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10453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包括:套筒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套筒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限位,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另一侧限位;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弹性形变使得所述套筒主体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插入,并在穿过所述过梁孔后弹性复位实现对所述套筒主体的限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套筒主体将软管与过梁孔金属内壁相互隔离,降低了软管的磨损,且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安装好的套筒主体两端进行限位,提高了防护装置的安装可靠性,进而提高了对软管的防护效力和防护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铁道车辆布线中,有些线缆需要在车体钢结构梁(侧墙上边梁、侧柱、车体端墙横承、车体隔墙横承或车体弯梁等)上开过梁孔,线缆本身通过软管外包防护后穿过车体钢结构进行敷设。由于车体空间限制无法进行复杂作业,但车体上过梁孔的金属内壁较为粗糙,与软管直接接触存在磨损隐患。现有技术中通过在过梁孔处对电线电缆敷设防护以减少软管的磨损,如:在过梁孔的内壁及周围粘贴胶皮,软管从附有胶皮的过梁孔内穿过实现敷设,避免软管与粗糙金属内壁的直接接触摩擦。然而,胶皮的附着力较差,因此,现有技术中对软管的防护可靠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包括:套筒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套筒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限位,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另一侧限位;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弹性形变使得所述套筒主体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插入,并在穿过所述过梁孔后弹性复位实现对所述套筒主体的限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弹性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套筒主体连接;弹性复位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使得所述凸起部伸出所述套筒主体的筒壁形成限位。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还在筒壁上设置容置槽;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并来回穿过所述容置槽而进入或伸出所述套筒主体。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还在筒壁上设置容置通孔;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容置通孔中,并以来回穿过所述容置通孔而进入或伸出所述套筒主体。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的固定端与所述套筒主体的内壁或外壁连接,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连接所述凸起部并使所述凸起部伸出所述套筒主体的端口。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还在筒壁上设有对外开口的容置凹腔;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进入或伸出所述容置凹腔。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包括渐缩部,所述渐缩部在套筒主体径向上的凸起高度沿套筒主体轴向变化,且远离套筒主体中部侧的凸起高度小于靠近套筒主体中部侧的凸起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沿套筒主体径向突出并超出所述过梁孔边缘的挡圈,或至少一个挡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结构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的外壁包设有将套筒主体外径调整至与过梁孔内径匹配的匹配层,所述套筒主体的外壁通过所述匹配层与所述过梁孔内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的材质与所述软管的材质相同。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至少一端口的孔边缘都设为倒圆角。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一体成型。本专利技术通过套筒主体将软管与过梁孔金属内壁相互隔离,降低了软管的磨损,且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安装好的套筒主体两端进行限位,提高了防护装置的安装可靠性,进而提高了对软管的防护效力和防护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一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一另一种设置弹性部的可选方式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一所述弹性部的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一所述弹性部的另一种变形结构截面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一所述弹性部的再一种变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4所示弹性部在实施例二中对应的结构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三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四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四另一种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的凸起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限位部,11-弹性部,12-凸起部,121-渐缩面,2-第二限位部,3-套筒主体,31-容置槽,32-容置通孔,33-容置凹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实施例一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软管防护装置包括:套筒主体3、第一限位部1和第二限位部2。所述套筒主体3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1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限位,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2与所述过梁孔的另一侧限位。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用于弹性形变使得所述套筒主体3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插入,并在穿过所述过梁孔后弹性复位实现对所述套筒主体3的限位。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通过弹性形变穿过所述过梁孔后在该过梁孔的另一侧恢复形状而形成限位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套筒主体3将软管与过梁孔金属内壁相互隔离,降低了软管的磨损,且通过第一限位部1和第二限位部2对安装好的套筒主体3两端进行限位,提高了防护装置的安装可靠性,进而提高了对软管的防护效力和防护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套筒主体3两端的第一限位部1和第二限位部2都与套筒主体3相连,套筒主体3就可以进行两端的安装限位,整个软管防护装置结构紧凑,避免了由多个零件配合组装时相互不兼容的问题。第一限位部1具有弹性并能通过弹性形变和复位实现限位结构解除和形成,从而实现软管防护装置自安装和自拆卸。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1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为:包括弹性部11和凸起部12。所述凸起部12通过所述弹性部11与所述套筒主体3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11和凸起部12都为对功能性限定,并不限定为两个部件,也可以是一个部件中用于实现弹性形变功能和凸起功能的部分。在套筒主体3插入所述过梁孔时使所述弹性部11发生弹性形变至所述凸起部12嵌入所述套筒主体3,解除限位结构。套筒主体3以小于所述过梁孔内径的外径穿过所述过梁孔并在另一侧露出所述第一限位部1。所述第一限位部1的凸起部12伸出所述过梁孔后弹性部11弹性复位。弹性复位状态的所述弹性部11使得所述凸起部12伸出所述套筒主体3的筒壁,形成限位结构。所述过梁孔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对套筒主体3实现限位的一侧为所述过梁孔的插入侧,所述过梁孔与穿过过梁孔的所述第一限位部1对所述套筒主体3实现限位的一侧为所述过梁孔的伸出侧。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1的凸起部12在过梁孔的伸出侧形成相对于套筒主体3外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套筒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限位,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另一侧限位;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弹性形变使得所述套筒主体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插入,并在穿过所述过梁孔后弹性复位实现对所述套筒主体的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体过梁孔的软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套筒主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限位,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过梁孔的另一侧限位;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弹性形变使得所述套筒主体从所述过梁孔的一侧插入,并在穿过所述过梁孔后弹性复位实现对所述套筒主体的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弹性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套筒主体连接;弹性复位状态的所述弹性部使得所述凸起部伸出所述套筒主体的筒壁形成限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主体还在筒壁上设置容置槽;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并来回穿过所述容置槽而进入或伸出所述套筒主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主体还在筒壁上设置容置通孔;所述凸起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容置通孔中,并以来回穿过所述容置通孔而进入或伸出所述套筒主体。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的固定端与所述套筒主体的内壁或外壁连接,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连接所述凸起部并使所述凸起部伸出所述套筒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世木肖孝军许士伟李喜辉李富强王男刘司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