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1380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7:08
放电组件(20)包括放电电极(70)、与放电电极(70)相向的相向电极(60)以及具有从放电电极(70)连续至相向电极(60)的表面的绝缘部件(41)。在放电电极(70)的放电区域的一侧,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壁部(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放电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放电组件。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在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进行放电的放电组件。放电组件搭载于空调机、空气净化器等装置中(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0095、0096段及图7记载的放电组件中,放电电极被固定于板金部件的电极固定板上,板金部件使用固定用绝缘子而固定于相向电极上。即,板金部件和固定用绝缘子构成一体的支撑部件,通过该支撑部件支撑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空调机、空气净化器等装置运转而放电组件被使用时,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因放电而生成的硝酸铵等导电性的污损物质附着于支撑部件。在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被一体的支撑部件支撑的结构中,如果污损物质对支撑部件的附着恶化,则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绝缘性会降低。并且,如果污损物质的附着进一步恶化而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通过污损物质而连接,则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导通而无法放电。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00936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具有从放电电极连续至相向电极的表面的绝缘部件的放电组件中,抑制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绝缘性降低。本专利技术的放电组件包括:放电电极;相向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向;以及绝缘部件,具有从所述放电电极连续至所述相向电极的表面,其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区域的一侧,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壁部。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从前侧观察所述放电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侧观察所述放电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所述放电组件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所述放电组件的放电处理部及其周边设备的组装图。图6是所述放电处理部的正视图。图7是表示参考例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一结构例。图9是表示相对于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的距离的放电电极与壁部的距离的比率和放电组件的耐久年数的关系的坐标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二结构例。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三结构例。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四结构例。图13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的空调装置的其它例的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20能够搭载于例如空调装置10中。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0调节室内空间S的空气的温度。[空调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被设置在天花板C的背面。空调装置10包括横宽的箱形的空调用壳体11。在空调用壳体11的长边方向的其中一侧面连接有内气管12。在空调用壳体1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面连接有供气管13。在空调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11a。内气管12的流入端连通于室内空间S,流出端连通于空气通道11a。供气管13的流入端连通于空气通道11a,流出端连通于室内空间S。在空气通道11a,从空气流动的上游侧(内气管12侧)向下游侧(供气管13侧)依次配置有预过滤器14、放电组件20、触媒过滤器15、换热器16及风扇17。预过滤器14捕集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放电组件20伴随放电而生成活性种,使用该活性种来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或臭气成分。触媒过滤器15例如在蜂窝结构的基材的表面载持触媒。该触媒使用锰类的触媒或贵金属类的触媒。触媒过滤器15使因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进一步活化,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臭气成分的分解。在触媒过滤器15载持有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臭气成分的吸附剂(例如活性炭)。换热器16进行在空气通道11a中流动的空气的加热和冷却。具体而言,换热器16连接于省略图示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被充填的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换热器16作为利用在其内部流动的低压制冷剂来冷却空气的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此外,换热器16作为利用在其内部流动的高压制冷剂来加热空气的冷凝器而发挥作用。风扇17搬送空气通道11a的空气。[放电组件的结构]放电组件20被构成为流注放电式。也就是说,放电组件20通过进行流注放电而生成低温等离子体,伴随于此,在空气中生成反应性高的活性种(高速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放电组件20包括壳体21、收容在壳体21的电压供给部30及收容在壳体21的放电处理部40。<壳体>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21呈横宽的箱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21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而形成。壳体21包括下侧壳体部22和安装于下部壳体部22的上部的上侧壳体部23。在壳体21的内部,在壳体2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设有分隔部24。分隔部24将壳体21的内部分割为左右的两个空间。这些空间中的右侧的空间构成收容室26,左侧的空间构成处理室27(通风路)。分隔部24包括上部分隔壁23a和下部分隔壁51。上部分隔壁23a一体形成于上侧壳体部23的内部。下部分隔壁51详细而言一体形成于后述的绝缘部件41。在分隔部24,以上部分隔壁23a的下表面和下部分隔壁51的上表面互相接触的方式,两个分隔壁上下邻接而被配置。如图2所示,在壳体21的前表面形成有第一通气口28(流入口)。第一通气口28以连通于处理室27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1的靠左侧的部位。流入第一通气口28的空气流到处理室27的内部。如图3所示,在壳体21的后表面形成有第二通气口29(流出口)。第二通气口29以连通于处理室27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1的靠左侧的部位。处理室27的内部的空气流到壳体21的外部。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侧壳体部23的右端的前后方向的中间设有滑动盖25。滑动盖25能够对壳体21的主体进行装拆。如果卸下滑动盖25,则电压供给部30的连接器32(参照图4)露出于壳体21的外部。<电压供给部>如图4所示,电压供给部30配置在收容室26。电压供给部30将从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源电压供给到放电处理部40。电压供给部30包括基板31、连接器32、电源变压器33、接地端子部34。基板31被配置在收容室26的底部附近。基板31呈左右横宽的板状,被配置在收容室26的整个区域。连接器32被配置在基板31的右端部的上表面。通过卸下所述的滑动盖25,连接器32露出于壳体21的外部。在连接器32连接有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配线。电源变压器33设置在基板31的靠左侧的上表面。电源变压器33对经由连接器32供给的电压进行升压。在电源变压器33的左端部设有供给端子部35。在供给端子部35通过紧固部件(螺丝36)而固定放电电极70的供给板75。接地端子部34被设置在基板31的靠左侧且靠后侧的上表面。在接地端子部34通过紧固部件(螺丝37)而固定相向电极60的图略的接地板。<放电处理部>如图4及图5所示,放电处理部40大致配置在处理室27。放电处理部40引起流注放电并净化空气。放电处理部40包括绝缘部件41、相向电极60、放电电极70及稳定器80。绝缘部件41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构成对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进行绝缘并支撑的支撑部件。相向电极60及放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放电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电极;相向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向;以及绝缘部件,具有从所述放电电极连续至所述相向电极的表面,其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区域的一侧,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壁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2.26 JP 2014-2656101.一种放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电极;相向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向;以及绝缘部件,具有从所述放电电极连续至所述相向电极的表面,其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区域的一侧,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壁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壁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相向电极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壁部的距离为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相向电极的距离的30%以上且68%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壁部包含从所述绝缘部件中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春名俊治榎田达海铃村启黑井圣史田中利夫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