ;PC次料 5 ;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1 ;丙烯酸类抗冲改性剂 5 ;溴化聚碳酸酯 5;三氧化二锑 2;聚四氟乙烯 0.2;抗氧剂 0. 1 ;紫外线吸收剂 0.1。 再将该共混料通过挤出机中混炼造粒,所得混炼造粒经注射成型制成成品, 然后测试其性能,其所得结果与原料对比如表1所示表1.实施例所得改性料与原料比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table>实施例2按比例称取下列材料PC/ABS次料 73 ; PC次料 8 ;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4;丙烯酸类抗冲改性剂 4;溴化聚碳酸酯 9;三氧化二锑 2;聚四氟乙烯 0.3;抗氧剂 0. 2 ;紫外线吸收剂 0.2。再将该共混料通过挤出机中混炼造粒,所得混炼造粒经注射成型制成成品, 然后测试其性能,其所得结果与原料对比如表2所示表2.实施例所得改性利-与原料比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实施例3按比例称取下列材料PCZABS次料 69 ;PC次料 10 ;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5 ;丙烯酸类抗冲改性剂 3;溴化聚碳酸酯 10 ;三氧化二锑 3;聚四氟乙烯 0.3;抗氧剂 0. 1 ;紫外线吸收剂 0.1。再将该共混料通过挤出机中混炼造粒,所得混炼造粒经注射成型制成成 然后测试其性能,其所得结果与原料对比如表3所示表3.实施例所得改性料与原料比较<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由上述表格中数据对比可得,经改性后PC/ABS次料的力学性能和燃烧性能 已达到原料水准。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是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详细说明。注意这些实施方式并非 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情况下 所做出的改进和补充,应该视为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一种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回收配方,其特征在于,利用将聚碳酸酯次料加入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进行改性回收,其改性主要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比方式表示为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65~85;聚碳酸酯次料 5~10;相容剂 1~3;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 4~8;溴系小分子阻燃剂 3~10;锑系阻燃剂 1~3;聚四氟乙烯 0.1~0.3;抗氧剂 0.1~0.3;紫外线吸收剂 0.1~0.3。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回收 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容剂为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马来酸酐接枝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回收配方,其特征在于,利用将聚碳酸酯次料加入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进行改性回收,其改性主要包括以下组分,以重量比方式表示为: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次料65~85;聚碳酸酯次料5~10;相容剂1~3;丙烯酸酯类抗冲改性剂4~8;溴系小分子阻燃剂3~10;锑系阻燃剂1~3;聚四氟乙烯0.1~0.3;抗氧剂0.1~0.3;紫外线吸收剂0.1~0.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瑟刘济林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