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转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04782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电转换系统,其包含一第一装置,其中第一装置包含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接收一第一电能以驱动发光元件发出一光线;以及一第二装置包含一光电转换元件用以吸收光线并以输出一第二电能,其中第二电能与第一电能的比值大于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电转换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电转换系统的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继智能型手持装置后,穿戴式装置逐渐蔚为一股风潮,例如智能手表,也陆续出现使用穿戴式装置的各种连续性测量生医信号的应用,因此在有限的穿戴式装置体积中,如何提供便利的充电方式是一项课题,而无线充电是其中一项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电转换系统,包含一第一装置,其中第一装置包含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接收一第一电能以驱动发光元件发出一光线;以及一第二装置包含一光电转换元件用以吸收光线并以输出一第二电能,其中第二电能与第一电能的比值大于20%。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电转换系统示意图;图2为图1的第一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4A为第一装置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上视图;图4B为第一装置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电转换系统的局部剖视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电转换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C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装置中光电转换元件与基板的上视图;图7A~图7C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的第二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发光元件10导电基板11出光表面111、112边界12打线电极12b纵向延伸电极12a横向延伸电极122反射结构1220金属接触层1222金属阻障层1224金属粘结层1226金属反射层123透明导电结构1230第一导电氧化层1232第二导电氧化层14绝缘层142开口15发光叠层151第一包覆层152主动层153第二包覆层16电接触层17导电粘结层18第二电极181第一电极19窗户层2光电转换元件2'次光电转换元件2S表面21导电基板22半导体外延叠层221背面电场222基底层223发射层224窗户层225p-n接面23第二电极23e第三电极2311金属线24第一电极24a打线电极24b栅状电极24e第四电极3光线4透明载板5第二装置5S表面51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2第二传输端口53显示区54非显示区55固定装置56粘着层57基板58第一胶层59第二胶层6第一装置6S第一侧61第一可充放电元件62第一传输端口63闪光灯64摄影镜头65开口8对准装置81突出部82凹部P1第一电能P2第二电能N法线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将伴随着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电转换系统示意图。所述的光电转换系统包含一第一装置6与一第二装置5;其中,第一装置6包含一发光元件1、一第一可充放电(chargeable/dischargeable)元件61以及一第一传输端口62,发光元件1与第一可充放电元件61电连接以接收第一可充放电元件61对发光元件1提供的一第一电能P1,使发光元件1发出一光线3;第一传输端口62与第一可充放电元件61电连接,可用以外接至一电源对第一可充放电元件61进行充电;第二装置5包含一光电转换元件2以及一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1,其中,光电转换元件2与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1电连接,光电转换元件2吸收发光元件1发出的光线3后输出一第二电能P2对该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1充电。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揭示的元件,第一装置6与第二装置5还可依装置的需求包含其他现有的电子元件,例如:控制元件、驱动元件、数据存储元件、转换元件等用以提供相应的功能,此并非本专利技术的重点,不在此赘述。第二装置5还可选择性包含一第二传输端口52与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1电连接,可用以外接至一电源以提供另一充电路径对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1进行充电。其中,第一可充放电元件61与第二可充放电元件51包含可充电电池(Rechargeablebattery),例如镍镉(NiCd)电池、镍氢(NiMH)电池、锂离子(Li-ion)电池或锂聚合物(Li-Polymer)电池,第一传输端口62与第二传输端口52包含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例如MicroUSB、MiniUSB或USBType-C。在本实施例中,图2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装置6,第一装置6的第一侧具有一开口65用以放置发光元件1,第一传输端口62位于第一装置6的一末端以方便外接电源。如图3所显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装置6可为一手持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具有一摄影镜头64用以摄影取像、一闪光灯63用以发出一白光以补偿环境光源以及发光元件1发出光线3,其中摄影镜头64、闪光灯63以及发光元件1位于第一装置6的第一侧6S,由此通过智能型手机的发光元件1对智能型手表的光电转换元件2进行充电。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包含一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芯片,如图4A及图4B所示,发光二极管芯片包含具有一第一带隙的一主动层152以发出光线3,光线3具有一峰波长(Peakwavelength)大于720nm,且发光元件1具有大于50%的功率效率(Powerefficiency),其中功率效率是指发光元件1产生光线3的能量功率(W)与输入发光元件1的第一电能P1的功率(W)的比值;请再参照图4A所示,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出光表面11上具有多条相互平行的纵向延伸电极12b、一横向延伸电极12a与纵向延伸电极12b连接形成多个交会点,以及两个打线电极12位于横向延伸电极12a上并各提供足以打线或焊接至外部电路的打线面积,例如不小于2500mil2;横向延伸电极12a横跨并垂直于每一条纵向延伸电极12b的中心点,两个打线电极12分别与边界111及边界112间隔相等的距离。图4B显示图4A中沿出光表面11的剖面线C-C’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剖视图。如图4B所示,发光二极管芯片具有一导电基板10;一导电粘结层17,位于导电基板10之上;一反射结构122,位于导电粘结层17之上;一透明导电结构123,位于反射结构122之上;一窗户层19,位于透明导电结构123之上;一绝缘层14,位于透明导电结构123与窗户层19之间;一发光叠层15,位于窗户层19之上;一电接触层16位于发光叠层15之上;第一电极181包含打线电极12与延伸电极12a、12b位于发光叠层15与电接触层16之上;以及一第二电极18,位于导电基板10之下与导电基板10形成低电阻接触,其中低电阻接触的电阻值小于10-4Ω-cm。发光叠层15具有一第一包覆层(claddinglayer)151,位于窗户层19之上;主动层152位于第一包覆层151之上;以及一第二包覆层(claddinglayer)153,位于主动层152与第一电极181之间。第一电极181及第二电极18用以接受外部电源将电流导入发光叠层15使主动层152发出光线3,其中,第一电极181及第二电极18包含金属材料,例如铝(Al)、铬(Cr)、铜(Cu)、金(Au)、镍(Ni)、钛(Ti)、铂(Pt)、锗(Ge)、铍(Be)或上述材料的组合或合金。如图4B所示,延伸电极12a包覆电接触层16的表面,增加与电接触层16形成低电阻接触的面积,其中低电阻接触的电阻值小于10-4Ω-cm,其中延伸电极12a包覆电接触层16的部分高于打线电极12。电接触层16位于延伸电极12a、12b与发光叠层15之间,用以使延伸电极12a、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光电转换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电转换系统,包含:第一装置,包含发光元件,其中该发光元件接收一第一电能以驱动该发光元件发出一光线;以及第二装置,包含光电转换元件,用以吸收该光线并以输出一第二电能;其中,该第二电能与该第一电能的比值大于20%。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22 TW 1051051891.一种光电转换系统,包含:第一装置,包含发光元件,其中该发光元件接收一第一电能以驱动该发光元件发出一光线;以及第二装置,包含光电转换元件,用以吸收该光线并以输出一第二电能;其中,该第二电能与该第一电能的比值大于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转换系统,其中该第一装置还包含第一可充放电元件,输出该第一电能,且该发光元件的功率效率大于5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转换系统,还包含第二可充放电元件,连接该光电转换元件,其中该光电转换元件以该第二电能对该第二可充放电元件充电。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转换系统,其中该发光元件发出的该光线具有一峰波长大于720n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转换系统,其中该光电转换元件包含多个p-n接面垂直堆叠于一单一芯片。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强林义杰陈守龙
申请(专利权)人: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